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描二維碼
國際能源署發布《世界能源平衡2018:概述》(中)(文后附報告下載鏈接)
◆ ◆ ◆ ◆ ◆
翻譯/編輯:李鑫 校對:成功
近日,國際能源署發布了《世界能源平衡2018:概述》報告,本公眾號對報告內容進行了翻譯并分為三部分,在此分享于大家,感謝大家多多轉發支持。
12017年關鍵供給趨勢
2017年經合組織國家的一次能源供應總量(53億噸油當量)小幅增長,同比增長0.5%,增量為2700萬噸油當量。經合組織國家區域趨勢與上一年觀察的結果相似。
2016年同比僅增長0.6%之后,2017年經合組織歐洲地區一次能源供應總量同比增長為1.7%,這主要是由于土耳其和西班牙的一次能源供應總量出現了增長,其中土耳其同比增長8%,增量為1100萬噸油當量。在經合組織亞太地區,一次能源供應總量較去年有了很大的提高,一次能源供應總量增長了2.2%,這主要是由于韓國增長了8%,增量為1200萬噸油當量。另一方面,2017年經合組織美洲地區一次能源供應總量再一次下降了1%(如圖13所示),這主要是因為美國減產了3000萬噸油當量的供應,減產幅度達1.4%。美國的減產還抵消了的大幅度上漲( 4%),加拿大一次能源供應增量為1100萬噸油當量。
美國一次能源供應總量的減少主要是由于煤炭和天然氣使用的下降,而二者分別在一次能源供應總量占比中下降3%。同時,一次能源供應總量中石油小幅減少(-1%、-800萬噸油當量),主要是由于可再生能源( 800萬噸油當量, 5%)的增加而抵消的。有趣的是,盡管石油供應量的變化在美國國家層面并不顯著,但從二級油品轉向初級油品的情況卻發生了變化。初級油品產量增長5%,二次油品出口增長13%,達到2.12億噸油當量,這一情況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這也是美國的一項新記錄。
2017年,美國一次能源供應總量在經合組織國家中的占比達到了40%,這一占比幾乎與經合組織一次能源供應總量其他九大國家的占比總和相當(如圖14所示)。
就經合組織而言,天然氣、可再生能源和廢棄物供應的增長驅動了整體能源供應增長的趨勢,而非煤炭和石油(如圖15所示)。與之前一樣,2017年經合組織對天然氣、可再生能源和廢棄物的使用量有所增長,天然氣同比增長1%,增量達1300萬噸油當量,在經合組織中的占比為27%;可再生能源和廢棄物合計占比11%,同比增長3%,增量為1700萬噸油當量,增長主要出現在發電部門。
在2016年同比小幅下降之后,2017年經合組織的能源生產又回到了2015年的水平(如圖16所示)。2017年經合組織能源總生產同比增長2.3%,達41.56億噸油當量,這是自2015年的最高紀錄以來,第二高的歷史紀錄。
2017年經合組織能源凈進口量下降至自1995年以來的最低紀錄,凈進口量為12.90億噸油當量,同比下降3.2%。這就意味著經合組織的能源凈進口量自2006年達到高點以來,每十年就會下降三分之一。
2017年,經合組織接近一半的能源產量來源于美國,占比為48%,其能源產量幾乎是經合組織中排名第二的加拿大的4倍(如圖17所示)。
經合組織各國家之間的能源產量趨勢也各不相同。美國能源總產量自2016年出現5.3%的下降之后,在2017年增長了3.3%,增量為6300萬噸油當量。2017年美國能源產量的增長主要依靠煤炭和石油,二者分別增長了7%和5%,共計增長了2500萬噸油當量。煤炭產量在連續兩年分別下降11%和19%后,在2017年再次出現了增長。煤炭產量的增長還使得美國的能源自給率(產量/一次能源供應總量)與2016年相比提高了5個百分點,也使美國能源從1975年來達到完全的自給。
2017年,由于美國趨勢的驅動,經合組織美洲地區的能源自給率再一次略高于100%,在經合組織歷史上,這一現象僅在2015年出現過一次。同時經合組織亞太地區的自給率也首次超過了亞太組織歐洲地區,分別為58%和56%。這反映了近年年來澳大利亞和日本能源生產的持續增長。在2017年,二者國家能源生產分別同比增長4%和14%,增量分別為1600萬噸油當量和500萬噸油當量(如圖18所示)。
經合組織的一次能源供應總量大約有1/4用于發電,這是過去的許多年中發生的重要結構性改變??傮w而言,經合組織發電量占比中,化石燃料仍然占主導地位,在2017年其占比為56%(如圖19所示),較2016年而言略低。
化石能源方面,2017年在美國雖然“煤改氣”的燃料轉換的范圍有所縮小,且不如前幾年那么顯著,但是煤改氣的工作仍在持續。煤電發電量占比從2015年的30%下降至2017年的27%,發電量為3011太瓦時;如今,天然氣的發電量也達到了相同的比例,占比排名第二,為27%,發電量為2957太瓦時。
2017年,美國的煤電發電量同比下降3%,其占比從2005年的50%下降到了2014年的40%和2017年的31%。同時天然氣發電量占比從2005年的18%上漲到了2017年的31%。然而,美國2017年天然氣發電量自2013年來首次出現了下降,減少了106太瓦時,其占比也從33%下降到了31%。然而在2017年,這部分下降幾乎整體被光伏、風電和水電的增長所抵消,后三者的發電量增長了83太瓦時。
在經合組織的歐洲地區也出現了類似的趨勢,然而在經合組織亞太地區,煤電發電量占比仍然較為穩定(如圖20所示)。
2017年,經合組織的化石燃料發電量隨著煤電發電量下降的33太瓦時和天然氣下降的47太瓦時而繼續回落,總量下降了1.5%(97太瓦時)。非水可再生能源和廢棄物發電量的增長抵消了這部分的下降,其增量超過了2016年,為148太瓦時,其總發電量增長了12%,達到了1421太瓦時。2017年,光伏和風電的發電量均有大幅度增長,二者分別同比增加22%(48太瓦時)和15%(48太瓦時),并且在經合組織中再次主導了發電量的增長(如圖21所示)。
經合組織的非水電可再生能源和廢棄物發電量仍然保持其上漲的趨勢,且其占比與傳統的水電的占比相同,達到了創紀錄的13%。總的可再生能源發電量為2732太瓦時,其占比達到了25%,這又是另一方面的新高(如圖22所示)。
在經合組織亞太地區和歐洲地區,2017年的非水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占比均有提高(對經合組織亞太地區而言是第一次),且二者差距正在逐年下降(如圖23所示)。尤其是,經合組織歐洲地區發電量的19%屬于非水可再生能源發電,大幅超過了水電的14%,這使得可再生能源整體發電量占比達到了33%。
22016年需求的關鍵趨勢
在低碳發電的趨勢下,2016年經合組織終端能源消費量(TFC)同比增長1%,達到了36.69億噸油當量,較2015年而言增加了3700萬噸油當量(如圖24所示)。這是經合組織自2013年增長1.7%以來出現的最大增長,且其在2013年后的幾年以1%的平均速度回落。
在經合組織的各區域間,2016年歐洲地區的終端能源消費量連續第二年保持同比2%的增長速度,這一增長主要由交通運輸部門增長的800萬噸油當量和居民部門增長的900萬噸油當量驅動。
2016年終端能源消費量的增長也出現在經合組織的其他區域,只是速率更低,大約為0.5%(如圖25所示)。
就不同部門而言,2016年經合組織終端能源消費量的增長大部分是由交通運輸部門增長(1900萬噸油當量)所驅動。經合組織三個地區的運輸部門的能源消費均出現了增長,且其占比達到了經合組織終端能源消費量的1/3以上。長期的趨勢顯示,交通運輸部門的能源消費是增長最大最迅速的部門,且其2016年消費量增長速度與2008年經濟危機前的增速相當,達到了1.6%(如圖26所示)。交通運輸部門消費的增長在墨西哥、波蘭、土耳其和美國的公路運輸部門顯現的更為明顯。
另一方面,在過去的一些年中,經合組織在工業、居民和服務部門的能源消費占比比較穩定。然而2016年所有的能源消費均有所增長,工業部門同比增長0.4%,居民部門增長同比0.1%,商業和服務部門同比增長0.9%。
2016年,由于氣象條件和更寒冷的環境,居民部門的能源消耗的增長主要集中在北歐和歐洲大陸,芬蘭居民部門能源消費同比增長8%,捷克、德國和法國同比增長8%,瑞典和瑞士和其他國家同比增長4%。
2016年,經合組織終端能源消費結構表明交通運輸部門是能源消費最大的部門,其占比約為1/3,排名僅在工業部門的31%之后(如圖27所示)。這個份額在過去的許多年內都非常的穩定,但是從1971年來出現了反轉,當時工業部門終端能源消費占41%而運輸部門占24%。
各國的經濟結構的不同影響了其能源結構,因為各部門使用的燃料大相徑庭。尤其是交通運輸部門幾乎全部依賴于石油,而經合組織的居民和服務部門則大部分使用電力和天然氣。煤炭主要用于發電,在終端能源消費量中鮮有使用(如圖28所示)。更明顯的是,2016年運輸部門對石油產品的依賴十分嚴重(主要是汽油和柴油),而居民和商業/服務業的能源消費中37%和53%為電力,且這些占比一直都在提高。
隨著終端能源消費量小幅度的變化以及GDP的增長,在過去的一些年內,經合組織的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費的關系正在逐漸解耦(如圖29所示)。自1971年來,經合組織以終端能源強度(TFC/GDP)自1971年來有了很大的下降,從起始的0.168噸油當量/2010年1000美元購買力平價到2016年的0.075。
3經合組織國家和國際能源署成員國
經合組織國家是能源強度最大的區域(一次能源供應總量/人口),2017年經合組織的強度為4.1噸油當量/人,而世界平價水平則僅為1.8噸油當量/人(如圖30所示)。幾個部門的數據解釋了這種高水平的現象:接近100%的電氣化水平,較高的人均家用汽車擁有量,大量的工業和服務業,較長的供暖時間和更高的人均GDP。然而,經合組織的這項指標自2014年的4.2噸油當量/人的水平出現了下降。
雖然經合組織某個部門的人均能源消費一般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各個地區或許有些許差別,但經合組織經濟能源強度(TPES/GDP,基于PPP)比世界平均水平略低,這或許表明其經濟結構的能源強度更低,能源使用效率更先進,在轉換和一些終端消費部門擁有更高的效率。
雖然整個經合組織的能源強度呈下降趨勢(2017年較2000年而言下降了27%),經合組織歐洲地區的能源強度按慣例仍低于美洲地區。自2005年來,經合組織亞太地區的能源強度就與平均水平相當(如圖31所示)。
2016年,經合組織國家人口在全球人口總量中的占比為17%,GDP占比45%,一次能源供應總量占比為39%,能源產量占比為30%(如圖32所示)。這些份額在過去的一些年中基本保持穩定,但是我們發現,2016年經合組織在全球一次能源供應總量中的占比略有下降,下降了0.5%。然而,這些比例自1971年來發生了顯著的改變,當時經合組織國家占全球能源供應量的61%,GDP占65%。
2016年,非洲能源生產占比與1971年的7.8%相似,為8.0%。非洲能源生產主要由生物質燃料和廢棄物、石油、天然氣以及煤炭主導,其占比分別為35%、34%、15%、14%。非洲在全球一次能源供應總量中的占比從1971年的3.5%上升至2016年的5.9%;盡管許多非洲國家依賴化石燃料的進口,但是該區域能夠實現能源自給,并且還能實現煤炭、天然氣和原油的凈出口。
非洲化石燃料的生產分布不均(如圖33所示)。2016年,由于尼日利亞的原油產量占比超過全非洲的24%,西非則變為了非洲地區的主要原油產地。北非主要生產原油和天然氣:2016年,阿爾及利亞生產了非洲48%的天然氣和19%的原油,埃及生產了非洲9%的原油和18%的天然氣。南非地區則有高占比的煤炭和原油:南非,作為世界第五大煤炭出口國,2016年其煤炭產量占非洲總產量的96%,安哥拉是非洲第二大原油產地,其原油產量占非洲地區的23%。而非洲的中東部地區仍然主導著固體生物燃料的生產。
繼2013年下降7.9%、2014年下降5.0%和2015年下降1.3%以來,2016年非洲原油產量繼續下降了5.9%。這主要是因為尼日利亞原油產量下降了13%,利比亞下降了5%。加納、南非、南蘇丹也同樣出現了下降,三者分別下降了14%、17%和20%。但是阿爾及利亞增長了2%、科特迪瓦增長了49%,其產量達到了67萬噸油當量。非洲在世界原油出口中占比8%,且其產量的78%用于出口。
非洲生物燃料(主要是燃料木材)的生產和消費遠遠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016年其在一次能源供應中的占比為48%,而世界平均水平僅為10%。大片的森林、大量的農用工業、農業、大量的農村人口以及低水平的人均GDP使得固體生物燃料大量適用于烹調。由于木材和木炭的大量低效使用,該地區的能源強度遠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而且,生物燃料和廢棄物在一次能源供應總量中的占比主要由固體生物燃料主導,由于電氣化程度的提高,尤其是近期天然氣發電的發展,其占比從1971年到2016年有了很大幅度的下降(如圖34所示)。天然氣在一次能源供應總量中的占比從1971年的1%穩步提高到了2016年的14%。即使自1971年來。煤炭在非洲一次能源供應總量占比出現了下降,但是其占比依然很大,其占比在2016年仍為13%。這個份額主要是因為,2016年南非的煤炭產量占全國一次產量的89%,占一次能源供應總量的70%、占發電總量的91%以及終端能源消費總量的24%。
2016年非洲的發電量幾乎是1971年的9倍(如圖35所示),同時其燃料占比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1971年,天然氣發電量幾近為零,而2016年則提供了308太瓦時的發電量以及37%的占比,與之對應的,經合組織的平均占比為27%、歐洲和亞歐大陸地區的非經合組織國家占比為40%、中東地區為69%。其占比在天然氣主產國升值更大,如阿爾及利亞占比為98%、尼日利亞為82%、其臨近國家如突尼斯占比為96%。在1971年,煤炭是非洲發電的第一大燃料,其占比為(61%);而到2016年,其排名在天然氣之后,排名第二,占比31%,發電量為254太瓦時。1971年,水電是非洲電力的第二大來源,其陸地占比為26%,發電量達23太瓦時,在2016年其排名第三,達116太瓦時。
發電量反映了非洲各區域化石燃料資源的分布不均。2016年南非地區國家包括南非在非洲的人口占比為25%,但是其發電量占比卻為79%。雖然電力利用率正在提升,但是對撒哈拉以南的大多數國家而言,電力仍然比較稀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