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偉大的音樂家,無數琴童的“噩夢”。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巴洛克音樂的集大成者,被后世譽為“西方音樂之父”。能達到此等成就,必定是有兩把刷子,其一,是他極高的音樂天賦;其二,便是他過人的數學思維。
很多人都說,就算巴赫當年沒搞音樂,他也一定會在數學領域大放異彩,這還真不是一句玩笑話。經過仔細探究就會發現,巴赫的曲子充滿了邏輯、秩序與規則,幾乎稱得上是數學的音樂化表達,這不難才怪!
巴赫晚年所作《音樂的奉獻》中收錄了十首卡農,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螃蟹卡農”。它的絕妙之處在于無論正著彈反著彈都能成曲,曲中第二聲部實為第一聲部從后至前的“倒帶”,因此它又被稱為“逆行卡農”。
談到巴赫與數學,就不能不提“平均十二律”。
“十二平均律”又稱“十二等程律”,是音樂的一種定律方法。盡管巴赫并非其創作者,但卻是功勞最大的推進者。他首次使用了十二個不同的大、小調,進行多種排列組合,并著成《十二平均律鋼琴曲集》,這一大膽突破為后世的古典樂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就連莫扎特和貝多芬都深受其影響。
巴赫音樂中的數學之美,遠非一篇文章所能概括,其對音樂的偉大貢獻,至今依然影響深遠。對這位學琴路上如影隨形的音樂家,我們愈是去了解,就愈會崇拜他、愛上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