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莊太后,原名布木布泰,科爾沁部貝勒寨桑的次女,科爾沁部實力即可幫助滿清守衛西部防線,還可助其攻打大明,顯然這是政治婚姻。此時姑姑已嫁給皇太極11年,尚未能生下皇子,為了穩固雙方的政治聯盟,年僅13歲的布木布泰帶著生下皇子的使命嫁給了比她大21歲的皇太極。
布木布泰與皇太級在相愛的7年間只生下兩個格格,依然沒有皇子,這讓阿爾沁貴族們失望不已。
公元1634年,阿爾沁貴族們又將布木布泰的姐姐海蘭珠嫁給了皇太極,祈盼海蘭珠能生下皇子,了卻大家的夙愿。
公元1636年,皇太極稱帝,國號大清,同時也依次冊封了五大福晉。哲哲是大福晉,理應為皇后,海蘭珠封為關雎宮宸妃,為四妃之首,僅次于姑母哲哲,三、四位是林丹汗的兩位遺孀,為了平衡各勢力就只能讓孝莊居末位了。
1637年8月,宸妃生下皇太極第八子。皇太極為此大赦天下,這是立太子時才會有的舉措,母子最受皇太極寵愛。然而,承繼大統的皇八子卻無福消受,不滿周歲時便夭折了。
宸妃受不了這沉重打擊,變得郁郁寡歡,1641年,海蘭珠帶著無限的哀愁離開了人世。正在松錦指揮作戰的皇太極聽到消息,立即日夜兼程趕回盛京。痛失所愛,皇太極悲痛欲絕,寢食俱廢,乃至昏死過去,后經緊急搶救才舒醒過來。
1643年,情深似海的皇太極也因承受不起喪妻喪子之痛,追隨而去。
1687年,孝莊死前留下遺囑,記載于《孝莊后傳》,翻譯過來就是:太宗山陵奉安已久,不可為我輕動,況且我心中舍不得你們父子,就將我在你父親的孝陵附近擇地安葬。”
古代都是講究帝后合葬,合葬既是傳統也是一種榮譽,武則天死后除去皇帝稱謂,也要和李治合葬,但孝莊偏偏不愿意,背后原因令人費解,后人認為可能由以下三條原因:
一、孝莊去世前曾交代,自己同皇太極感情深厚,她不愿打開皇太極陵寢與其合葬而打擾到丈夫皇太極與自己的姑姑孝端文皇后。
二、孝莊與丈夫皇太極去世相隔45年,且皇太極的陵墓遠在關外的沈陽,按照清朝“卑不動尊”的祖訓,康熙不可能將孝莊運回沈陽安葬,聰慧的孝莊已認識到這一點,所以給康熙下遺囑,雙方都好看。
三、孝莊曾下嫁皇叔多爾袞,自認為無顏面對皇太極,所以留下遺囑不葬入清昭陵即清北陵,而選擇同她的兒子同葬在清東陵。
我們知道康熙住在北京的紫禁城,而皇太極的陵墓是清昭陵在現在沈陽的皇姑區,康熙也曾經幾次到清昭陵來祭祖。
皇家人口眾多,支系龐雜,而清朝皇帝和妃子的陵墓是分開的,帝陵后面才是皇后和嬪妃的園寢,康熙祭祖除了給努爾哈赤、皇太極和順治掃墓,另外就是他的生母孝康章皇后,他的祖母孝莊皇后。宸妃只是一個妃子,如果康熙也要祭拜的話,那是不是把所有的妃子都祭拜一遍,肯定這是條件不允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