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獻禮儀包括上香、讀祝文、奉獻飯羹、奉茶、獻帛、獻酒、獻饌盒、獻胙肉、獻嘏辭(福辭)、焚祝文、辭神叩拜等。有的地方在焚帛燒錢紙時,主祭要在神前獻上一杯酒,然后由禮生送至焚帛處,將酒酹在上面,酹時將酒滴成一“心”字,以示祭者獻上錢帛之虔誠。在祭祀過程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還幾次鳴鑼擊鼓或弦樂伴奏,為祭禮增添熱烈。氣氛。祭禮結(jié)束后,將豬肉、羊肉等祭品分給參祭代表。也有將祭品用于宴請參祭人員,只給少數(shù)的行祭人員與鄉(xiāng)紳、長老等發(fā)點祭品。
春節(jié)時必須祭祖,緬懷自己的祖先,激勵后人。但因各地習(xí)俗不一,所以有的地方在年夜飯之前祭拜;有的地方在除夕夜子時前后祭拜;有的地方在初一早上開家門前祭拜;而臺灣地區(qū)是在除夕午后,進行一年中最后一次祭拜祖先。還有的地方初一在家里祭拜之后,還要去祠堂祭祖。也有上墳祭祖的,俗稱墓祭,主要是在墳地?zé)恪⑸瞎⑦蛋荨=话闶堑接H人的墓地祭拜。
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將祖先牌位依次擺在正廳,陳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長幼的順序上香跪拜。漢人祭祖,多半做魚肉碗菜,盛以高碗,頗有鐘鳴鼎食之意。南方人流寓北京的,祭祖尤為隆重,大半是八碗大菜,中設(shè)火鍋,按靈位設(shè)杯箸,在除夕、元旦、元夜,都將火鍋扇開,隨時換菜。旗族人祭祖,滿蒙不蒙古旗人供以黃油炒黃米面,撤供時炸以香油,蘸以白糖,另有風(fēng)味。滿洲旗人祭祖,供核桃酥、芙蓉糕、蘋果、素蠟檀香,靜肅異常。
在東北的農(nóng)耕地區(qū),一年中最重要的祭祖活動一般都是在歲末舉行,而且大部分是在臘月二十八至除夕這幾天。祭祀的形式依條件而有所不同。一些祖上做高官而且人丁興旺、財力殷實的家族,往往建有本族的宗祠,俗稱“家廟”,他們祭祖活動則集中在這里舉行。在祭祖的日子,當?shù)乇炯腋髦档闹饕行猿蓡T齊集家廟,事先已將應(yīng)用的供器擦洗干凈、供品預(yù)備齊全,把各代先人的神主(牌位)和畫像(俗稱影像)按輩份順序擺掛。隨后在族長主持下,所有人按輩份高低,分批向各位祖先上香行禮。
主要的祭祀則是在家中進行,時間多是在除夕晚飯前后,民間稱之為“接老祖宗回家過年”。因為傳說死者的魂靈不能在白天行動,所以要等天黑以后進行,以滿族人家的做法比較典型。先將香爐、香筒、燭臺 (俗稱五供)或者木香碟,擺放在西炕上或堂箱的箱蓋上,將平時放在“祖宗匣”里的族譜“譜單”(世系表)請出打開掛在西墻上,有的人家因不是長房主枝沒有譜單,則按照譜書的記載把自己各代直系祖先的“名諱”寫在一張長紙條上張掛,俗稱“祖宗條子”或“譜條子”,也有的是擺放木牌位。擺掛好后開始上香擺供,全家大小依次磕頭行禮。所擺的供品一般是面食和水果之類。
所擺的供品一般是面食和水果之類。許多人家專門為除夕祭祖蒸白面饅頭,每個上面點一個紅色的圓點,每兩個平面相合摞在一起為一組,一般是三至五級,各盛放在白色瓷盤當中。這些供品一直擺到正月初五,而且從初一到初五每天早晚兩次在祖先神位(譜單)前上香,直到初五晚上,才經(jīng)行禮后把“老祖宗”送走,即將譜單或牌位收歸原處。
還有一些地區(qū)在除夕晚上為去世不久的祖父母或父母舉行一些祭奠儀式。比較有特點的是將其生前穿過的衣服疊好擺在炕上,然后晚輩們跪下磕頭,嘴里還要說“xx(對長輩的稱呼)回家來過年吧”。
另有在房山頭“落地式”煙筒根處燒紙祭奠,因民間傳說這里是本家亡故之人魂靈常棲身之處。燒紙時嘴里還要“叨咕”一些寄托思念和請求保佑的話語,而且相信祖先們一定會聽到,給家里人帶來幸福和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