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往往有強烈而又抑制不住想要表現自己智高一籌之愿望,結果往往會吃一些苦頭,真正聰明之人表面好像很愚笨,實是暫時隱藏自己之鋒芒或才能,避免引起他人過多之注意,不使他人把自己當做直接而又主要之競爭對手,暗中保全強大自我,人應練就“含而不露、隱而不發”之功夫,在天下太平時隱藏自己之光輝,才能成就一番大事業。
張良之功勞雖大,但他一直保持著低調之處世態度,從不刻意地炫耀自己,劉邦在實現帝王夢后開始對重臣謀士進行論功行賞,張良自然排在了首位,劉邦讓他“擇齊地三萬戶為食邑”,張良居然辭而不受。
張良回應說:“我家祖輩幾代人輔佐韓國,秦滅韓時,我僥幸地存活下來,最終得報大仇,愿望已經滿足,我還有什么值得留戀的呢?我只求追隨仙人遨游四方了”,從此遠離朝廷,不問政事,專習道家之導引之術,隱匿于秦嶺這樣荒野大山之中,做云游之士。
在此期間,張良心腹曾非常不解地勸他說:“功名利祿,這是每個人窮盡畢生精力所渴望得到的,大人也曾是義氣中人,就這樣埋沒了自己之才華,難道不是太可惜了嗎?”
“正因我是義氣中人,才決定這樣做”,張良回應道,“我早年追隨沛公,唯恐義不傾盡,智有所窮,所以才甘愿窮盡智計,傾心協助沛公成就了一番事業。謀有其時,智有其廢,如今天下已太平,我還能彰顯其能嗎?”
后來呂后派人軟硬兼施向張良尋求主意,張良才不得已讓呂后請出商山四皓輔佐太子,四人一直很受劉邦崇敬,等到他們出山相助太子之時,劉邦才意識到太子已成氣候,于是便取消了起初之打算。
呂后專權后,張良表現得更加消極避世,再有群臣向他詢問良策,一蓋避而不見,只是潛心修煉神仙之術,《資治通鑒》記載:“子房托于神仙,遺棄人間,等功名于外物,置榮利而不顧,所謂明哲保身者,子房有焉。”
呂后見張良迷戀于黃老學術,也就不再以他為心腹之患,反而更加敬重他,后來許多大臣或遭殺害或被貶斥,唯有張良得以幸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