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飛,字鵬舉,相州湯陰人。為南宋抗金名將,民族英雄,官至樞密副使,封武昌郡開國公。其二十歲應募從軍,身經百戰,屢建奇功。因力主北伐、不附和議,被宋高宗指使奸臣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誣陷而死,年僅39歲。宋孝宗時復官,謚“武穆”,宋寧宗時追封鄂王。岳飛的愛國情懷激勵著我們每一代人,也別是他的名作《滿江紅》,于后世廣泛流傳,膾炙人口。但是了解岳飛的人必須知道其還有一篇名作《小重山》,與《滿江紅》的立意相差較遠,是岳飛壯志未酬時所作。今天就對比一下兩篇名作,以饗讀者。
一、《滿江紅》
“怒發沖冠,憑闌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同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士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南宋紹興六年(1136年),岳飛率軍從襄陽出發北上,陸續收復了洛陽附近的一些州縣,前鋒逼北宋故都汴京,大有一舉收復中原,直搗金國的老巢黃龍府(今吉林農安)之勢。但此時的宋高宗一心議和,命岳飛立即班師,岳飛不得已率軍加到鄂州。他痛感坐失良機,收復失地、洗雪靖康之恥的志向難以實現,在百感交集中寫下了這首氣壯山河的《滿江紅》詞。
二、《小重山》
“昨夜寒蛩不住鳴。驚回千里夢,已三更。起來獨自繞階行。人悄悄,簾外月朧明。
白首為功名。舊山松竹老,阻歸程。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岳飛抗金的偉業,不但受到趙構、秦檜君臣的迫害,而同時其他的將領如張俊、楊沂中、劉光世等,亦各不信任互相拆臺,故岳飛有知音難遇之嘆。《小重山》詞正是抒寫了這種感慨。此詞上半闋寫出憂深思遠之情,下半闋“白首”二句,表面低沉消極,但實際上正是壯志難酬的孤憤。“欲將”三句,用比興手法點出“知音”難遇的凄涼的情懷,甚為悲傷憂郁。
這首《小重山》是元帥帳內夜深人靜時岳飛訴說自己內心的苦悶——他反對妥協投降,他相信抗金事業能成功,他已以取得了多少重大戰役的勝利,這時宋高宗和秦檜力主召開和議,和金國談判議和。使他無法反抗的命令,這就是紹興八年(1138年)宋金“議和”而不準動兵的歷史時期。
總體而言,《滿江紅》以壯懷激烈而著稱,慷慨激昂,英雄氣色橫溢,是其早年之作。而《小重山》則是他多年征戰并受掣肘時惆悵心理的反映,是用一種含蓄蘊藉的手法表達他抗金報國的壯懷。有人評論岳飛的詞說:“一種壯懷能蘊藉,諸君細讀《小重山》”,指的是岳飛的《小重山》用含蓄的手法、低沉的格調表達了壯志難酬的孤憤,表達抗金報國的心志,卻表現出一種沉郁含蓄的風格。 以上岳飛的兩首詞,你喜歡哪一首呢?我個人比較喜歡《小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