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悠久的成都青羊宮,為著名的道教圣地,每天都有很多人來此覓跡尋蹤、焚香禮拜,有意思的是,總有一些來者會去恣摸三清殿前的兩尊銅羊,欣欣然也。
三清殿前的兩尊銅羊,非同尋常;來此一摸,自然也有說法。
青羊宮所在地初名青羊肆,后設道觀而稱青羊觀,唐時始稱青羊宮,傳說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曾來此。《蜀本記》:“老子為關令尹喜著《道德經》,臨別曰:'子行道千日后于成都青羊肆尋吾。’今為青羊觀是也。” 后來的很多文獻都有相關記載。明·何宇度《益部談資》:“青羊宮在城西南,竹樹青蔥,殿宇弘麗,會宴多往焉。昔老聃謂關令尹喜曰:'候于青羊肆相尋。’即此地。” 明·曹學佺《蜀中廣記》:青羊宮“有青銅鑄成羊,其大如麋。歲二月二十有五日,四方來集,以為老君與喜相遇日也。” 曹學佺為明萬歷二十三年(1595)進士,萬歷三十七年(1609)曾入川為官,根據他的記載,至遲明萬歷時青羊宮內已有銅羊。
歷經各朝,幾毀幾建,青羊宮于明初與清初時分別進行了重建。明天啟《成都府志》:“青羊宮,府治西南一十里。……本朝蜀府重建。” 清康熙《成都府志》:“青羊宮,府治西南十里。……明蜀府重修,賊毀。康熙七年,巡撫張德地捐俸建。” 現在能看到的青羊宮里的主體建筑,大多為清康熙及以后時期先后修建的。兵燹戰亂中,文物極易遭受損失,銅羊亦在所難免。清同治《重修成都縣志》:“銅羊,在青羊宮內,高二尺余,長三尺。舊有銅羊,明末獻賊之亂失去。” 清康熙時期,青羊宮內還曾放置有石羊。清·王士禎《秦蜀驛程后記》:“……至青羊宮,后殿有石羊,形制古樸。舊有銅羊一。予壬子在蜀猶及見之,久為人盜去。” 王士禎,號漁洋山人,人稱王漁洋,清康熙年間官至刑部尚書、頗有政聲。為官期間,王士禎先后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與三十五年(1696)來成都。清康熙十一年,即壬子年。
舊時的銅羊也好,石羊也罷,終歸都不見了。后來,青羊宮迎來了新的銅羊。清嘉慶《四川通志》:“銅羊在成都南郭外青羊宮,羊約高二尺許,制極古雅,座刻'藏梅閣珍玩’五字。……銅羊系遂寧張相國所施,購自燕市。羊只一角在頂,似角,端而虛其中,旁有竅,座鐫'藏梅閣珍玩’五字,制作甚古,摩挲有光。” 清同治《重修成都縣志》中也有相關記載:“國朝雍正元年,遂寧張文端公鵬翮于京師肆中,見有青銅獸類似青羊宮舊物,因市歸,仍置青羊宮內以補其跡,上有隸書'藏梅閣珍玩’五字。” 根據上面的記載可知,清雍正元年(1723),青羊宮補添銅羊一尊。
張鵬翮,四川遂寧人,號信陽子,清康熙年間曾在多地擔任高官,后于清雍正元年(1723)升任文華殿大學士,因而有張相國之稱。張鵬翮卒謚“文端”,故又被尊稱為張文端公。張鵬翮在京城古玩市場上發現一疑似成都青羊宮舊物的獨角銅羊,遂購得并贈送給了青羊宮。該銅羊底座左側有銘文:“成都青羊宮舊有銅羊,兵燹失去。今北京市人得此銅羊,未知鑄于何年。雍正元年九月十五日自京移于成都青羊宮,以補老子遺跡。” 底座正前方另有落款“信陽子題”的詩句:“京師市上得銅羊,移往成都古道場。出關尹喜如相識,尋到華陽樂未央。”
▲ 獨角銅羊底座左側的銘文
張鵬翮所贈之銅羊,模樣奇特,被認為是十二生肖中各種動物形貌集于一體的靈瑞之獸。鼠耳、牛鼻、虎爪、兔背、龍角、蛇尾、馬嘴、羊須、猴頸、雞眼、狗腹、豬臀,仔細看去,確實如此。因其罕見,該銅羊于青羊宮落座伊始,就被認為具有醫病去疾、強筋健骨之神力,四方民眾,特別是那些三病四痛者,趨之若鶩,爭相觀看,摩挲不止。該銅羊神奇有靈,清乾隆進士、著名詩人張問陶曾作詩《青羊宮》云:“石壇風亂禮寒星,仿佛云車檻外停。常為吾家神故物,銅羊一角瘦通靈。” 張問陶,號船山,系張鵬翮之玄孫,他在詩后注:“銅羊為先文端故物,自京移歸,施于青羊宮,今甚靈異。”
清乾隆年間四川學政吳省欽撰有《白華前稿》一書,書中所輯錄的《青羊宮觀銅羊》詩中寫道:“青羊宮左羊帖伏,十指捫摩滑如縠[ hú ]。……流聞疴癢關剝膚,恣摸羊頭及羊腹。手所乍到痛輒蠲[ juān ],醫院銅人效同速。” 吳省欽,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考取進士,隨后赴任四川學政。從他詩中所寫可知,當時的銅羊被捫摩成“滑如縠”。縠,皺紗,古時亦指精細的織物。人們根據自身病痛選擇性地恣摸銅羊身體某一部位,便能“痛輒蠲”。蠲,意即免除、減免。吳省欽的詩中還提到摸銅羊與古醫中的摸銅人有相同之效。顯然,當時對此深信不疑者大有人在。
至少在清乾隆時期,青羊宮里“摸銅羊”已經成為一種民間活動,或者說形成了一種風俗。清乾隆年間舉人張問安《亥白詩草·游草堂后復行青羊宮厯二仙庵歸飲庚堂齋中書事》詩中寫道:“神羊嶄然見頭角,輦自都下由先公。祈禱能使腰腳健,人來個個摩青銅。” 張問安也是蜀中著名詩人,時與其弟張問陶并稱“二雄”。
自古以來,青羊宮一直是熱鬧之處,至清康雍乾時期,這里更是府城居民經常來往的場所,道教節日賽會自不待說,出南門游覽浣花溪時這里也是來往者經停或逗留之地。早春時節,這里還會舉辦大型的交易會,各路來人蜂擁而至。清嘉慶《華陽縣志》:二月“十五日鬻農具、蠶器于青羊宮四天。” 來青羊宮,當然有不少人是要去摸銅羊的。
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青羊宮里僅一尊銅羊,即張鵬翮贈送的獨角銅羊。直到清道光年間,宮內才另配一尊雙角銅羊。關于這一尊雙角銅羊的來歷,要從早年成都縣的張柯氏說起。張柯氏,慈和善良,青羊宮一直為她的心靈寄托之處,操持家務之余,她總是在青羊宮內忙著,或燒香供奉,或讀經聽經,或幫著做些雜事。見宮內僅一尊銅羊,張柯氏便萌發出另配成雙的想法。張柯氏與家人省吃儉用,積攢了些銀兩,遂請宮中道士聯系匠師設計鑄造了一尊雙角銅羊。這尊雙角銅羊,大小與獨角銅羊相仿,其底座右側刻有銘文:“大清道光九年,歲次己丑,四川成邑信女張柯氏率子萬福、孫俊配造青羊供俸。滇省匠師陳文炳、顧體仁造。” 自清雍正元年(1723)算起,百年之后的清道光九年(1829),青羊宮里有了兩尊銅羊。
兩尊銅羊,放置在殿堂前,保持了宮觀建筑之莊嚴穩重、和諧對稱的古典風格,亦補青羊宮“老子遺跡”。每一位來到青羊宮的客人都會立刻被兩尊銅羊所吸引而欲摸不止。初來咋到尚存疑問者,也能很快知其所以然。摸銅羊的風俗代代延續了下來。至清末民國時期,摸銅羊的活動廣為人知,求者眾多。民國時期成都著名文人劉師亮《成都青羊宮花市竹枝詞》云:“聞說銅羊獨出奇,摸能治病祛巫醫。求男更有新方法,熱手摸他冷肚皮。”
▲ 存放在文物陳列室的獨角銅羊
▲ 存放在文物陳列室的雙角銅羊
畢竟是宮內舊物,也是“鎮宮之寶”,傳世的兩尊銅羊應該得到更好的保護。本世紀早期,這兩尊銅羊被收藏入庫,后存放于宮中的道教文物陳列室中。現放置在三清殿前的兩尊銅羊,為原樣放大、精工仿制的銅羊。
時至今日,摸銅羊之風俗依然盛行。善男信女之外,游客中前來撫摸者亦有不少。常年被人摩挲,殿前兩尊銅羊身體上的很多部位金光閃閃,其五官與四肢關節等突出部位錚亮耀眼。時光荏苒,歲月悠悠,青羊宮里銅羊的故事無疑還將續寫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