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陰路地處上海東北角的虹口區,毗鄰上海灘有名的一條大馬路——四川路,但卻沒有四川路那么有名氣和人氣。
山陰路歷史文化風貌區位于虹口區以質量較好的花園洋房和新式里弄為特點,堪稱海派民居建筑的“露天博物館”。
山陰原來是紹興地名,紹興出大文人——魯迅、蔡元培。
山陰路也是一條文化路。
因為這里曾留下了太多文化名人的蹤跡,成就了太多中國近現代文學史上的重大事件。而這些蹤跡與事件,大多與山陰路有關。
山陰路上最令今人如雷貫耳的文化名人,無疑非魯迅莫屬了。魯迅故居在山陰路中段的大陸新村(今山陰路132弄9號)。大陸新村始建于1931 年,是由當時的大陸銀行上海信托部投資建造的。魯迅和夫人許廣平就曾經居住于此。
我國文壇另一名宿茅盾先生也先后在大陸新村居住過。1933 年4月,茅盾化名“沈明甫”,住進大陸新村3弄9號(即現在的 29號)。1933 至1935年,茅盾在這里與魯迅一起編寫了中國現代短篇小說選《草鞋腳》,并創辦了《譯文》雜志。其間茅盾還在《申報·自由談》上發表了大量雜文。
大陸新村的對面是山陰路133 弄,又稱東照里。這里的 12號曾是瞿秋白的故居,但是與十步之遙的大陸新村魯迅故居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瞿秋白故居既破敗又少人知曉。1932 年2月,瞿秋白避難來到北四川路拉摩斯公寓的魯迅家中。
1933年3月,魯迅通過日本友人內山完造夫人租到了今東照里 12號的亭子間,讓瞿秋白楊之華夫婦住了進去。
在東照里居住的時期,瞿秋白曾以“魯迅”的筆名為《申報》寫了許多雜文。為了便于保存,魯迅把這些雜文編入了自己的集子里,并書寫了一副對聯贈給瞿秋白:“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魯迅的友情對自嘆“沒有一個朋友”的瞿秋白來說,就如寒冬中一抹溫暖的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