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師介紹:劉瓊,新銳教育的探索者&素質教育的實踐者。2000年至今,一直在加拿大和硅谷,從事青少年成長教育的推行和咨詢工作。20年來,積極探索青少年領導力及創新力培養方法和途徑,為加拿大、美國本土家庭及華裔家庭提供青少年成長與教育規劃、美國頂尖大學申請指導。對美國常春藤大學的招生政策、標準有深入研究,每年都有學生經她之手送入哈佛、耶魯等常春藤名校。
· 更多往期精品微課可通過公眾號菜單欄——思維數學——精品微課查看
·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可跳轉至本期微課音頻
以下文字整理自微課語音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主講人劉瓊。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天起,我的終身職業就是教育了,而教育也是我們家的共同標簽。我的家庭輾轉于中國美國和加拿大,孩子的爸爸曾經在國內從事教育相關的工作,后來是個典型的硅谷悶騷男,經常腦洞大開,和兒子一起搞發明創造。他認為互聯網和高科技在教育上的應用,極大地提高了學習的效率。我是國內的師范大學研究生,從大女兒出生的那一天,我就開始學習和鉆研各種教學模式,比如蒙特梭利、華德福、硅谷的科技創新學校、英國的傳統貴族學校、天才學校等等。剛好在這些體系中,都有我規劃指導的學生,所以我還是很了解他們的特點。
我的主張是教育要個性化。女兒哈佛本科沒畢業,就回到北京創辦了一個教育科技公司,她希望通過輸出帶動輸入的方式,促進華人后代的思辨能力和語言溝通能力。家里還有一個弟弟,是個喜歡挑戰和創新,喜歡旅游,愛做家務的葫蘆娃。
因為接受了國內的傳統教育,又陪伴孩子經歷了西方教育,并且從事了教育規劃和大學申請的工作,我非常熟悉世界頂尖大學的錄取標準。所以我們希望弟弟能夠中西合璧,各取所長,選擇了Homeschool,就是在家接受教育,這是我們家集體的選擇。在美國有很多的家庭是這樣的,這些家庭和我們中國家庭一樣,極其重視教育,特別是家庭教育。
中國和美國的家庭,共同點都是重視教育。不同的是,美國的家庭花很多的時間陪孩子搞體育,出去玩,參加各類活動;中國的家庭則忙著把孩子送到各類型的培訓班,而且非常焦慮。很多父母跟我抱怨說是因為基因不好。成績真的是基因決定的嗎?我的很多學生是藤校的孩子,確實大多數是高知的家庭。不過真正的DNA不是父母的智商和學歷,而是家庭教育環境。
我給大家講一個著名的教育實驗,1919年,美國帕拉阿圖市一個叫威廉·肖克利的小男孩,參加了一項IQ測試,他的IQ是125,被特曼L.M.Terman的一項天才兒童研究項目拒絕了,因為它的IQ不夠高;1921年,另外一個叫路易斯的舊金山的男孩,也因為智商不夠高,同樣被那個項目拒絕了。
特曼的實驗是一個持續了100年,平均IQ為151的1528個天才兒童參與,目前還在持續的研究項目,旨在研究天才兒童到成人期間的特性及表現。這是人類歷史上有關智力和成功的標志性研究。帕拉阿圖市在1999年開辦了一所新初中,就叫特曼,來紀念這項研究。
特曼天才兒童研究項目經過一個世紀的研究,有關的書籍和論文很多,比較有意思的是以下兩點:
高IQ與成就沒有必然聯系
特曼的天才們到了中年之后與普通人沒有多大差別。音樂是神童最集中的領域之一,但是在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的舊金山地區,按特曼的原則挑選的70名音樂神童中,只有六人成為知名的音樂家,特曼的天才沒有一個諾貝爾獎獲得者,沒有一個人做出過突破性的貢獻,但是被淘汰的路易斯和威廉都是諾貝爾獎獲得者,特別是威廉,后來是硅谷的開創者,沒有他就沒有了硅谷。
家庭教育決定了兒童的一生
特曼在天才們到了中年之后,把他們分為三組:20%為A組,為成功人士,多為律師、醫生、工程師和專業人士;60%為B組,普通組,過得馬馬虎虎,與常人無異;20%為C組,混得較差,要么沒工作,要么從事底層勞工,生活得不到保障。
特曼派人家訪了A組和B組的每一個人,得出的結論是家庭環境和家庭教育是主要因素。A組的人都成長在精心教養小孩的家庭,C組的人都成長在自由放養的家庭。
家庭教育比DNA重要,甚至好的家庭教育環境能改變DNA。眾所周知,日本人的身高基因是比較矮的,可現在他們孩子的平均身高高于亞裔人的水準。因為大部分的日本婦女,特別是受過高等教育的,結婚后回家養育孩子,重視孩子的飲食、睡眠、運動等,所以家庭教育才是真正的DNA。
那怎樣的家庭教育才是好的教育呢?
你的孩子要成為一個怎樣的人,才能達到理想的教育目標呢?
有一次我先生的同學這問到這個問題,我們家的葫蘆娃弟弟是這么回答的——“這應該取決于孩子自己想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葫蘆能這樣說,我們真的很高興。是的。不是我們要孩子成為怎樣的人,而是孩子自己要成為怎樣的人。
從這句話里,我們能得到什么啟示呢?
——他沒有經歷和認知,是否知道選擇?就是說他是否有辨別的能力。
——他沒有積累和基礎,是否有能力選擇?畢竟這個世界是靠實力說話的。
——他沒有自我認知和獨立,是否是發自內心的選擇?他會不會選擇了他不愿意的生活,因為世俗或權威的壓力而從此過著壓抑的日子。
——沒有選擇,也是一種選擇。
-01-
家庭教育環境,給孩子見識的能力
哈佛校長說,一個人的成就取決于他見識過什么樣的人,經歷過什么樣的事。這是父母可以努力給他創造的環境,讀書、做事、經歷、交友,都是見識。自古有孟母三遷,選擇什么樣的環境,你就給了孩子辨別的能力。一個沒有接觸過“球”的孩子,你問他喜歡哪一項體育運動嗎?夏令營,實習,義工,選擇接觸過的影視片、書籍,參加座談會,體驗職業等等,都是在給孩子見識;和優秀的人相處,和積極進取的大哥哥大姐姐交往,他們對孩子的影響遠比父母的絮絮叨叨強。
每一個孩子的高中暑假經歷需要寫在美國大學的申請表上,所有的大學都喜歡有見識、有經歷的孩子,讓孩子的內心世界隨著他的生活經歷一起豐富多彩。當我剛開始從事大學規劃申請的職業時,還不明白這其中的道理,可是我卻從眾多的藤娃經歷中體會到了這其中見多識廣的意義。
我的女兒小時候,都是家里人陪著出去參加比賽和夏令營的,從初二以后的每個暑假都是她自己去美國、中國、加拿大參加夏令營。孩子一學期的學習有時候不如一個假期的收獲,有的夏令營的朋友成了一輩子的良師益友。教育的影響有時候是顯性的,有時候是隱性的,卻受益終生。
-02-
家庭教育環境,給孩子選擇的能力
連龍應臺這樣佛性的人也要求孩子讀書用功,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驕傲生活的權利。我非常同意蒙特梭利的觀點,每個孩子都是天生愛學習的,不愛學習是因為長期壓迫的反抗;沒有想法、沒有主動性,是因為沒有時間和空間;完成不了學習任務,是因為沒有找到適合他的進度和方法。
我提倡個性化教育,就是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教育圍繞著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進行。說到底就是尊重孩子,尊重他個體的發展,給他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相信他的學習能力。家長不要把時間和精力放在孩子的分數上,要有高瞻遠矚的見解,培養孩子好的學習習慣和方法。沒有好的習慣,就是壞習慣。專注認真的習慣,仔細檢查的習慣,課前預習課后復習的習慣,愛讀書的習慣,自學并思考的習慣,合理運用時間的習慣,熱愛運動、健康飲食的習慣等等,這些點點滴滴的好習慣養成就是“蝴蝶效應”,有朝一日就是影響孩子的龍卷風。
我們采訪過姐姐哈佛的同學,也訪問了我們的藤校學生的父母,每一個家庭都是非常尊重孩子的愿望和選擇的。有一個日本的男孩,因為選擇高中學校時和家長發生分歧,他至今一直記得他的父母在充分聽取他的意見后,給予他足夠的信任,并支持他的選擇。他很感恩,也很努力,直到他最后成為那一年日本唯一的兩個被錄取的學生中的一名。
姐姐小時候的活動是跳舞、運動和做義工。我們當時生活在北美的大農村,沒有學習輔導班,聽說高中數學很難需要提前預習,但是找不到老師。到了高中確實跨度大,但孩子有主動學習的能力,還是一點點自己趕上來。
-03-
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思維能力、自我認知能力?
我個人認為博覽群書、演講辯論、家長的啟發性交流,都是形成這些能力的一些活動。讀書分為泛讀和精讀,在指導下的精讀,分析一些觀念獨到的書,會很有啟發性;演講辯論是我們認為最好的課外活動,既符合費曼學習定律,是學習的最好方法,也能夠鍛煉孩子的獨立思辨和快速反應能力。每天接送孩子的車上、飯桌上、睡覺前的床上,都是我們和孩子談話的最好時光。
-04-
如何用家庭教育培養孩子?
家教,在我們家就是家歸、家風。家規是家庭的規矩、底線,家風是給孩子的家庭氛圍,是期望。我們家是標語之家,進門就看到時間的安排,餐廳里面貼有喝水的提醒,床邊有就寢的時間,衛生間的門口和馬桶上有沖廁洗手的提示。這些年在國外生活,我們知道了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知道了美國是最不自由的地方,不能隨地吐痰,狗狗都不能隨地大小便,自己家門前的雪、院子里的草都要勤勉的處理,否則鄰居或警察就要來管理。
弟弟對家規倒背如流:第一是安全,第二是健康,第三是學習,第四要聆聽。我們家有很多習慣或對孩子的期望,四句口頭彈,經常掛嘴上。
“Hello,postman!”——問候郵差等陌生人;
“Thank you!”——及時表示對他人的謝意;
“這是我的錯。”——要勇于承擔責任;
“你喜歡榴蓮也挺好的。”也就是要包容別人的喜好。
我們還有一個家風,就是再忙也要給孩子休閑無聊的時間。你們不知道美國的高中生有多么辛苦,可即便再緊張,姐姐每個周末至少有半天的時間是閑著的,啥事也不做,自己一個人在院子里的蹦床上躺著看書或發呆。那個時候她的父親經常說:誰浪費九歌(姐姐的名字)的時間,誰就是我們家的敵人。即便在這樣的情況下,姐姐每個周末還有至少半天的休閑時間,弟弟葫蘆娃現在更是這樣,每天完成自己不到一個小時的學業和四個小時的體育,就可以出去找小朋友玩了,也可以自己在家看書、發呆、搭積木。
我們把孩子分成三種類型:
第一種是水,尚未完全開發,具有高度的可塑性。放在桶里就變成桶,放在瓶里就變成瓶,可以成溪,也可成海,就看環境了。這是孩子先天的形態,如果開發不當,或不益開發,水會揮發,變成石頭。
第二是石頭,沒有機體,沒有夢想。除了不用動腦的消遣,對什么都不感興趣,很典型的就是現在每天對著視頻的那些孩子們,“不知道”是他們最喜歡的用詞。
第三種是火,激情四射,生機蓬勃,見風就長,有抱負,有夢想。水因勢利導,先讓它流一會,看他往哪里流,然后挖溝,讓它流得更順、更遠,流成江匯成海,這就是找到孩子的特長和愛好,激發他的潛能,順著這個方向加以培養,使之發展得更好。小孩生來就是水,但為什么有的小孩變成了火,而有的小孩變成了石頭?就是因為缺少激情,根子上就是缺少內驅力。
兒童教育家和心理學家蒙特梭利很早就揭示了小孩子天生都是對事物充滿興趣、而不是厭煩的。為什么有的小孩長大了以后還是對事物充滿了興趣,但是另外的小孩長大以后卻什么興趣也沒有了呢?
有大量的研究成果表明,小孩子變得對東西失去興趣,主要是對環境壓力的反應,尤其是家長對他們業余時間的控制。研究發現,當小孩子成長時,要尋求更多的自主管理的機會,家長需要調整控制和管理小孩的程度,特別是小孩子的業余時間,以便小孩子有更多的機會可以做獨立的決定。如果小孩感覺到他們的家長干涉太多,管得太嚴,會扼殺小孩子自我決定、自我指導的機會,抑制小孩子的內驅力;當來自父母或外在的壓力小的時候,孩子更會發展出內驅力。
分享的最后,回到最初的問題,什么是好的教育?
高級思維是美國教育部設立的重點訓練的思維技能。如何實現呢?我們用的是斯坦福推行的P5bllab——
現階段我們主要還是解決問題、項目和過程,Based這種學習方法,就是學以致用的模式。
“學以致用”“知行合一”,我們的老祖宗在N多年前已經反反復復告訴過我們,學習的真諦,能夠用自然你就知道。學以致用,簡略的說就是四句話:學得進去——高階思維書中的understanding;講得出來,用直接的思路來表述——高階思維中的深省;知道優劣,批判和辨識——高階思維中的評估;用的出去——高階思維中的應用和創造。這就是傳說中Higher Order Thinking。
家長如何引導學生面對課堂學習?
很多家長會問,作業做完了嗎?考試怎么樣?這些都是邊緣性、單向的問題,根本起不到啟發的作用。在“學以致用”原則的指導下是這樣問的:今天學校學到什么有趣的東西嗎?這個東西與以往學過的東西有聯系嗎?這個東西與其他學科有聯系嗎?這個東西在日常生活中有出現嗎?課堂上學的怎樣用到生活中呢?通過問這些問題,把學校里學到的東西關聯到了現實中,學以致用,變成自己的,然后加以評估、分析和創造,這就是高階思維訓練。
我們采用學校里面在推行的、也是非常重視的PBL(Problem-Based Learning)的方式,對小孩的知識點進行總結和深化,讓他們在生活中用到所學的東西。舉個例子,當時我女兒在social study(社會學科)的學習中,她們在研究全球化,這個時候我們就鼓勵孩子做了關于文化方面的一個項目調查。制定研究方向,挑選各項指標,落實面試的問題,面試的人群,匯總、分析,再得出結論,并且出了一份報告。這些流程都是女兒一個人獨自完成的。教這門課的老師非常高興,希望能夠來幫助她在高中生的雜志上去發表。用這樣的模式學習,提高了學習的興趣和效率,激發了孩子的潛能,使之積極主動地學習并訓練了孩子的創造力領導力。
關于訓練孩子的創造力和領導力方面,我先生有很多腦洞大開的主意和方法來引導孩子。比如用修改游戲的指標來激勵孩子學編程,轉移玩游戲的興趣;用講故事和賣書的方法來刺激孩子學數學和古文;還有我們的畫畫黃老師,每周帶領孩子去博物館采訪和寫生,完成這一個階段的任務。在探索教育的路上,希望我們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讓我們的葫蘆娃們都能變成千里眼、順風耳、風生水起力大無窮的神通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