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容摘自作者劉桂軒所著《晉唐筆法》一書
南宋.劉松年《攆茶圖》
上面是南宋劉松年所畫的《攆茶圖》。整幅畫的主題是茶道,我們關注的與茶無關,是關于寫字的一部分場景。圖中一個僧人正伏案做書,其他兩人正在觀看,寫字是我們研究的重點。我們注意觀察寫字僧人可以得到以下關于寫字的信息:
一、他采用的書寫姿勢是懸腕法。
二、他的眼睛盯著紙面,筆在紙面上,說明他這一刻正在書寫而不是停筆思索。
三、他的毛筆筆頭大部分是白色的,只有筆尖一點是黑色的。
四、他寫字時候毛筆的筆頭是堅挺的,只有筆尖部分與紙面接觸。
五、他前面已經書寫了一部分,已經進行到一半的位置。
六、幾案的右側擺放著硯臺、墨條、類似硯滴的壺狀器皿,說明他是研墨書寫。
七、墨條放在靠近僧人一側,說明是僧人自己研墨書寫,不是坐在右邊觀看的人代為研墨。
以上信息里面中的第三、四兩點是與我們現代書法常識不相符的。
關于第三點,毛筆筆頭大部分是白色的,只有筆尖部分一點是黑色的。孫曉云教授在她的《書法有法》里也曾論述過,而且還提到在很多古畫里可以看到這樣的毛筆。在空海大師傳授執筆圖(第三章第十節)里我們更清晰的看到了這個現象。孫教授認為有三種可能:一是:用的兼毫筆,二是:古代人蘸墨只是于筆尖,三是:不是將毛筆全部泡開,只用筆毫的三分之一。我更傾向于認為古代人蘸墨只是用于筆尖,為什么古代人寫字只蘸墨于筆尖,而我們現代人寫字是蘸墨于整個筆頭呢?我估計這跟兩件事情有關:一是古代人用硯臺研墨寫小字,而現代人多蘸墨汁寫大字。二是古代人寫字的運筆方法跟現代人不同。那么古人蘸墨于筆尖的寫法跟這兩件事情到底有什么關系呢?
我們先看一下我們現代人寫毛筆字的一般情況:因為絕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寫的東西要掛到墻上欣賞,所以我們要寫大字,我們用的筆也都相對比較大,因此消耗的墨汁也要多。寫一幅四尺宣紙的大字作品,一般來說怎么也得需要十幾或者二十毫升的墨汁。如果寫一遍不滿意還需要多寫幾次的話,恐怕墨汁的需求量還會更大。好在我們現代的制墨技術發達了,墨汁比較廉價,十幾塊錢可以買一大瓶。純的墨汁不好寫,我們一般還需要加上一定量的水。于是在寫字前我們就做好了準備:弄個盤子或者小碗之類的容器,為避免中途打斷創作,我們需要倒入足夠本次書寫量的墨汁,然后加入適當的水,把墨調到合適的濃度。好家伙!每次怎么也有小半碗!接下來我們把現在常用的大羊毫筆,蘸到盛墨汁的小碗里。因為墨汁很多,所以我們很容易就把筆從筆尖到筆根都蘸上墨,因為我們的筆畫要有粗細變化,寫粗的地方我們需要把筆肚按下去,寫細的地方再提起來。因此整個筆頭都需要有墨,不然是寫不成的。這就是我們現代人寫書法時候普遍的用筆用墨的方法。所以我們看到這幅畫里的毛筆會很困惑,不知道古代畫里書寫狀態的毛筆為什么跟我們現代的不一樣。
我們再揣摩一下古代人寫字的一般情況:因為古人通常情況下寫的都是日常實用的內容,比如日記、信件、感想、賬目。所以寫的都是小字,小字有多小呢?大概如《蘭亭序》每個字一到兩厘米的高度。用的筆也都是小筆,小筆有多小呢?譬如我們現在的小楷狼毫。古代的墨汁基本都用于印刷業,所以日常書寫用的墨需要在硯臺上自己磨的。由于寫的字是小字,對墨的需求量就很小。小到什么程度呢?每次研墨的量我們用滴來計量,這就是古人不用其他容器注水而用硯滴的原因。
硯滴 給硯臺加水的工具
硯滴,類似一個小型的水壺,里面盛水。給硯臺加水時用手指堵住硯滴上方的注水口,傾斜硯滴讓側面的滴水嘴朝下,水就會一滴一滴的滴到硯臺面上。
古人會不會在寫字前一次性磨出很多墨,然后再寫字呢?一般不會的,因為如果一次磨很多墨,硯滴的發明就是多余的了。古人不會愚蠢到每次需要一勺水而不直接用勺子舀,而是把這勺水放到硯滴里,再由硯滴一滴一滴的滴到硯臺里,這叫白費二遍事,費力不討好。硯滴的存在可以肯定的證明,古人是邊寫字邊研墨。寫字前滴幾滴水在硯臺上,用墨條研成濃度合適的墨,把小毛筆用清水涮干凈,然后將筆尖蘸上墨進行書寫。第一次研磨的墨用完后,再加幾滴水再一次研墨。因為每次研磨的墨汁只是幾滴,在硯臺的表面上形成很薄的一層墨膜。蘸墨的時候也只能將筆尖部分蘸上墨,硯臺上的墨汁太少不足以將整個筆頭都蘸成黑色。從這幅畫中我們也能看到這樣書寫的其他間接證據,我們看到畫中的硯臺只有硯臺中心部位是黑色的,如果是一次研磨大量的墨,那么整個硯臺的面都會是黑色的。只有硯臺中心部位是黑色的也證明,寫字的僧人只研磨了很少量的墨,所以幾滴墨在硯臺面上只形成了很薄的一層,僅僅覆蓋了硯臺的中央部分。這也是為什么畫中毛筆只有筆尖部分是黑色的原因,因為其他部位沒有蘸到墨。實踐證明,這樣用筆用墨的寫字方法寫出的書法效果,要遠遠好于將整個筆頭都蘸滿墨。這一點我們在后面接著論述。
一個新的問題又出現了,用只有筆尖有墨的筆根本沒辦法進行提按運筆,因為筆肚沒有墨汁,按下去也寫不出粗筆畫。用這樣的筆怎么表現毛筆書法中的粗細變化呢?那是因為古人所用的筆法跟我們是截然不同的。古代根本沒有提按運筆的寫字方法,從圖中僧人寫字時候毛筆的筆頭是堅挺的,只有筆尖部分與紙面接觸就可以證明這一點。
古人只蘸墨于筆尖部分的這種用筆方法,因為筆頭蘸的是清水,只有筆尖的少部分蘸有墨汁,所以必然導致剛蘸完墨的時候寫的字墨色濃,越寫墨色越淡的漸變效果。墨色淡到一定程度以后,書寫者會再次蘸墨,寫出的字墨色會忽然變濃,然后再依次逐漸變淡……,因為是邊寫邊研墨,每次研磨的墨汁的時候加水的多少,研磨的時間長短,氣溫導致的水分蒸發快慢等原因,會導致每次研磨出的墨汁濃度跟上次有所不同。這就是古人的書法墨色變化豐富的原因,墨色的變化在這樣的一個書寫方式的引導下,濃淡干濕都會非常自然而精彩。用這種方法很長時間書寫以后,會導致墨汁逐步滲透到毛筆根部,使毛筆頭部都變成黑色。這也是我們從古畫中見到的有些正在使用的毛筆整個筆頭都是黑色的原因。整個筆頭都變成黑色以后,書寫過程中墨色的變化就不像初始階段那么明顯了。這個時候我們書房里的另外一個器皿——筆洗就派上了用場。長時間書寫筆頭都變黑以后,可以用筆洗清洗一下毛筆,使它再恢復到初始狀態。
筆洗 在書寫過程和書寫完畢后用來清洗毛筆
而且,因為知道了古人這樣的寫字方法,我們還可以通過古人書法的墨跡濃淡變化,筆頭含水量的多少,大致判斷出古人用筆筆頭的大小。我們從古人遺留下來的墨跡中也能得到證明。
唐.顏真卿《祭侄文稿》
宋.蘇軾《黃州寒食帖》
東晉.王珣《伯遠帖》
從這些古帖中我們很明顯的看到了墨色的濃淡漸變和跳動變化。這些變化的成因就是蘸墨于筆尖部分的用筆方法??梢钥闯?,古代書法的墨色變化是在書寫過程中自然產生的,并不是書法家刻意而為的。書法墨跡上保留了書法的墨色變化,研究帖學我們能得到比碑刻更多的信息就是墨色變化。這樣的用筆方法讓我想起了國畫里講究的一筆分濃淡,這是不是也跟書畫同源有聯系呢?
用我們今天的提前將所有墨調好,把整個筆頭蘸墨的書寫方法,字與字之間的墨色基本沒有濃淡變化,只會因為筆頭蘸墨的多少產生干濕變化。筆頭墨汁多的時候寫出的字跡筆畫較濕,筆頭墨汁較少的時候寫出的字跡筆畫較干枯。因此,我們現在的方法寫出來的書法,墨色變化不大,不能像古人那樣將墨色變化表現的那么豐富而精彩。
王羲之的《書論》里,對于“古代人蘸墨只是用于筆尖”的問題有清晰的答案?!稌摗返牡箶档诙涫沁@樣說的“仍須用筆著墨,不過三分,不得深浸,毛弱無力”這句話該怎么解釋呢?直接翻譯應該是這樣的:仍然需要在用筆蘸墨的時候,不要超過筆頭的十分之三。不要浸入墨汁超過這個限度,否則筆毛就會因為蘸墨太多而軟弱無力。這也就是說,王羲之的時代就是僅僅在筆尖蘸上墨汁來書寫的。上面我們已經說明僅僅在筆尖蘸墨的毛筆,所謂的筆腰、筆肚、等部位是沒有墨汁的,書寫時這些部位是不會直接跟紙張發生接觸的。在近代的提按理論中,毛筆是需要較大幅度提按的,在提按過程中筆肚這些部位會跟紙張發生接觸。這跟王羲之在《書論》中描述的毛筆的狀態是相矛盾的。
同時,王羲之也說了蘸墨不超過筆頭的十分之三的原因,那就是蘸墨太多會導致筆軟弱無力。也就是說書法用筆筆毫宜硬不宜軟,蔡邑在《九勢》中也說道:“惟筆軟則奇怪生焉”??梢娊餍杏萌彳浀难蚝凉P寫字是一種錯誤的選擇。我們還是以王羲之的《蘭亭序》為例來說明這個問題,我們用一支小楷毛筆按原作大小來臨摹《蘭亭序》的時候就會發現:因為原作字很小,即使用小楷毛筆來臨摹,我們也僅僅需要把毛筆輕輕落在紙上,而不需要刻意的按筆,這時候毛筆形成筆跡的粗細就跟原作的筆畫的粗細相當了。書寫、臨摹的過程種我們根本不需要刻意的進行所謂的“提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