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長城—紫荊關,坐落在河北省保定市易縣城西北45公里處的紫荊嶺上,始建于戰國時期,秦、漢稱上谷關,東漢名五阮關,北魏酈道元在《水經注》中稱子莊關,宋、金稱金坡關,元代以后,人們發現這里的山坡上長滿了紫荊樹,于是有了紫荊關這個名字。與明朝內長城上的居庸關、倒馬關合稱為內三關。自古便是進出太行山的交通要沖,扼守“太行八徑”的第七徑— “蒲陰徑”,天下九塞之第四塞,著名京西百渡中的六十六渡,是兵家必爭之地。
紫荊關的險峻,古人對其地勢和軍事地位有一段形象描述:“南阻盤道之峻,北負拒馬之淵,近以浮圖為門戶,遠以宣大為藩籬。一關雄距于中,群險疵于外,規模壯麗,屹然為畿輔保障。”
紫荊關城東為萬仞山,城西有犀牛山,城北為拒馬河,城南是黃土嶺。南面以十八盤道為險阻,北面以浮圖隘口為門戶,一關雄踞中間,群險翼庇于外,山谷崎嶇,易于戍守,有“一夫當關,萬夫莫前”之險。紫荊關城建在依坡傍水、兩山相夾的盆地內,四周形成天然屏障。
紫荊關為一座九門九關石頭城,由五座小城組成:拒馬河北岸的小金城、南岸的關城、小盤石城、奇峰口城、官座嶺城。為防守需要,紫荊關的城門和城墻設置十分復雜,城城相連,環環相套,不了解紫荊關城結構布局的敵兵,即便攻進關城,也像入了迷魂陣一樣。
目前紫荊關遺留下來的多為明代建筑。原關有4門,以南北二門為交通要道。北城門下臨拒馬河,依山面水,城門、城墻均以大塊料石壘砌。城門門額石匾共兩層,上層題“河山帶礪”,上款為“萬歷丁亥夏”,下款為“聊城傅光宅書”;下層題 “紫荊關”。南門有“紫塞金城”匾額,也是明萬歷年書刻。關城東西南三側外有墻。
紫荊關主城分東西兩部分,東城設文武衙門,西城為屯兵之所。至今關城內居住著不少當年守城將士的后人。
歷史上紫荊關曾發生的戰爭達140多次,其中最為著名的是金貞祐元年(公元1213年)成吉思汗攻居庸關不克,分兵紫荊關擊敗金兵,又從內夾攻居庸關得手。明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土木之變后,蒙古瓦剌部攻破紫荊關進逼北京。
1644年,李自成攻居庸關不克,改入紫荊關,進占京城。抗日戰爭期間,日軍試圖突破長城防線,八路軍楊成武部就在此與日軍反復爭奪紫荊關的控制權。1941年8月15日,日軍集中13萬大軍,分13路向我晉察冀解放區進攻。在這次艱苦的反“掃蕩“斗爭中,誕生了可歌可泣的狼牙山五壯士的英雄事跡,而紫荊關是目睹中華兒女愛國主義崇高氣節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