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心之助資深作者 Miss柳 盧悅
主播 | 安之
來自心之助
有的人的生活像條死魚,有的人的像傳奇,有的人的像田園,你理想中的生活是什么樣的呢?
無趣,比變老可怕得多
閨蜜相親回來,發了一條朋友圈:“我感覺自己老了十歲。”
相親男是她在某婚戀APP上認識的,34歲,相貌尚可,工科出身,創業公司技術骨干,有房有車,無婚史,在相親市場上絕對屬于搶手貨。一來二去地聊了幾句,感覺不錯,于是約在一家日料店見面。
結果,她見到了一個沒精打采、穿著隨意的大叔,頭發還有那么一點凌亂。
寒暄完畢,話題自動切入了彼此的興趣愛好。
閨蜜是資深驢友,熱愛各種運動,假期不是到處游山玩水,就是去參加馬拉松。每次說起自己喜歡的事情,都是兩眼放光,豪情萬丈,極具感染力。
可是,在這位大叔面前,她居然聊不下去了。
當她聲情并茂地描述在印度搭順風車的驚險故事時,他面無表情,昏昏欲睡,偶爾發出一聲“嗯”,表示他還在聽著。
問他喜歡什么,他一愣,迷茫地搖搖頭:隨便啦。忙著工作,哪有時間培養什么興趣?休息的時候就上上網唄。
從頭到尾,大叔只主動說了三句話:
最好今年年底結婚,你可以不用工作,我養你。
你家住北環是吧?我剛在南郊買了房,你父母不會介意離得太遠吧?
我們要一個孩子就行,二胎太麻煩了。
這頓飯,讓閨蜜第一次體驗了什么叫度日如年。
大叔對她印象倒是挺好,還夸她年輕漂亮有活力,說以后生出的孩子肯定健康聰明。
后來,又約了她好幾次,被拒絕后,非常不理解她的冷淡:我說的都是很現實的問題啊,結婚不都要考慮這些嗎?
世界上最無法企及的距離,就是一個人正意氣風發,另一個人已暮氣沉沉。你向往海闊天空,他卻早已圈定好了一個蝸牛殼一樣的安全區,寸步不離。“生活”和“活著”,畢竟是截然不同的。
生氣勃勃的狀態,要靠幸福感和成就感來支撐,兩者缺一不可。
如果放棄了充滿激情的“我喜歡”,只留下冷冰冰的“我應該”,自然會流露出一股無趣的氣息。
類似的氣質,我在前同事小婧身上也看見過。
那時我們都是職場新人,在一家國企悠閑度日。上班無事可做,她加了十多個同城相親QQ群,尋找著可發展的潛在目標。
幾乎每隔半個小時,都要聽她咬牙切齒地抱怨幾句:
現在的男生,自己什么都沒有,居然還想找女朋友?也不看看你自己養得起嗎?
那些95后小姑娘也太心機了吧,稍微有點層次的男人都被她們挖走了!
什么叫一起奮斗?女人結婚不就是為了花老公的錢嗎?
我離職后不久,她找到了一個肯送她各種奢侈品的男朋友,可是,好不容易到了談婚論嫁階段,又因為彩禮和房產證的問題不歡而散。
最近一次見到她,是在一家大型MALL里面。隨意聊了五分鐘,我就立刻聽說了前單位的各種八卦和同事隱私,以及無比刻薄的評論。
20多歲的大好年華,在市儈、戾氣、敵對和抱怨中白白損耗著。每向外投射一分不滿,內在的力量就隨之削弱一分。
想變得無趣,有兩種立竿見影的方法。
一種是把所有的“應該”奉為圭臬,直接放棄喜好和激情,畫地為牢;另一種是物化自我,否認自己的能力和價值,試圖依賴他人卻又不斷抱怨他人,直到被負能量拖垮。
“了無生趣”的狀態是如何煉成的?
無趣是一種壓抑自我的生活狀態,不分年齡,不分階層。
我見過20出頭的小姑娘,總是宣稱“我都看透了”,放棄了無數大好機會,一天又一天地混著日子,面容僵硬。
我也見過80多歲的摩登老太太,一生坎坷流離,幾度失去所愛的人,可直到現在還充滿好奇地體驗著各種新鮮玩意,笑顏如花。
為什么人會變得無趣?
大多數時候,是因為過度認同并自動代入了某個無趣的角色,取消了有趣的可能性。
典型的無趣角色,有以下四種。
1.被生活壓垮的人
小時候,父母諄諄教導: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這個看似挺勵志的信念,如果被過度引申,就變成“我沒有資格做喜歡的事情”、“我沒有資格感到快樂”、“我不能走任何彎路”。
把精力都用在向外尋求安全感上,為了車子房子和戶口舍命奮斗,一分一毫地攢著所謂的人生標配,卻無暇關心自己是否真的樂在其中。
在上下班高峰期的地鐵上,很少看得到生動可愛的面孔,無論年輕人還是中年人,都板著臉、低著頭,帶著隨時可能引爆的焦躁和怒火。
忙碌與壓力,就這樣被拿來當做不善待自己的絕佳借口。實在撐不住了,就用高強度的娛樂和重口味的食物來宣泄,在暫時的麻木之后,疲憊地回歸正軌。
可是,屏蔽了風險和誤差,也就失去了快感。
2.家庭矛盾調停者
在個案咨詢中,我遇到過不少“懂事的小孩”。
他們往往出生于不那么和諧的家庭,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調解家里的各種矛盾,沉穩乖巧,是父母的貼心小棉襖,讓親戚朋友嘖嘖稱羨。
可到了青春期,在同齡人都躍躍欲試地探索新世界時,他們依然留守在家里,即使心有不甘,也繼續努力充當家庭關系的黏合劑,不敢成長為獨立的成年人。
懂得如何照顧和安撫父母的情緒,唯獨沒有能力愛自己。
懂得如何讓父母開心,唯獨無法取悅自己。
乖到讓人心疼,說的就是這樣的生存狀態。
3.苦大仇深的怨婦/怨夫
“男人沒一個好東西,我爸就是典型的渣男。”
說出這句經典臺詞的是一個23歲的女孩,眼睛里滿是冷漠和厭惡。
接著,她歷數爸爸的種種不靠譜:不做家務,缺乏責任心,過度風流,藏小金庫……
她早就和媽媽站到了同一戰線上,一起抱怨爸爸,一起商量著如何從他身上多“榨”出一點金錢或關愛。
在她喋喋不休地聲討她爸爸時,我看到的不是一個女兒,而是一個滿心怨恨的妻子。
也就是說,她自動代入了媽媽的角色,以媽媽的視角來看待爸爸。
事實上,她的爸爸雖然無力好處理夫妻關系,卻一直在用近乎討好的方式對待女兒。經常打電話發微信關心她,給她買各種各樣的奢侈禮物,偷偷塞零花錢,盡可能滿足她提出的所有要求……
而她要么當面指責他,要么拒絕與他交流,要么貶低他的付出,還把對他的不滿投射到了所有男性身上。
于是,她再也無法談一場妙趣橫生的戀愛。每一段關系都開始于過度期待,終結于抱怨與指責。
4.與美好無緣的灰姑娘
貧窮會遺傳嗎?
不一定。
但深深的匱乏感,會在血液里流淌。
在《我的前半生》中,羅子君的妹妹羅子群就從母親那里繼承了困窘的生活姿態。
認為自己不夠美,不夠能干,除了拖著不爭氣的老公一起走向暗淡的未來之外,沒有任何更好的選擇。
帶著這樣的信念,每一秒都是折磨。
自身生活不如意的父母,往往會無意識地把悲劇角色投射到孩子身上,而孩子也很容易“入戲”。
家族里一代又一代的悲劇輪回,就源于投射游戲。
最終,孩子自動否定和放棄了內心的渴望,過上了一種足夠熟悉卻并不舒服的生活。
被焦慮席卷,被“過去”所困,被恐懼嚇得一動不敢動……這都可能抽干一個人的生命能量,讓人迅速枯萎,麻木無感。
而無趣的本質,也正在于不能充滿熱情地做自己。
如何活得有趣一點?
“原生家庭”這個概念迅速走紅之后,又很快淪為“背鍋俠”。
所有悲劇劇情,好像都可以追溯到早年的創傷和缺失:出生在這樣的家庭,我還能有什么選擇?
一邊抱怨、詛咒,一邊過著最沉悶的生活,沉湎于悲催的人設中。
原生家庭是一種“不可抗力”,既不是我們所選擇,也并非我們所能改變。
而對原生家庭的過度執著,只能導致對“受害者”角色的盲目認同:既不喜歡自己,也不尊重自己,像個橡皮人一樣活著。
因此,那些特別愛吐槽原生家庭的人,總是無趣到讓人抓狂。
能不能對自己負責,主動追求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是有趣和無趣的分水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