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本段 綜述
中藥是我們的祖先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積累起來的,是我國古代優秀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據記載,古代有"神農嘗百草"的傳說。"神農時代"大約相當于新石器時代。那時候,人們已經有了原始農業,對各
中藥種農作物和天然之物的性能逐步有所了解,對它們的藥用性能也開始有所認識。所謂"嘗",指的就是當時的用藥都是通過人體自身的試驗來了解其治療作用的。而一種藥,能治兩種截然相反的病,這是一些中藥奇特的地方。如:當歸能治月經過多或過少,五味子有升降血糖的雙重作用,三七、
白藥兼有止血和活血作用等等。
本草的含義古人謂"諸藥草類最多,諸藥以草為本"。由于中藥的來源以植物性藥材居多,使用也最普遍,所以古來相沿把藥學稱為"本草"。本草典籍和文獻十分豐富,記錄著我國人民發明和發展醫藥學的智慧創造和卓越貢獻,并較完整地保存和流傳下來,成為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寶庫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及至近代,隨著西方醫藥學在我國的傳播,本草學遂逐漸改稱為"中藥學"。
因古代勞動人民所使用的藥物,絕大多數是植物,其中又以草本植物為多,故中國古代藥物學著作,幾乎都稱"
神農本草經》,出現于漢代。該書共載藥物365種,是由若干醫家陸續寫成的。南朝齊梁時期的道教思想家、醫學家
陶弘景把新發現的藥物又整理出365種加進去,編撰成《
本草經集注》。唐、宋時期,朝廷曾組織專人整理修訂中藥學書籍。唐代蘇敬等人編寫的《新修本草》是中國由政府頒行的第一部藥典。明代李時珍又著成《本草綱目》,該書52卷,共載藥1892種,繪圖1160幅,這一巨著對中國醫藥學發展有著重大的貢獻。中國的藥物學,是一代代的后人不斷豐富補充前人著作的結果。
關于中藥學,它本身也叫漢族藥學,它起源于古代漢族,并由古代漢族學者發展出來的,其本身的基本理論體系也形成于古代漢族,它屬于漢族文化體系。
在中國民族醫學中,除了有中(漢)藥學之外,還有藏族藥學、苗族藥學、傣族藥學、蒙古族藥學、維吾爾族藥學、朝鮮族藥學等。
編輯本段 起源
在原始時代,我們的祖先由于采食植物和狩獵,得以接觸并逐漸了解這些植物和動物及其對人體的影響,不可避免地會引起某種藥效反應或中毒現象,甚至造成死亡,因而使人們懂得在覓食時有所辨別和選擇。為了同疾病作斗爭,上述經驗啟示人們對某些自然物的藥效和毒性予以注意。古人經過無數次有意識的試驗、觀察,逐步形成了最初的藥物知識。
酒的發明促進了醫藥的進步
原始社會的后期,人們從野果與谷物自然發酵的啟示中,還逐步掌握了酒的釀造技術。至殷商時期,釀酒業已十分興盛。酒不僅是一種飲料,更重要的是具有溫通血脈、行藥勢和作為溶媒等多方面的作用,故古人將酒譽為"百藥之長"。
編輯本段 秦漢時期
中國最早的藥物學專書--《神農本草經》[簡稱《本經》],出現于漢代。該書共載藥物365種,是由若干醫家陸續寫成的。唐、宋時期,朝廷曾組織專人整理修訂中藥學書籍。
神農本草經代表作:《神農本草經》[簡稱《本經》],它是中國現存最早的藥學專著。
作者:該書并非出于一時一人之手,而是經歷了較長時期的充實和完善過程。
成書年代:其成書的具體年代雖尚有爭議,但不會晚于公元二世紀。
載藥數目:365種。
版本情況:《本經》原書早佚,目前的版本,均系明清以來學者考訂、整理、輯復而成。
主要內容和學術價值:
1.其"序例"部分,言簡意賅地總結了藥物的四氣五味、有毒無毒、養身延年與祛邪治病的不同,分為上、中、下三品,即后世所稱的"三品分類法"。
2.每藥之下,依次介紹正名、性味、主治功用、生長環境,部分藥物之后還有別名、產地等內容。
3.所記各藥功用大多樸實有驗,歷用不衰。
4.《本經》系統地總結了漢以前的藥學成就,對后世本草學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
編輯本段 魏晉南北朝
代表作:《本草經集注》
作者:梁·
陶弘景所輯。
陶弘景成書年代:公元500年左右。
載藥數目:730種。
主要內容和學術價值:
1."序例"部分首先回顧本草學的發展概況,接著對《本經》序例條文逐一加以注釋、發揮,具有較高的學術水平。
2.針對當時藥材偽劣品較多的狀況,補充了大量采收、鑒別、
炮制、制劑及合藥取量方面的理論和操作原則。
3.增列了"諸病通用藥"、"解百毒及金石等毒例"、"服藥食忌例"(原書無標題,以上題目為后人所習用)等,大大豐富了藥學總論的內容。
4.各論部分,首創按藥物自然屬性分類的方法,將所載730種藥物分為玉石、草木、蟲獸、果、菜、米食及有名未用七類,各類中又結合三品分類安排藥物順序。
編輯本段 隋唐時期
代表作《新修本草》[又稱《唐本草》],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
官修本草。
《唐本草》記載植物作者:李績、蘇敬等主持編纂,依靠了國家的行政力量和充分的人力和物力。
成書年代:唐顯慶四年[公元659年]。
載藥數目:844種。
主要特點及學術價值:
1.書中增加了藥物圖譜,并附以文字說明,這種圖文對照的方法,開創了世界藥學著作的先例。
2.無論形式和內容,都有嶄新的特色,不僅反映了唐代藥學的高度成就,且對中外后世藥學的發展也有深遠的影響。
編輯本段 宋代
宋代官修本草宋代本草
本草綱目書籍的修訂,乃沿唐代先例以國家規模進行。宋代的官修本草有:
1.公元973~974年刊行的《
開寶本草》
2.1060年刊行《嘉佑補注本草》
3.1061年刊行的《本草圖經》。《本草圖經》亦稱《圖經本草》,所附900多幅藥圖是中國現存最早版刻本草圖譜。
編輯本段 明代
代表作《本草綱目》作者:李時珍。
成書年代:初稿1578年,定稿1592年,出版1596年。
載藥數目:1892種(新增374種)。
主要內容和體例:全書52卷,約200萬言,附圖1100多幅,附方11000余首。各論分16部、60類。各藥之下,分正名、釋名、集解、
正誤、修治、氣味、主治、發明、附方諸項,逐一介紹。
主要成就和貢獻:《本草綱目》集中國16世紀以前藥學成就之大成,在訓詁、語言文字、歷史、地理、植物、動物、礦物、冶金等方面也有突出成就。本書十七世紀末即傳播海外,先后有多種文字的
譯本,對世界自然科學也有舉世公認的卓越貢獻。
編輯本段 清代
清代研究的特色
李時珍:
一是,由于醫藥學的發展,有必要進一步補充修訂《本草綱目》的不足,如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
二是,配合臨床需要,以符合實用為原則,擷取《本草綱目》精粹,編撰成節要性本草,如
汪昂《本草備要》、
吳儀洛《本草從新》、
黃宮繡《本草求真》等。
三是,受考據之風影響,從古代文獻中重輯《神農本草經》,如
孫星衍、
顧觀光等人的輯本;或對《本經》進行注釋發揮,如張璐《本經逢原》、
鄒澍《本經疏證》等。
四是,清代的大批草藥專著,也為綜合本草提供了新的內容。
五是,清代專題類本草門類齊全,其中也不乏佳作。
編輯本段 民國時期
辛亥革命以后,西方文化及西方醫藥學在中國進一步傳播,這對中國的社會及醫藥事業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隨之出現了一股全盤否定傳統文化的思潮,中醫藥學的發展受到阻礙。但是,在志士仁人的努力下,本草學以其頑強的生命力,在繼承和發揚方面均有新的發展。
民國時期的藥學特點主要表現為:
①隨著中醫學校的建立,涌現了一批適應教學和臨床運用需要的中藥學講義。這些中藥講義,對各藥功用主治的論述大為充實。
②藥學辭典類大型工具書的出現,是民國時期本草學中的一件大事。其中成就和影響最大者,當推陳存仁的《
中國藥學大辭典》(1935年),為近代第一部具有重要影響的大型藥學辭書。
③本草學的現代研究開始起步,植物學、生物學工作者對確定中藥品種及資料調查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許多藥學工作者則致力于中藥化學及藥理學研究。
編輯本段 當代成就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高度重視
中醫藥事業的繼承和發揚,并制定了一系列相應的政策和措施,隨著現代自然科學技術和國家經濟的發展,本草學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中醫藥文獻
從1954年起,各地出版部門根據衛生部的安排和建議,積極進行中醫藥文獻的整理刊行。在本草方面,陸續影印、重刊或校點評注了《神農本草經》、《新修本草》(殘卷)、《證類本草》、《滇南本草》、《
本草品匯精要》、《本草綱目》等數十種重要的古代本草專著。六十年代以來,對亡佚本草的輯復也取得突出成績,其中有些已正式出版發行,對本草學的研究具有重大意義。
學術成就
當前涌現的中藥新著,不僅數量多,而且門類齊全,從各個角度將本草提高到嶄新的水平。其中最能反映當代本草學術成就的,有各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中藥志》、《中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原色中國本草圖鑒》等。
編輯本段 理論基礎
中藥自有它的藥理,如前所述;還有它的哲理,常為人所忽視或不識。哲學是教人如何以更高層次認識事物、認識世界,并從中找出規律,以更好地指導從"
陰陽"本是中國古代哲學中的一個概念,它概括了天下萬物相對的兩種不同屬性,大至宇宙天地,小至草木魚蟲的矛盾與對立、共性與個性,無不盡在其中。這里僅擇一些與自然、醫藥、人身有關的概念,以見一斑:天地、日月、男女、剛柔、動靜、升降、生死、長消、寒熱、正邪、益損、增減、氣血、臟腑……《神農本草經》說:"藥有陰陽配合,子母兄弟。"后世醫藥學家多用"陰陽"來闡釋藥理。金代醫家李杲在《東垣十書·湯液本草》的"藥類法象"一章中說道:"溫涼寒熱,四氣是也。溫熱者,天之陽也;涼寒者,天之陰也。此乃天之陰陽也……辛甘淡酸苦咸,五味是也。辛甘淡者,地之陽也;酸苦咸,地之陰也。此乃地之陰陽也。味之薄者,為陰中之陽,味薄則通,酸苦咸平是也;味之厚者,為陰中之陰,味厚則泄,酸苦咸寒是也。氣之厚者,為陽中之陽,氣厚則發熱,辛甘溫熱是也;氣之薄者,為陽中之陰,氣薄則發泄,辛甘淡平涼寒是也……氣味辛甘發散為陽,酸甘涌泄為陰。"通過陰陽,既闡釋了藥之特性,又闡明了藥之
在其二中提到了"正治",還有"反治"。反治與正治相反,是當疾病出現假象,或大寒證、大熱證時,對正治法發生格拒而采用的治法。其中有"熱因寒用",是以熱藥來治療真寒假熱證,要佐以少量寒藥,或熱藥涼服才發揮作用;有"寒因熱用",是指用寒涼藥治真熱假寒證,要佐以少量溫熱藥,或寒藥熱飲才發揮作用。這既體現了中醫的辨證,又體現了用藥的辯證法,具有很深的哲學內涵,這是
后世稱他為"攻下派"。2、他在《補論》中,更是高論迭出:"予請為言補之法,大抵有余者損之,不足的補之,是則補之義也。陽有余而陰不足,則當損陽而補陰;陰有余而陽不足,則當損陰而補陽"。那么,具體如何補呢?他是這樣闡述的:是熱證,就用芒硝大黃一類的寒藥,為了"損陽而補陰";是寒證,就用干姜附子一類的熱藥,為了"損陰而補陽"。他的結論語出驚人:"豈可以熱藥而云補乎哉?而寒藥亦有補之義也。"僅此二例便可以看出,這正是
"中和"是儒家的哲學,認為能"致中和",則無事不達于和諧的境界。《說文》云:"……事之調適者謂之和。"中和,用于藥理之中,含義有三層:一是調和,以不同的因素適度配合,使之比例恰當,如廚師之烹調羹湯,含有方法的意思;二是和諧、均衡、統一的狀態。"和"是天下共行的大道。孔子說:"
各種不同的聲調才能使樂曲和諧。"君臣佐使之中,還有一個最佳組合的問題,這就是為什么麻黃湯中的幾味藥能達到最佳的辛溫解表之效,而麻黃與細辛、羌活等辛溫解表藥物相配,卻達不到這種效果的原因。君臣之間,不但有相互協調(配合)的關系,還有相互制約的關系,晏子說:"君臣亦然。君所謂可,而有否焉,臣獻其否而成其可;君所謂否,而有何焉,臣獻其可以去其否。"意思是:君臣也是這樣,不能君說可,臣也說可;君說否,臣也說否,這樣"以水濟水,誰能食之?若琴瑟之專一,誰能聽之?"應當君說可,臣獻其否成全可,反之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