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過三年系統的學習,在最后實習的階段,學員對所學進行整合和實際運用。實習過程必須在督導老師的指導下進行。
☆ 本文內容節選自1879計劃首期班學員的實習心得報告,其中省略了描述個案的部分。
☆ 希望為各位業內朋友提供參照。
實習學員:曹均學(北京首期班學員)
實習基地:重慶市江津區曙光心理咨詢中心(1879計劃實習基地)
督導老師:吳麗娟(美國奧瑞岡大學諮商心理系博士,臺灣師范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兼任教授,臺灣輔導學會常任理事。學術專長為心理治療、督導、心理輔導與心理衛生。)
實習以來,我做了幾十人次的個別心理咨詢,成功的有,失敗的也有。在此,感謝那些來訪者,也感謝1879計劃所有的老師。
實習專案時數基本資料:
1.個別咨詢共計15案,40人次
2.小團體咨詢名稱:青少年的快樂成長,共計40小時
3.專業督導:吳麗娟,共接受督導8小時
在實習過程中,我越來越體會到了自己的不足,還有作為心理咨詢師的無力,這不是謙虛而是事實。有些個案的問題,我處理起來得心應手;但有些個案的問題,的確讓我束手無策。
在我實習期間,家長個案是讓我感受非常深刻的。孩子有了問題,家長心急火燎的來找我。同樣身為家長的我,特別能感同身受,所以打心眼里想幫助他們。但是來做咨詢的時候,孩子的問題真的已經很嚴重了。
普通民眾對心理問題(疾?。┑恼J識還很不足甚至是空白,往往是看到孩子的行為真的有別于常人了,才想到給孩子找心理咨詢師做咨詢。但這時候,孩子的問題可能早已經發展成嚴重的心理問題了。
無奈,是我越來越強烈的感受,心理咨詢師的能量也很有限。如果個案自己不愿意改變,或者抗拒改變,只靠咨詢師是沒有辦法轉變情況的。
第二個很重要的心得是,共情在咨詢中的位置太重要了,同樣需要信心和耐心。雖然我們在學習的時候,老師反復強調了重要性。但是真正去做的時候,才知道難度。
在我剛開始做咨詢時,我的一個來訪者對我說,“咨詢師你說的很對,都說到點上了,但是我還是很不好受,我覺得你說了一些正確的廢話”。
生活中也有不少說著正確的廢話的人。他們會說一大堆正確的心理分析,又或者是社會分析,但聽的人通常是會很排斥的。就像一些家長對自己孩子、戀人或另一半說,“我是愛你的,我是在為你考慮,你需要這樣去做,這樣你才會被社會認可接納”。
但是孩子或者另一半的感受,被完全被忽略了。人們通常認為,你向我訴苦,只要我給出了解決辦法,你就應該好了,說出共情的話,是一件很困難的事。
這就像,當我情緒低落的時候,我會想要找人吃飯、閑逛,如果這時有人告訴我,應該要怎么做,我會感覺更失落,因為這等于在重復體驗不被理解。每重復一次不被理解,就在重復一次失落和孤獨無助。
其實人們更需要的是平靜地被接納,等他們自己講述。因為他們比你想象的要堅強很多很多......
咨詢師并不需要成為一個導師,去指引或建議來訪者做什么和怎么思考。咨詢師要做的僅僅是陪伴,平靜地接納,讓他們感受到安全,讓他們去講述自己的想法,讓他們去發掘自己的潛意識和解決問題的潛能。
第三個心得是,我作為咨詢師,“碰問題”的信心提高了。
在沒有加入1879計劃之前,我做心理咨詢大多采用心理學的普及,講一些膚淺的心理學理論,或者用老百姓常見的聊天的方式。
加入1879計劃學習之后,我學到了更多的共情、同理、接納等重要的咨詢基本功。我在做個案時,也比較傾向于運用共情,同理。我因此得到了很多來訪者的好評,有來訪者說我是一個好人。
但是,有些來訪者咨詢幾次后就不來了,覺得困惑沒有得到幫助。經過吳麗娟老師的督導后,我領悟到咨詢不只是共情,不只是要當個“好人”,是要敢于碰問題,敢于把問題拉到臺面上來討論。
也只有咨詢師和來訪者都敢于碰問題,來訪者的困惑才能走出迷霧,否則雙方都在回避,也只走到了“看山是山”的表面第一層。我現在越來越有勇氣,敢于碰問題。
第四個心得是,實習幫助我看清了欠缺的理論實務?;仡?次的心理咨詢督導,在與吳老師討論中,深感自己咨詢理論的不足。
比如在第4次督導的個案中,一位父親要自己長期呆在家,讓兒子出家門工作。在這個個案中,我用人際歷程的相關技術進行咨詢,在對父親進行工作時,始終有一種讓父親看到自己的不足,讓他去幫助兒子走出家門的做法。
接受督導后,深感我的工作方式,與這位父親要求兒子的方式幾乎一樣,沒有提供修正性經驗,對人際歷程的運用非常不熟悉,掌握不準理論。在這個個案中,我很難找到突破口。
還比如在第7、8次督導的個案中,我的內心其實對個案外婆的強勢、霸道、專橫并不認同,也不接納,但又出于咨詢師的身份,表面上共情。結果時間長了,來訪者就看出來了。
當然,這是我的“反移情”,我還需要在未來更多的覺察自己,處理好我個人的成長議題。經吳老師督導后,我才知道該怎樣“內在聚焦”,這個個案提到的是婚姻家庭問題,我卻有種誰對誰錯的先入觀念,才明白不是“先有雞后有蛋”。
家庭不是誰對誰錯,家庭治療的理論是互動論,而不是因果論。家庭的問題是互動出來的,而不是因為某個人、某件事而導致的家庭矛盾。
諸如這些咨詢理論和對理論的深度理解,我非常欠缺。經過實習和督導,我更看到了自己理論與實務的不足。咨詢師的學習是沒有終點的,即使從1879畢業,也不是結束,而是開始。
1879計劃五期班報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