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腎的生理病理特點
1.腎為身之本與生命始終腎藏先后二天之精,閉藏而不妄泄,精為身之本。腎氣以腎精為物質基礎的腎的功能表現,分為元陰元陽之氣,為一身陰陽二氣的根源。腎滋五臟六腑之陰,發五臟六腑之陽,激發和推動各臟腑組織器官的活動,維持人體正常的生長發育。腎主命火,腎氣竭則生命終。腎為水臟,主津液,主一身之氣化,為代謝調節的中心。津液賴腎之氣化而濁降清升。腎主納氣,為氣的升降出人之根。腎主骨生髓,髓生血,腎氣盛則髓充骨健,血得生源。齒為骨之余,發為血之余,腎主二陰,開竅于耳。故腎氣衰則齒落發枯,耳目失聰,二陰開闔失司。
2.腎為身之本與外感內傷病中醫認為,衛出下焦,腎為主外。腎藏精生血,主持三焦元氣。《靈樞·營衛生會》云:“營出中焦,衛出下焦。”《靈樞·本藏》云:“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闔者也。”此指衛氣起源于腎,為腎所主,通達肌肉腠理皮外,發揮固護體表抗御外邪之功能。《靈樞·五癃津液別》云:“五臟六腑……腎為之主外。”《靈樞·師傳》云:“腎者,主為外,使之遠聽。”是指腎為五臟六腑之根,使機體陰平陽秘,“陽密乃固”,固護肌表,衛外抗邪。
因而病理條件下,由于腎為衛氣之根源,腎又主外。外感六淫,“窮必及腎”,外傷及腎,或腎氣本虛,衛氣失于發源,衛氣不足,不能驅邪。現代研究證明,中醫的腎包括了免疫系統的功能。骨髓是重要的免疫中樞器官,粒細胞、單核細胞、巨噬細胞、T、B淋巴細胞均起源于骨髓多能造血干細胞,而“腎主骨生髓”,故腎與免疫功能密切相關。補腎方藥能顯著改善細胞與體液免疫功能。環境污染、過度安逸、精神刺激、藥物濫用等等外源性致病因素損傷人體免疫系統,誘發免疫異常反應,引致各種免疫性疾病。臨床常見的與免疫有關的疾病有白血病、腫瘤、類風濕病、腎小球腎炎、腎病綜合征、支氣管哮喘、過敏性紫癜、狼瘡性腎炎、慢性活動性肝炎、結核、不孕癥等等,對癥治療,多為治標之法,而治病求本,“損者益之”,以補腎為主治大法,雖療程較長,但遠期效果較好。如學者姚石安認為,益腎法治療慢性型病毒性肝炎,在免疫調控、抑制病毒復制和改善肝功能、抗肝纖維化方面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腎虛感邪,邪毒著骨傷筋,則發骨痹、筋痹等。腎虛衛虛,則屢屢因為外感受邪引致疾病復發和病傳。在臨床中,腎虛外感的病因病機因素被許多人忽略,而多以治標之法,多用清熱解毒、利水之法治療水腫類病證,用清熱解毒類藥物治療骨痹病證,治標不治本,往往戕伐本虛之腎衛,導致正氣益虛,內生五邪,病勢益甚。
3.腎為身之本與虛實病證“人始生,先成精”,“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臟盛乃能瀉”。腎之精氣宜藏不宜瀉,易虧而難復。《內經》云:“年四十,陰氣自半也,而起居衰矣。”同氣相求,“寒喜中腎”,風寒濕之邪易兼夾襲腎。火熱之邪易劫灼津液,耗散真陰。腎在志為恐,恐易傷腎,恐則氣下,驚則精卻。房勞耗精,其他臟腑病證、瘀痰水飲等,病久不解,皆傷陰耗氣。“五臟之傷,窮必及腎”。腎氣一虛,三焦元氣失主,不能通達經歷五臟六腑,臟腑陰陽失于腎的滋養、宣發,臟腑虛衰,則心之主血脈、神志,肝之達疏泄、藏血,肺之宣肅,脾之健運失于職守,相應發為各臟腑病證。津液失于宣達通利,則生瘀、痰、水飲等。腎陽不溫,氣失溫煦、鼓動,則氣虛氣滯。精虧血少,陽虛不得鼓動血脈,易感寒凝滯,痰飲、瘀血互結,阻于經脈,腎虛血瘀日久則成脈痹、心痹動風之證。腎失主外,衛外不固,外邪乘襲。內外合邪,邪盛正衰,則導致百病雜生,征象紛繁。近年來對腎實質的研究進展表明,中醫的腎是對下丘腦—垂體—靶腺(腎上腺、甲狀腺、性腺、胸腺)等內分泌、免疫、神經、生化代謝等各系統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全部或部分的概括。學者趙益業認為,腎虛者各系統功能低下,體弱易病,易早衰,患病后纏綿難愈。補腎方藥對各系統都有顯著的良性調治作用。
腎主骨生髓,髓有骨髓、脊髓和腦髓之分,三者皆由腎精所化生。腎精充足,則腦髓充養,精力充沛,耳目聰明,維持正常的生長發育。若先天稟賦不足,或后天調養失宜,或久病、房室傷腎,致腎虛精虧,則腦髓失養,精血乏源.表現為發育遲緩、生殖功能減退,以及成人早衰等。臨床發現,許多內分泌系統疾病如垂體瘤、腺垂體功能減退癥、垂體性侏儒癥、甲狀腺功能減退癥等,以及遺傳性代謝性疾病如糖尿病與中醫的五遲、五軟、癡呆、不育不孕、早衰等病證極其相當,皆為腎精不足證,當以補腎填精益髓為治法。補腎藥對內分泌系統、機體代謝系統、營養狀況都有良好的促進和改善作用,能夠治療某些遺傳性內分泌性及代謝性疾病,并且在改善大腦功能狀況、治療老年性疾病、延緩衰老方面有重要意義。
(二)腎虛與臟腑病證
1.腎虛與心系病證《素問》“心之合脈也,其榮色也,其主腎也。”心為火臟,腎為水臟,心氣、心陽有腎陽之發,則心氣充沛,經脈通利,心陰心血有腎陰之滋,則心血充盛、心神得養。若腎水虛則心火失于涵養,獨亢于上,則發陰虛火旺之心悸怔忡。心陽失于鼓動,經脈不利,或心血失其化源,心血不足,或心火灼津成痰,則致經脈痹阻不得濡養,而成痰瘀脈痹之證。腎陽虛不能制水則水邪上犯,致水氣凌心之證。清代《南雅堂醫案》云:“怔忡日輕夜重,不得酣睡,由腎氣耗虧,不能上交于心,宜責諸少陰一經,使水火既濟,坎離交孚,其患自平。”心系病證如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等病,單從心論治用補氣活血、行氣利水等法,往往治標不治本,遠期療效不佳,而仔細辨證多屬心腎不交證,更以補腎溫陽,滋陰降火為主,合以治標之法,往往效佳。
2.腎虛與肺系病證肺腎為母子兩臟,金水相生相養,共主水液代謝和呼吸運動。腎為水之下源,蒸騰氣化為水液運行代謝之前提。肺虛外感,邪戀不去,窮必及腎,或腎氣本虛,則可致氣不歸元,失于攝納,水液失于氣化之司,上凌犯肺,發為咳嗽、氣喘、肺脹等病證。故有“腎不傷不喘”之說。《素問·水熱穴論》云:“其本在腎,其末在肺,皆積水也。”臨床上對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心病、難治性肺炎、肺結核,辨證施治,單用大量補腎藥或配合宣肺平喘止咳類藥物治療,能夠較治標之法提高緩解率和治愈率。
3.腎虛與肝系病證肝藏血,腎藏精,水木相生,精血互化。腎主閉藏,肝主疏泄而性喜條達。肝木賴腎水涵養。《醫碥》云:“腎水為命門之火所蒸,化氣上升,肝氣受益。”腎虛肝郁,疏泄失職,津血氣化失司,瘀阻脈絡,精血不足,肝陽不得涵養,易亢逆于上而致水不涵木。表現為頭痛、眩暈等。陽亢風動,則內風時起,發為中風。臨床所見高血壓病、動脈硬化癥、腦血管疾病等,前人多從肝論治,而推本求源,當用滋水涵木之法。滋水為因,涵木為果。
4.腎虛與脾胃系病證腎與脾為先后二天,二者互用。而“脾陽賴腎水以濡潤”(《王九峰醫案》),脾陽根于腎陽。嚴用和《濟生方》云:“腎氣若壯,丹田火盛,上蒸脾土,脾土溫和,中焦自治。”腎為胃之關,清·高鼓峰《四明心法·膈癥》云:“腎旺則胃陰充足,胃陰充足則思食,當用六味飲加歸芍養之。”這些皆說明腎為脾胃升降清濁發揮中樞作用的根本動力。腎虛則脾胃不得濡養鼓動,升降失職,中焦樞紐不利,則發腹脹腹痛、嘔吐、泄瀉等病證。脾胃健運生化不及,水谷精微不能充養腎精,則可加重腎虛之弊。臨床許多脾胃病特別是慢性病、老年病如久泄、久痢、便秘、厭食等皆與腎虛有關。四神丸、真人養臟湯等就是溫補脾腎法治療脾腎陽虛之久泄久痢的經典名方。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