俗話說,人點蠟,鬼吹燈。有部盜墓小說便以“鬼吹燈”為名,文學化地講述了盜墓故事。真有此事么?“鬼吹燈”我沒看到,但“人點蠟”確是存在的。這在現代考古中,不只一次看到過這種現場——盜墓現場出現了點過的蠟燭。
這座墓叫大同沙嶺北魏壁畫墓,于2005年被評為年度中國“十大考古發現”,而要對此墓進行發掘,就是盜墓引起的。墓葬位于山西大同市御河東面、沙嶺村東北約1公里的高地上。
沙嶺是一方圓約3000平方米的高地,土質細凈如沙,所以被稱為沙嶺。這樣的地方在過去是風水寶地,是北魏等朝代貴族死后首選葬地之一。
所以,地下文化遺存極為豐富,北魏瑯琊王司馬金龍墓、北魏使持節、平北將軍元淑墓、北魏幽州刺史、敦煌公宋紹祖墓等有重要考古發現的墓葬,都在沙嶺。正因此,大同文物考古部門一直將沙嶺作為重點地區關注。
文物愛好者、盜墓者、尋寶人等群體,對沙嶺同樣感興趣。由于這里地勢高,當地人和一些單位會在這片區域取土,不少人喜歡在取土附近“閑逛”,希望能撿漏2005年7月,盜墓者光顧了這里。
當時,當地一民間文物保護人士來到這里,發現有一處取土處露出了五花土,有經驗的人都知道,這里有墓葬,估計已被盜了,他當即將情況報告給了大同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文物部門與派出所干警現場一看,果然有古墓,而且真被盜了。調察發現,已有6座古墓葬因為取土遭到破壞,其中有3座墓葬被盜,有一盜洞深達7米,直通墓室。
考古人員順著盜洞往下走,發現盜洞底部在到達與墓室水平位置,又斜挖了2米左右。盜洞內散落著不少碎磚塊,還發現了燃燒過的蠟燭和煙頭。另一個盜洞內,遺留有4節華太2號電池,還有零散的彩繪泥俑碎塊。
這一情況說明,盜墓者得手了,而且被破壞嚴重。盜墓者的嗅覺太靈敏了,這一片很可能還有墓葬。接下來,大同文物部門對這周邊進行了整體勘探,共發現了12座北魏時期的墓葬。
由于繼續原地保護難度大,大同文物部門上報國家文物局后,對已發現的墓葬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取得了重要的考古成果。共出土文物200余件,特別是其中的七號墓(編號M7)最令人驚嘆,乃精美的壁畫墓,還發現了難得的文字題記。
據考古簡報,此墓為長斜坡墓道磚構單室墓,由墓道、甬道、墓室組成。墓道殘長10米,墓道與甬道相接處有磚砌的封門墻。室位于甬道的東端,平面呈弧邊長方形,東西最長處3.45米,南北最寬處2.9米,墓室殘存高度2.14米。
墓頂上部早已被破壞,根據遺存和現狀判斷,應為四角攢尖式墓頂。墓用灰磚砌筑,用黃泥粘接粘縫。墓室內被盜墓者破壞相當嚴重,回填土中有許多木質碎渣。當年使用的是木棺,幾段棺側板還能辯論出來——而且應該是漆繪彩棺。棺底有大量的木炭,這是古代下葬時用來防潮的干燥劑。
在墓室的西北角發現了北魏墓中常見的石灰枕,但未見人骨架,應該是保護不好,早腐爛了。奇怪的是,在墓室的東部發現了兩段牛腿骨。這是做什么用的,還是混進墓室的?
沙嶺七號墓,墓頂已毀
出土釉陶壺
墓主出土了存留器物27件,有銅牌飾、帳鉤、銀圓飾、銅泡釘、鐵器、釉陶壺、素陶壺、素陶罐等。另有一件殘損的漆耳杯,底部依稀可見“莫人”2個刻劃文字。
值得注意的是,墓中出土了大量的彩繪漆片,色澤鮮艷亮麗,畫面清晰——這些應該全是從漆繪彩棺上脫落下來的。拼對后可以看到,男女主人端坐、庖廚、揚場等生活生產場面。
從衣著來看,男主人明顯是鮮卑人,懷擁憑幾、手持龍扇端坐于圍屏內的榻上,面前擺放著曲足案,上有一圓形食盒,案下有外黑內紅的漆耳杯。
在一大塊的漆片上有墨書文字3行,隸體,約百余字。對可辨識部分的文字釋讀后知道,這段文字相當于墓志文。墓主為破多羅氏鮮卑人,死于北魏太延元年(公元435年)農歷四月二十一日。
拼合后的殘存漆畫
漆皮上的墨書文字
這種墨書紀年文字,在北魏墓葬考古中還是第一次見到。墨書文字記錄的是女墓主,她是一位母親,兒子做官,與丈夫合葬,這段文字是兒子為她書寫的。
雖然隨葬品被盜,但最珍貴最有價值的壁畫保存了下來,總面積約24平方米。壁畫保存基本完整,分布于墓室四壁和甬道的頂、側部。壁畫繪于磚壁外的白灰層上,先用紅線勾畫輪廓大體定位,再以黑線定稿,然后著色。
設色基本為紅、黑、孔雀藍、綠四種顏色,線條流暢自然,風格雄勁奔放。這些壁畫為我們提供了十分難得的北魏人生活場景,給民族學、風俗學研究提供了物證。壁畫既有北方少數民數的風格,又有中原漢魏的特征。這說明什么?
墓主雖是鮮卑人,但他們的日常生活已受到中原人的影響,與漢地人差不多——可見,墓主生活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當皇帝時,鮮卑人的漢化程度已非常高了,體現了民族交融的文明。
北壁壁畫上的神獸
北壁壁畫上的神獸
最后再說回前前的盜墓。盜墓現場發現燃燒過的蠟燭,可能有網友主人會為是照用的。錯了,如果在古代會有這種可能,但在現代不會的,現在盜墓者用的照明工具都是礦燈一類的頭燈,甚至直接用手機上的手電筒功能來照明。
那為什么還要點蠟燭?這就是“專業問題”了。盜墓者在進入盜洞和墓室后,第一要考慮的,并不是能不能盜出隨葬品,而是人生安全。由于盜洞、墓室都在很深的地下,往往缺氧,這樣人很快就會不適,出現頭暈、眼花的生理反應。
覺得不好,如果不趕緊爬出來,隨著缺氧加深,四肢軟弱無力嚴重,就別想出來了,死吧。所以,為了避免這種意外,先要測試下面是否缺氧——就是點蠟燭。
點著了,還能燃燒不熄,說明下面沒多大問題,可繼續干。如果點不著,或是很快熄了,就是“鬼吹燈”現象了,要趕緊出來。值得一提的是,點燃蠟燭還有一妙用,可以去除異味,這對盜墓者來說也非常有用。
當然,盜墓者還會考慮下面的空氣質量,不能有毒。不過,現在盜墓者下盜洞早都全幅武裝了,戴防毒面具是必須的。
點蠟燭可以檢查墓室內的氧氣情況,燃燒蠟燭是需要氧氣的,古墓長年累月的埋藏在地下,大多數古墓是非常缺乏氧氣的,人若是缺氧,輕則感到不適,身體發軟,重則會威脅生命安全。
所以就算是有手電筒的年代,盜墓賊依舊遵循這樣的“傳統”,真的是非常的敬業了。只不過盜墓的風險不僅僅是缺氧,有的古墓還有毒氣,例如秦始皇的陵墓。
秦始皇的陵墓早就被后人發現了,只是無一人敢去偷盜,因為秦始皇的陵墓有著大量的水銀,并且有些許溢出了,因此在秦始皇陵墓的周圍就能檢測出來。有的古墓還有不少“防盜”機關,并不是每個盜墓賊都能夠安然盜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