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強調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坊間蜂起各種給中小學生編的古詩文讀本,我也瀏覽過若干,各有各的特色。而最近面世的《中小學古詩文分級讀本》,是山東大學文學院聯手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編寫出版的,內容充實,編法新穎,有這么幾點給我的印象頗深。
一是努力配合教育部組編的小學到高中語文統編教材,選目盡量考慮和教材中的古詩文“搭配”,有利于學生學好課文,增加閱讀量。
語文與其他學科不同,它靠“慢功夫”,要長期的熏染、積累、習得,這就必須大量讀書,沒有別的捷徑。培養讀書的興趣和習慣,以至成為一種生活方式,這本身就是語文。而目前語文教學費力多,效率低,主要因為沒有抓住多讀書這個“牛鼻子”。光是圍繞教材那數量有限的課文精讀細講,反復操練,而缺少由課內到課外的拓展閱讀,那么無論如何,也很難提升語文素養。所以要把課內和課外打通,擴大閱讀面和閱讀量。為此我提倡要“1加X”,即每講一課(主要是精讀課),就附加若干篇同類或者相關的作品,讓學生自己去讀。可以在課內安排讀,也可以在課后讀。老師稍加點撥,但不要用精讀課那一套去要求和限制學生,也不要全都指向考試,只要學生能讀、有興趣去讀,就好了。這套分級讀本正好可以用作“1加X”。
二是這套讀本稱之為“分級閱讀”,和教材配合,每個年級都有對應的讀本。教學中可以根據教材中古詩文教學的需要,從讀本中找到相應的閱讀材料。讀本還試圖根據不同學段學生心智發展的程度來編寫,由淺入深,逐步擴大范圍,這也是一種“分級”,符合教學規律。當然,這種“分級”是相對的,有個大致的梯度。需要注意的是,與中學生閱讀比較,小學生的閱讀分級要有更細致的指導。到了中學階段,則可以鼓勵讀一些“深”一點、甚至不太懂的書。有時,讓孩子適當讀“深”的書,反而可以避開流俗文化,促生學習的“向上力”。到了中學特別是高中,閱讀分級的梯度可能就不那么明顯,選擇使用這套書也可以更靈活。也不一定非得對應教材,學生拿到這套讀本,有興趣挑選來讀,或者從頭到尾讀一遍,也都是值得鼓勵的。
三是這套讀本的編寫努力做到深入淺出,生動有趣。古詩文產生的年代久遠,和當代青少年會有隔閡,適當的解釋和引導是必要的。讀本的注釋和導讀轉為學生設計,較關注如何保護孩子的天性,激發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導語沒有照搬一般的賞析的套路,努力避免以概念和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注意發掘和鼓勵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這都是符合課改精神的:閱讀教學要重視學習過程中學習者的主體性。坊間類似的讀本不少,但在發掘學生閱讀接受主體性這一點上,做得好的并不多,這套讀本想在這方面多加努力,令人贊佩。
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優秀組成部分,古詩文有豐富的人文內涵與情感表達,有精致的語言形式和文人意趣,那些不可重復之美,是穿越時代,古今共享的。傳統的語文教育很重視以詩文誦讀來“開蒙”,這的確是中國特色的教法,在詩文誦讀中讓學童得到人文熏陶,還有語言能力和審美品味的提升。現在提倡中小學生多讀古詩文,本身就是一種文化傳承,是登臨中華文化殿堂的臺階,還可以幫助學生建構自己的語言運用機制,增進語文素養。
古詩文怎么學?反復誦讀和背誦,是最好的辦法。誦讀不一定是現在用得很多的朗誦,也可以采取吟誦。朗誦一般是讀給別人聽的,還可能帶有表演的腔調;而吟誦主要是自己讀給自己聽,大致按照作品的節律來讀就可以,方式不拘,能達到“進入狀態”和“自我陶醉”就好。有時候甚至用方言來讀也未嘗不可。
學習古詩文不必像學其他課文那樣過多地關注和概括什么主題思想之類,不必做瑣碎的分析,我們要的是“浸潤式”學習,通過誦讀,努力將整個身心沉浸到作品的氛圍節律中,去感悟、體味和想象,就能達到審美的境界,理解那些普世而又獨特的情感表達,欣賞那些音韻節奏之美。讀古詩文不能很功利,如果處處想著如何寫作文,或者如何應對考試,那就“煞風景”了,千萬別這樣。
我在設想中小學師生如果拿到這套古詩文讀本,會怎樣使用?我倒是建議能放松一點,審美一點,不完全被考試所束縛,真正是“讀書以養性”。反過來,對古詩文的興趣激發起來了,讀書多了,素養提高了,考試拿到好成績也就順理成章。更何況如今高考中考都在改革,越來越注重考閱讀視野和閱讀品味呢?
(作者為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