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龍門城堡位于淶水縣小西河的南岸,是一處明代的軍事古堡,城堡三面被拒馬河的支流小西河急流環繞,一面臨山,自古就是通往張家口的要道,素有“疆域咽喉”之稱,明代時歸屬真保鎮馬水口路管轄。金、明、清各代都把此地視為軍事要塞,重兵把守。
大龍門城堡建于明永樂八年(1410年),為長城關口,大部分保存完好,是我國明代內長城上的重要城堡之一。城平面呈方形,有東西二門,城南以山為障,西、北、東以大條石和青磚砌筑,十分堅固。西門有“鎮宣威武”4字匾額。城內有衙門1座,校場、軍庫。設把總駐守,下轄關隘12座。大龍門城內發現有隆慶二年(1568年)七言絕句詩碑和萬歷四十八年(1620年)“重修二圣祠記”等史料,其中提到大量戍邊將士名字。
古堡西門外有一處摩崖石刻長廊,是華北地區規模最大的摩崖石刻群,摩崖石刻長廊全長1729米,兩側山崖峭壁上留有摩崖石刻20余處,都是明、清時駐守關隘的武官留下的真跡,包括詞、絕句和題記,大多是對龍門天關自然景觀的描寫,如“天成形勝”、“峭壁千重”、“千峰拱立”、“兩山壁立青宵近,一水中行白練飛”等,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萬仞天關”四個大字,字高2米7,寬1米8,由明萬歷年間兵部右侍郎賈三近巡視大龍門時題寫,也是龍門天關景區得名的由來,取大龍門村的“龍門”二字,“萬仞天關”的“天關”二字,稱為龍門天關。
自遼、金代筑城起,此處始有人煙,多為駐軍將士及隨軍家眷,后繁衍發展成村,村民多為鎮邊將士之后裔,現有村民九十余戶300余人,仍然承傳著古樸、淳厚的民風民俗,較有代表性的有:每年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的“龍門燈會”,“煸燈”活動,及每年七月十五晚上的“放河燈”。
古村內,部份古宅保存尚好,青磚、刻瓦、石柱、山門等隨處可見,千年古槐尚存有三棵,上千斤條石及石碑散落在家戶之中。
山上為蔡樹庵長城,有7座敵樓,4個烽火臺。行走在大龍門村,青磚灰瓦,街道干凈整潔,昔日的雄關古堡如今成為了集自然風光、歷史文化、民俗風情于一體的游覽勝地。雄關、美景,石刻、古村,山水勝境,定會讓你不虛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