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子的主張并非單純重術,而是法、術、勢的結合,商鞅重法、慎到重勢、申不害重術,而韓非子主張三者兼收并蓄,故稱其為法家的集大成者。把政治上的實用主義表現得淋漓盡致。
申不害輔韓君而未成霸業,則在于單純重術,無法可依、君之威勢未張,而致奸臣仍可詭言狡辯。
同時,韓非子申明“法”與“術”的區別。而最大的區別就是,法欲顯,而術欲隱,君王以術考評、任免、賞罰等等,是君王馭下的實際工具。而且,君王明法度、居其勢、握其術,以達臣屬處理諸事而君王拱手而治的局面(韓非還受老子無為而治思想影響),即“圣人執要,四方來效”。而非本與末、詳與柄、獨與常的關系。這也是一個很明顯的區別。
《韓非子》成書已至戰國末期,統一因素在增長,韓非子的思想也是適應了這一趨勢且體現了集成的特色。除了韓非子,還有李斯。應時而生,順時而為。
政治理論學上功利現實主義,除了韓非子,西方也有一位,文藝復興時代的馬基雅維利與《君主論》。他的時代意大利城邦混戰,永無寧時。他的《君主論》沒能幫助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結束混戰、實現統一,卻被啟蒙時代歐洲的開明君主奉為圭臬,且間接成為了19世紀中葉意大利統一時期諸多政治人物的靈魂導師。
PS.講講看先秦諸子的感受和建議:
少了后人的牽強附會、過度引申,看儒家元典能感受到特別強盛的“信仰之力”,舍生取義、知其不可而為之(后來多少用點脫離了原意)等等對于個人的品德修養的強調。其實,自漢以儒為官仕進階的工具起,偽儒與偽善便無從緩解。但是呢,這些是將儒家思想放大、成為了社會標準會出現的問題,與個人自修的情況仍需區別對待。
在知曉孔學原意之后,再看韓非對于儒家、孔子、仁、孝悌的批判,自然不會跟著孔先生or韓非子的看法走了(韓非子是荀子的學生,他對儒學的批判還是相當有深度的)。都是各自一套的完整的世界觀和人生觀,都拿著矛盾互戳,有勝有敗。
再說一點,儒、法都講人性善惡,儒家畫了張上古完美世界的大餅,然后招呼著加油,去往完美世界;而法家則不相信,所以畫出了最低的要求,小鞭子準備著,誰掉到了底線下就等著挨打吧。法前王還是法后王,儒、法都給出了充分的解釋,而非空話一句。另外,還不能忽視的是,荀子既為儒者,又為法家理論家韓非、法家實踐家李斯的老師,且荀子著作中有關法術勢的討論也是可以看到的。所以,儒、法二家可能沒有我們想象得那么壁壘分明,而后世儒、法二家基本都沒有從統治視野中消失。
頭條號:明白人,手更原創、長期更新,講述中外古今人文趣事,歡迎關注,期待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