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秦國四塞為東部的函谷關、東南的武關、西南的大散關、西北的蕭關。
四關之中,尤以函谷關名氣最盛。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這句話最初是指關中平原的東大門函谷關,地勢極其險要,易守難攻。
函谷關因其位于歷史上中原地區與關中平原的交通要道上,發生過很多有名的戰爭和故事,所以此關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關隘,戰國和秦代時的函谷關在今河南靈寶市西,東有崤關,西有潼關,有路如槽,深險如函,故名函谷。
《戰國策?秦策》稱:“秦西有崤函之固,車不得方軌,騎不能并行。”漢武帝時將秦關移到新安縣東北,是為漢代函谷關。
函谷關之險,引無數六國將帥競折腰。
漢文帝時,西漢名士賈誼正洋洋灑灑寫著《過秦論》,在對于秦統六國而并天下的政論中,賈誼將秦的的地理位置優勢率先點明,所謂“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再加上歷代秦君的勵精圖治,秦國也就有了“因利乘便,宰割天下”的實力。
崤山與函谷關的險要在先秦時期聞名天下,作為秦國的東大門,可以拒六國軍隊于關西。
函谷關在先秦時期威名赫赫,
函谷關城就位于裂縫東邊的入口處,函谷關號稱“丸泥可塞”,意思是用顆泥巴蛋子就能將函谷通道封了,雖然是有點兒夸張的說法,足見其險要。更絕的是關口東邊還有一條大河---宏農澗河(也稱澗河)向北流入黃河,現在的澗河水量遠比古代要小得多。要想去關中,得先過函谷關,要過函谷關,得先過了這條河再說。
函谷關的沒落在于漢魏,而秦函谷關的沒落,更是在秦漢交際時。歷史上的函谷關并非只有一處,一共有三座,分別為秦函谷關、漢函谷關、魏函谷關。秦函谷關為戰國時秦國所建,位于今河南省三門峽市靈寶市北約15公里處的函谷關鎮王垛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