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1.1太極圖說之淵源
甲、五級說之文獻
中國學說分成了三小節,以太極圖說為中心,之前是太極圖說的淵源列了一小節,第二小節就是太極圖說注,第三小節是周敦頤先生之后的那些宋明的大儒、包括道家全真教對太極圖說的理解。那我們先看太極圖說的淵源。
A、《易·系辭上》孔子曰:“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
(a)易何所指?
一、易傳中易字有二類含義:①易經這本書,如云:“作易者,其知盜乎?”②不是指一本書,另有其義:如“生生之謂易”,“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于此” 。
二、此處易亦有二義:指一本書,亦指一種緣起的實體,即下文之太易。(參見熊十力先生《十力語要》中華書局1996年版P264~267,答友人、再答友人)
(b)有:發生義,見《辭源》。
(c)此段圣言乃以畫卦之過程表緣起之次第。止于八卦不復言六十四卦者,正以緣起僅有五級故也。
(d)故太極、兩儀、四象、八卦于此文亦皆有二義:①畫卦之符號;②某種緣起之層次。
如:周易正義曰:太極謂天地未分前元氣。此處太極便是第二義,為“某種緣起之層次”。
B、《老子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按:此亦是以畫卦過程表緣起之層次也。
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無當道,有當一二三,天下萬物當萬物。
按:老子能說到無,實在高明,即當佛法之空也;道即佛之真如也。前從消極說,后從正面說。
C、《周易正義卷首》引《易緯乾鑿度》云:“蓋易之三義唯在于有,然有從無出,理則包無。故乾鑿度云:夫有形者生于無形,則乾坤安從而生?故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
D、《列子·卷第一天瑞篇》:“昔者圣人因陰陽以統天地。夫有形者生于無形,則天地安從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
(a)乾坤即天地。
(b)乾坤天地與太素必非同一層次。凡言太者,皆在乾坤天地之外而為此級之所從生者也。
這就是太極圖說之五級說的一些淵源。易有太極一段出于孔子所作的系辭,道生一一段出于老子四十二章,易緯乾鑿度這一段被兩個文獻所引用,就是周易正義卷首和列子天瑞篇,兩者都出于乾鑿度這一段,所以這兩個文獻可以算是一個文獻。《周易正義》卷首這個引用更加重要,因為這已經進入了我們的經學解釋系統,周易正義是最權威的解釋易經的著作,它比列子要重要。所以乾鑿度這段話被周易正義引用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這證明它從遠古到唐代一直都是非常權威的對緣起的認識。
乙、五級說諸文獻之會通
A、系辭與老子之二段文獻:
(a)老子之學出于易;
(b)二者皆以畫卦表緣起也。
(c)道相當于“易”,二義:①先天未畫時,于數為“零”;②緣起之第一級,本體(無義、空義)。
(d)一相當于太極,二義:①畫卦之始;②緣起之第二級。
周易正義曰:“老子云道生一即此太極是也。太極生兩儀,即老子一生二是也。”
《莊子·大宗師》云:“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自本自根……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故太極即當老子之一也。
邵子曰:“一分為二,二分為四,四分為八也。”
辨太極并非先天未畫時,太極是一,而道易為無(零)也。
(e)二相當于兩儀,二義:①畫卦第二步;②緣起之第三級。
(f)三相當于四象,二義:①畫卦第三步;②緣起之第四級。
三即陰陽和,陰即老陰,陽即老陽,和即少陰與少陽也。故老子四十二章下文云: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此處之陰陽和即“三”也。此句乃從第五級萬物上溯第四級,云萬物皆內蘊此第四級,亦系由第四級開發而來也。
(g)萬物相當于八卦,二義:①畫卦第四步;②緣起之第五級。即吾人之肉身現處之層次也。
“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一句,亦表明八卦于緣起即當吾人依正現處之層次。所謂大業,其表演之主體即皆系眾所共見之人、物,即萬物也,大業即共業也。
附識:古人“萬物”一語多指有情,非如今人偏指無情也。如系辭云“男女媾精,萬物化生”之“萬物”及老子此處之“萬物”皆指有情,不指無情也。“負陰而抱陽,中有沖氣”之萬物,惟屬有情,不能為無情也,無情無此種氣脈系統也。又如周子《太極圖說》:“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此中萬物亦指有情也。
B、與后二種文獻之會通
后二文獻乃直接說緣起,指出于吾人現處之層級之上尚有另外四級而為本也。現處之層級即天地乾坤之層次。另外甲級即太易、太初、太始、太素。
太易,未見氣也。即是無,即是先天未畫時,當老子之道,系辭之易。
太初,氣之始,當一與太極。一即一氣,即是元氣,太極亦是此義。陰陽一切未分之元氣正系氣之始,于此中尚未有任何差別,如形質礙等皆無,即最初形態之氣也。
周易正義曰:“太極是天地未分前元氣,混而為一即太初、大一也。故老子云道生一,即此太極是也。”
太始,形之始,于此層次,元氣始有分化于中顯出形之差別(各種形狀),即開始有形狀之差別也。二與兩儀正是始見差別對立之意也。當佛教無色界,有形無質之心法也。(眾生心之相狀)。
太素,質之始,于此層次,分化更趨顯著。于形之外,又增一種實質之性。實質者,似在于心外而不全由自主也。三與四象亦是較二與兩儀進一步分化之意也。當佛教色界,有形有質之色法也。
乾坤即天地,乃吾人肉身現處之層次。系由上一級進一步分化而來。故四象繼之以八卦,亦進一步分化之意也。盈天地(乾坤)間者皆萬物,故此層次當老子之萬物,亦不須論也。當佛教欲界,有形有質有礙之物質也。礙者,有形質者之互不能相入也。
按:上諸字,“氣”、“形”、“質”如此準確,合乎實情,足見中國古人確能親見此諸級也。
下面我們來會通一下這些文獻,先會通前兩種。前兩種有一個共同的地方,它們都是以畫卦來表緣起。第三種就跟畫卦沒關系了,是直接說緣起。前兩種都是用的象數語言,第三種直接用形上學語言,這是不同的。象數語言與形上學語言有什么不同呢?象數語言靈活,太極兩儀可以隨處有不同的所指,比如說,人身當中之太極兩儀與法界之太極兩儀所指顯然大大不同。而乾鑿度所使用的是純粹的形上學語言,不能這樣靈活地配指,比如太易僅僅指法界緣起的第一個層次。老子的語言居中,有形上學的色彩,但也暗含著象數的畫卦在里面。
我們來看易傳與老子的會通。未畫之白紙表示第一個層次,我們用數來配,第一級配數只配零,這沒有任何靈活的余地,代表沒有,代表什么也沒顯現。所以易有太極的易,就代表畫卦開始之前的那張白紙,然后開始畫了,先畫一個圈,這就是太極了。我們在迷惑的境界,常會把這未畫的白紙忽略掉,因為凡夫的習慣總是盯著‘有’看,對‘無’則無所感覺。所以我們后面會看到這些錯解周子的學說當中,都存在這個問題,都把無極給忽略掉了,都從太極開始。接著是第三級,這個圈再往外分,分成了黑白兩部分,我們說這兩儀與二都是指陰陽,這就不需要再進一步給它會通了。第四級里面需要會通,因為易傳是四,老子是三。四象即老陰、老陽、少陽、少陰,將后兩者合起來叫做和,前兩者改稱陰陽,陰陽和就是三。系辭中的“四”跟老子中的“三”所說是一事。所以對這個三只能從畫卦上去解釋,其他的解釋都很牽強。我看到過好多對三的解釋,王弼說什么既有一有二加起來就有三,這不等于沒說嗎?這純屬玄學的語言游戲。四象里面的老陽、少陰、少陽和老陰,老陽改稱陽,老陰改稱陰,然后把少陰少陽合起來叫做和,所以三就是指陰陽和。老子四十二章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所以我這種解釋是最為合理的,最合乎老子本義。因為直接有本章下文為證,三就是指陰陽和。
四象再向外分,各自一分為二,就有了乾、兌、離、震、巽、坎、艮、坤,這就是八卦。八卦對應老子之萬物。八卦即天地雷風山澤水火等八種事物,表第五級萬物之實體,六十四卦即以上八物之兩兩組合,以表第五級萬物之關系。八卦六十四卦同屬第五級也。這里為什么只說到八卦呢?因為再順著說八卦生六十四卦,那就有緣起之第六級了,可是真實之緣起沒有第六級,所以此段文即說到八卦為止,不再說六十四卦了。“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為什么這里說到八卦為止呢?這是圣賢的密義,我們參究出來了:這是用畫卦來表緣起,八卦就到了第五級了,已經沒有第六級,所以就說到八卦為止,不再說八卦生六十四卦。從這個地方沒有說到六十四卦我們也可以知道,這是用畫卦來表緣起。所以這段話里這些詞除了有象數的含義之外,還有第二義就是緣起諸級的含義。老子這段話也一樣。老子的這些詞也是兼有象數與形上學兩種含義,道與萬物是形上學名詞兼有象數含義,一二三則是象數學名詞兼有形上學含義。可以這樣說,系辭是用純粹的畫卦象數語言表緣起,老子是一套混合的用法,乾鑿度則是用純粹的形上學語言來表緣起。
我們說乾鑿度的語言純是形上學語言,所以用這些詞就可以把象數語言的緣起含義固定下來。我們下面再講的時候,就說太極指的是太初,兩儀指的是太始,這樣就可以將太極兩儀的緣起含義定下來了。太易者未見氣也,這顯然就是無的狀態,一切都尚未顯現,連氣都還沒有。太初氣之始,這就是陰陽未分之元氣。所以《周易正義》總是說:太極者天地未分之元氣,太極就是指元氣。到太始這里氣就開始分化,有了陰陽的差別。陰的本義是暗,陽的本義是高明,有明有暗這樣一組合,就有很多的差別出現,就有各種各樣的形狀、各種各樣的境界了。所以這是形之始。這還是光里的境界,陰陽是明和暗,其實都是光里邊的差別。這里面只有形,還沒有質。太素質之始,這里就有形有質了。所以我說:“質者似見于心外,而不全由自主也。”質就是這個意思。光里邊形的境界是心的境界,當佛教無色界,那都是自心的表現,所以想要它亮它就亮,想要它變成什么樣子它就變成什么樣子,明知在心內,所以就全由自主。有質以后,那就是似在于心外而不全由自主也,你想讓它怎么樣就不那么容易了。所以這里邊除了形還有質,就是有了這種在心外的不自主性,這就到了佛教的色界了。佛教的色界就是有質的境界,有物質出現,也就是說那些眾生的光疊加到一塊了,所以就不全由自主了。第五個層次就是有形有質有礙。第四級還是光的境界,但是這種光比較粗重。而在第五個層次里就不是光了,就是器物了。我們最熟悉的就是這個有肉身有器物的世界,這里除了有形狀以及在心外不由自主之外,還增加了一種礙性,也就是說互不能相入。有形質者互不能相入謂之礙。無色界色界里邊的那些事物都是可以相入的,都可以讓它們在一個空間里邊并存,到了我們這一級,就各有體質,不能相入。這就是五級的會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