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1:患者肖某,女,52歲,體型肥胖,患腰腿痛伴左下肢麻木半年余,經CT檢查診斷為“腰椎間盤突出”,動則汗出易,腰腿痛常在走路或稍作勞后加重;飲食二便可,血壓150\90HG,舌潤苔白,脈沉細弱。
中醫診斷:風寒濕痹 方用附桂法加減。
注:此為患者隨機所用處方,切勿對號入座套方抓藥
患者服藥三天后來電告之,自訴腰腿痛好轉,腿腳有力,二便通暢,渾身輕松。并問:“中藥里是不加了什么降壓藥?在家量血壓110\70mHg, 這幾年就算同時喝兩種降壓藥,血壓也從未像現在這么低過,難道自己以前喝降壓藥治高血壓是治錯了?”我建議她將降壓藥減量或停服,繼續監測血壓;后面患者停服降壓藥后,又來復診多次,測血壓均為正常值以下,遂大喜過望。一年后在路上偶遇其丈夫,他高興的告訴我,說扶陽的中藥非常管用,不僅治愈了他愛人的腰腿痛毛病,還意外治好了她的高血壓病,后來一直隨訪血壓正常。
病例2:患者熊某,男,36歲,體重200多斤,患腰椎病前來就診,患者右側肢體麻木,腰腿痛值陰雨天分外加重,頭痛昏重,脊背僵硬,舌苔白膩,脈沉細,測血壓180\100mHg,中醫診斷為脾腎陽虛 、 風寒濕痹,處方為苓桂術甘湯加獨活、松節、杜仲等;經服藥兩月余,體重遂減30多斤,血壓完全恢復正常。
類似這樣的病例臨床上不勝枚舉,有的情緒、睡眠不好血壓高了,睡眠調正常后血壓隨即正常;有的患者頸椎不好,扎扎針、按按摩頸椎舒服了,血壓就降了;還有的患者吃飯不知饑,胃脹腹脹,大便粘滯粘馬桶,脾胃調理好了,血壓就達標了,所以我常會思考中醫調治高血壓、高血脂和肥胖這些問題。
現代醫學發明了血壓計和降壓藥,并強調高血壓為慢性病,需終身服用降壓藥,眾多高血壓患者亦都以為喝了降壓藥就萬事大吉了,其實不是這樣的。西醫是治病,中醫是治人,我們更重視疾病的病因治療。
中醫教材中,本無高血壓病名,而通常是以眩暈、頭痛、心悸等病而加以辯證施治的;遺憾的是時下很多醫生,一聽說病人高血壓頭昏頭暈,就辯證其為肝陽上亢或肝腎陰虛,從而用藥一派滋陰寒涼;或是認為黃芩、夏枯草、天麻、決明子等中藥可以降血壓,說西藥有副作用,囑病人將此類藥長期泡水服用;更有甚者,一些醫生和藥店服務員,極力推崇所謂的“安宮牛黃丸”治療預防高血壓中風,建議患者每年提前服用,真是荒謬之極!豈不知中醫離開了辯證,盲目用藥,陽虛的病人服滋陰苦寒的藥,其毒副作用絕不亞于西醫西藥。其結果就是殺伐人的正氣,甚至損陽折壽。
筆者認為高血壓的根本病機是陽氣不足或陽氣的運行道路受阻所致。很多老年人陽虛到極點,所以老年人體檢幾乎個個都是高血壓;空調冷飲、熬夜、工作的煩勞等克伐人的陽氣,陽氣不足了,氣化、運化、代謝功能失職,導致痰瘀、寒濕、濕濁蘊結,經絡不通,血壓血脂就高了;所以現在年輕人患高血壓、高血脂、高尿酸的也比比皆是。
陽虛體質亦即寒濕體質。陽虛生寒,陰寒則凝,血管受寒收縮變硬,寒挾濕入絡,血液變稠,血壓就會升高。且大部分高血壓患者常有風寒外邪攜帶,表現為:頭痛項僵,背痛,怕冷,易感冒等;既是陽虛就應扶陽,用辛溫熱藥來散寒除濕。治療高血壓一般均應先祛外邪,外邪祛了,陽氣的運行道路暢通了,再以溫腎助陽,增強氣化為根本治療大法,腎陽足了,血管里的寒凝血瘀可化,血流暢通,血壓自然就會穩定下來。建議常用西藥控制高血壓的患者,更應該找中醫好好治一下高血壓病,把心腦血管病等并發癥遏制在萌芽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