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中清胃火的中成藥較多,常用有牛黃清胃丸、清胃黃連丸、大黃清胃丸。中醫治療通常需要辨證論治,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在醫生指導下選擇藥物治療。除選擇藥物外,還可在治療期間注意飲食清淡,多喝水,避免進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生姜。
1、牛黃清胃丸:組成成份為人工牛黃、大黃、菊花、麥冬、薄荷、石膏、梔子、玄參、番瀉葉、黃芩、連翹、桔梗、黃柏、甘草、牽牛子(炒)、枳實(沙燙)、冰片,具有清胃瀉火、潤燥通便等作用,用于心胃火盛、頭暈目眩、口舌生瘡、牙齦腫痛、咽喉腫痛、便秘尿赤等;
2、清胃黃連丸:主要成份是黃連、石膏、桔梗、甘草、知母、玄參、地黃、牡丹皮、天花粉、連翹、梔子、黃柏、黃芩、赤芍,具有清胃瀉火、解毒消腫等作用,用于肺胃火盛所致的口舌生瘡、齒齦和咽喉腫痛;
3、大黃清胃丸:主要成分為大黃、木通、檳榔、黃芩、膽南星、羌活、滑石粉、白芷、牽牛子、芒硝,具有清熱解毒、通便之功效,主治胃火熾盛所致的口燥舌干、頭痛目眩、大便燥結。
清胃火的中成藥,藥性寒涼,不宜長期服用。另外,患者也不可能自行服藥或停藥,應根據醫生指導進行用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