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機,因為做過平原內史,世稱“陸平原”。陸云曾任清河內史,故世稱“陸清河”。二陸兄弟被合稱為“太康之英”,在那個時代贊譽頗高。不過在西晉亂世,兩兄弟被卷入了八王之亂,慘遭殺害。
三百多年后,唐太宗又親自為《晉書》的“陸機列傳”撰寫史論,盛贊“百代文宗,一人而已”。這當然并不排除有駢文愛好者唐太宗的“粉絲”熱情。但陸機在文學與理論上的才華,當時有人看了他的文章,就要燒掉自己的筆硯。
二陸兄弟與上海早就結下良緣。上海松江區有一座小昆山,山并不高,海拔只有54.3米。正應了那句話: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小昆山之所以有名,跟兩個人有關,這就是西晉著名文學家陸機和陸云兩兄弟。他倆在小昆山閉門苦讀十年,后去首都洛陽做官。今天在小昆山還有二陸讀書臺,不過二陸兄弟故居已經不見蹤影了。
17年前,程十發有天在院子曬太陽,向一位來訪記者慨嘆,有多少上海人知道“二陸”,知道他們與這片土地息息相關。當他開口說起,記者感到“他好像對他要說的話題想了很久了”。
35年前,已退休的汪道涵老市長揮毫寫下八個字,在報上登出——“上海有六千年歷史”。這一版的主題是上海被確定為國務院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當時,柯靈、談家楨、蔡尚思、張承宗、顧廷龍等紛紛感奮叫好。也有人感到詫異:上海是否在“湊數”?為此,在讀博士的蔡達峰、“與歷史文化打交道的學者朋友”薛理勇,還受邀專門在報上詳釋“名城為何不虛傳”。
說到上海,應該記住的是四個時間概念:考古約六千年、人文約兩千年、建制約一千年、被迫開埠百多年,而不僅僅是最后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