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是中醫經典著作中最難啃的一塊硬骨頭,文辭古奧,文意雋永,含蓄吐納,非常耐人尋味。
學習《傷寒論》的朋友們,都知道已故的北京中醫藥大學的劉渡舟教授。
劉老是五版教材《傷寒論講義》的副主編,我們來看看他是怎樣讓徒弟單志華先生學習傷寒論的
先生對我要求嚴格,“背功”是最基本的,用先生的話講——我的學生就得講究“背”。什么叫學問?要看肚子里有幾本書。”
我在正式學習這本書之前,先生要求我先背誦清朝《醫宗金鑒》里的《傷寒心法要訣》、《金匱心法要訣》,還有陳修園的《長沙方歌括》等。那會兒年輕,記憶力沒問題,工作之余用了幾個月時間,基本背完。每次去先生處,他先考我書背得怎么樣,然后再布置下一步。
張仲景的這部書歷代醫家有不少注釋,首開其端的是宋金時期的成無己注本,據考證,成無己活了90余歲,而用于注書的時間竟達40余年。其宗旨是本著《黃帝內經》為《傷寒論》作注解的。
先生屬于“尊經派”,要求我詳細閱讀成無己的傷寒論注本,同時主要參考清朝傷寒大家柯韻伯的《傷寒來蘇集》,以及尤在涇的《傷寒貫珠集》。其時先生的著作《傷寒論通俗講話》已經出版發行——這部書同樣是我學習的重點,書翻得紙邊已經部分被“吃掉”。作為正式學習《傷寒雜病論》的學術準備與專業鋪墊,我經歷了大約一年時間。
這之后又用一年時間,我攻讀背誦《傷寒論》原著398條經文、113個經方(包括藥味組成、劑量、煎服法)。并進一步研讀有代表性的各家注本。按照先生給我定的學習單元,每結束一個單元,要我寫出學習體會。以提問答疑的方式條分縷析地解答我的問題。真正是: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后來我問先生,中醫學院本科教材《傷寒論講義》要求150個學時結束,可我卻學了這么長時間,是不是太笨了?先生笑了,隨口帶出一句:那(指教材)都是白搭。學經典一定要落實到原著上,要跟張仲景“說上話”。仲景方我們叫經方,藥少而精,療效驚人,有鬼斧神工之力,起死回生之妙。且方義雋永,藥味精當,耐人尋味,不可思議。我是專搞傷寒的,你很幸運,跟你老師吃學術上的“小灶”。
為什么當今中醫藥大學畢業的學生,普遍臨床能力低?
老師上課照本宣科,學生以“應試”為標準,哪來的實際本領和悟性?
中醫這門學科不拜師就很難有境界的升華。如同子貢評價他的老師孔子時說:“夫子之墻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所以,學習——升堂——入室,這三者間是有很大區別的。
中醫是一門個性化很強的學科,古人講:“自非才高識妙,豈能探其理旨耶?”譯成白話就是:如果不是才能高超見識絕妙的人,怎么可能探討其中的道理旨趣呢?
背誦的好處誠如斯言。
其實,背誦《傷寒論》全文的確難度甚大,尤其對于缺乏童子功的成年人來說。但是,如果說熟讀或者背誦《傷寒論》中重要條文的話,其實并不會耽誤很多時間,比起英語四級都要簡單多了。我們何必還沒有開始,就先有了懼心呢?
在《名老中醫之路》上,諸前賢強調背誦者就更多了,比如——
陳鼎三先生
十五歲從文學醫,后拜師于邑之宿醫陳穎川。陳老潛心歧黃,嗜書如命,不僅能背誦四大經典著作原文,且能背誦一些名家的注釋。
陳老主張背誦一些經典著作和經典條文,他能全文背誦《傷寒論》《金匱》《本經》《溫病條辨》及許多重要注家之注。對《內經》的重要篇章皆能大段背誦,對注家更是如數家珍。中年以后,據自己歷年來的體會,得出這樣的結論:不可囿于背誦,但又不可不背誦,應該有重點的背誦(這可不是那些不背書就要“靈機活動”者的借口)。譬如破竹,數節之后,皆迎刃而解(《晉書·杜預傳》)。
陳老為什么主張背誦呢?他認為臨床經驗用文字表現很難全面,而讀書人對同樣的文字之理解,又會受到文化水平、臨床經驗、閱歷、判斷力和想象力等種種因素的影響。因此,要還原到作者所需要用文字表達的實際情況,其準確性就比較差。其二,經典著作中的條文,乃是從無數病例中總結出來的具有規律性的東西,也就是俗話所說萬變不離其宗之宗。記住它,背誦它,就能在臨床上觸發思緒,吃透精神,從熟生巧,別出心裁。
吳棹仙先生
中年棄儒從同鄉李同慶公習醫……以陳修園公余十六種為教材,命先師誦讀。如是兩年,先師對《傷寒論淺注》正文與注釋,皆能背誦,為以后走上醫學道路奠定了基礎。先師對《內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經典著作,不僅都能原文背誦,且字斟句酌,做到了解經字字有出處。
謝海洲先生
右二
經典著作是中醫理論的源泉,有了熟讀乃至重點篇章能夠背誦的硬功,博覽各家各派,才能抓住重點。老一輩所以能引經據典,脫口而出,如數家珍,就是因年輕時下過一番苦功。經典讀熟了,以后才有豁然貫通之妙。尤其在青少年時,奠基更為重要。
我四歲時,隨祖父課徒的學生念些歌賦,雖不理解,念得多了,也就記住了。背,不單純是記憶的問題,還有加深理解的作用。學習方歌、藥物更是如此,不背不成。熟背才能得心應手,口到筆到,熟能生巧。臨床時初有方,后無方,最后又有方。這種意境都是背誦、記憶、實踐、提高的過程。
背誦開始要少,由少而多,積腋成裘,積沙成塔。到一段落,可以暫放,再另起第二段落,記熟了再開始第三段。《金匱要略》我就是這樣分條分段背誦的,一共四百條都能朗朗上口,永志不忘,并可由此及彼,互相聯想,互相印證。這種背誦的“童子功”,對學中醫的人是必備的。
大塚敬節
大塚敬節是日本漢方界的大高手,他說:“在學習的初期,沒有涉及雜學,而能夠直接全力攻讀了《傷寒論》,這是湯本求真先生對于我的恩賜。”
網友:徐軍帥
用我們學校的前任校長尚校長的話來說,《傷寒雜病論》是仲景祖師爺給自己的徒弟寫的教材,這一點你讀讀傷寒論序就能讀出來點這意思。過去學中醫的話,哪有不背這個的?別的不說,脾胃病、外感病、心腦循環疾病這些常見多發的中醫優勢病種,在你這能體現一下吧?《傷寒論》是一個完整的體系,理法方藥,或者是松散的中基、中診、方劑、中藥,就是良醫和庸醫的差別吧。
看了這么多人的說法,我們也應該明白了,對于初學者,所謂攻讀,至少熟讀并有選擇的背誦定然是一種簡單有效的方法。所以請不要找種種借口逃避掉背誦《傷寒論》的工夫,這樣將來才可能在臨床上直接發現對應的方證,信手拈來,左右逢源。
學好傷寒!(7)
有心學子
哎。。。如何背誦《傷寒論》呀?
傳承班
莫要著急
傳承班
傳承班
郝萬山傷寒傳承班帶你以最佳效率背誦~
╮( ̄▽ ̄'')╭
百頌傷寒是什么?
《百頌傷寒》是郝萬山傷寒傳承班的初級背誦課程,與初級班《重溫傷寒論》課程內容同步,相互參照學習,效果最佳!
課程中,由主持人領讀條文(內容包括聽讀、跟讀、背誦三部分)、解析條文,填空作業。
經過一百余天的學習,完全背誦下來有困難,只能初步熟悉條文。之后可以自愿參加復訓班,繼續背誦,并由班委發放思維導圖,加深對條文的理解,相信在一年的強化記憶學習后,《傷寒論》可以背誦如流。
本期《百頌傷寒》大優惠,原價199元,首先報名《重溫傷寒論》課程,可以申請領取《百頌傷寒》代金券,免費學習。
參加優惠活動報名流程:
①報名《重溫傷寒論》
②聯系客服人員領取《百頌傷寒》代金券
或:單獨報名《百頌傷寒》課程,學俸199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