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數據機構麥可思研究院發布了《2021年本科生就業報告》,報告顯示接近10%的2020屆本科畢業生月薪不足3000元,月入超過10000元的僅有不足5%。
繆老師用56個字對它進行概括:樣本較大范圍廣,數字未必夠客觀,高端行業收入多,穩定就業未必差,五年過后天地寬,就業性質造不同,橫向對此趣味足,自我定位最關鍵。
這份報告的有效樣本為,遍布全國30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畢業于401個本科專業(覆蓋率接近80%)的12.4萬名畢業生,他們所從事的職業覆蓋了330個行業和582個不同崗位。
根據報告顯示,月收入3000元以下的本科畢業生占9.2%;月收入10000元以上的占4.3%;月收入4000-5000元和5000-6000元的分別為20.3%和21.2%,足足占到41.5%;月入3000-7000元的,占到了72.1%。
對比某些媒體的調查報告動不動就拿幾千個樣本的數據統計來“說事”,麥可思的這份報告已經算是非??孔V的了。2020年高校畢業生人數共有874萬,這個數據包含了高職???、本科、研究生,其中本科畢業生人數約為310萬。12.4萬人的樣本占2020屆310萬大學本科畢業生的4%。
中國很大,畢業生很多,統計起來頗為不易,4%的覆蓋率已經不低,但這份報告的數據足夠客觀嗎?想要搞清楚這個問題,一要定義好“分母”,也就是這12.4萬人,是否包括沒有找到工作的本科畢業生;二要定義好“分子”,也就是畢業生的月薪數字是根據高校提供的就業合同數據來計算,還是根據用人單位的實際發薪來計算。
遺憾的是,在媒體發布的報告中,我沒有看到“分母”和“分子”的具體出處。但我想,如果統計結果是根據大學提供的就業相關數字來計算的,水分恐怕不會小。
盡管我認為薪酬數據未必客觀,但報告中其他的一些統計結果還是非常有意義的,比如收入比較高的行業。從統計結果來看,月入過萬的本科畢業生,多數就職于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金融,建筑、電子電氣設備制造等行業,哪些大學專業與這些行業對口呢?
第一類是計算機類的專業,包括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信息安全、物聯網工程等等;第二類是電子信息類的專業,包括電子科學與技術、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通信工程等等;第三類是金融學類的專業,包括金融學、金融工程、投資學、保險學等等;第四類是建筑土木類,包括建筑學、城鄉規劃、土木工程等等。
如果你正在為2022年高考后選擇什么大學專業犯愁,也許以上這些專業可以拿去做個參考。
當爸爸媽媽和兒子女兒談起就業的問題,“求穩”的往往是父母,“冒進”的往往是子女,誰也說服不了誰。有兩個數字可以作為爸爸媽媽的論據,它們分別是什么呢?
一是離職率,報告顯示大學生就業后半年內離職率約為38%,也就是說,10個畢業生走入職場,其中有4個會在半年后跟第一份工作告別。從這個角度,是不是可以看得出年輕人的求職多少還是帶有一點盲目性呢?
二是闖世界,低收入(月收入不足同屆畢業生平均數的一半)的異地就業者,有55%都在北京、上海、深圳這些一線城市以及其他副省級城市發展。這是不是從側面說明,不少年輕人的實力還不足以撐起自己的夢想呢?
報告中不僅對2020屆本科畢業生的月收入進行了統計,還搬出了2015屆畢業生畢業5年之后的薪酬,兩相對比,亮點不少。2020屆本科生只有4.3%月收入過萬,2015屆本科生在畢業5年后卻有44.6%月收入過萬,9.1%月收入超過20000。
短短五年之間,月入過萬的比例放大了10倍?時間的威力真的如此強大嗎?
此外,2015屆月入過萬的畢業生中,有67%的人所從事的工作與自己大學所學專業相關,收入未過萬的畢業生中,只有62%的人所從事的工作與自己大學所學專業相關。這是不是能夠從側面反映出選對專業的重要性呢?
2015屆月入過萬的畢業生中,有52%的人在民營企業工作,或者自己創業;有22%的人在國有企業工作;有16%的人是公務員或者有事業編。從表面上看,民營企業的占比比較高。但千萬別忘了,在收入非常低的人群中,同樣是在民營企業工作的人占比最高,典型的“天花板高與地板低并存”。
與此相比,體制內的工作雖然拿到手的現金未必很多,但勝在穩定性比較高,職業生涯沒有太多的風險,而且很多隱形福利是體制外無法想象的。
麥可思并不是唯一一家進行畢業生收入統計的機構,智聯招聘曾經針對2020屆畢業生發布過一份《2020年秋季大學生就業報告》,報告中顯示,2020屆本科畢業生的第一份工作,平均起薪為5102元。我認為這一份報告中最有價值的信息并不是畢業生薪酬,而是從用人單位視角出發的“企業最看重的人才素質”,看重“責任心”的企業占55.7%,“抗壓能力”占45.9%,超過30%的還有“人際溝通”、“邏輯思維”、“語言表達”。
中國薪酬網曾經發布過一份《2020中國高校畢業生薪酬指數排名》,排名中顯示,畢業生平均薪酬過萬的高校只有25所,全部都是985、211、雙一流名校。位于北京的有12所,位于上海的有7所,其他高校都在浙江、江蘇和廣東這三個省份。
看完以上的數據,繆老師總結了對于家長和學生最有價值的五個要點:
第一,大學選專業非常重要,大學專業對于職業生涯初期的薪酬收入有很大的影響;
第二,位于發達地區的名校,大概率還是可以獲得比較高的薪酬;
第三,想要異地去發達地區發展沒問題,但要先問問自己憑什么,實力匹配再去闖蕩;
第四,對任何統計數據都要辯證地看,不可不信,也不可盡信,認真規劃自己最重要;
第五,多動腦,盡早搞清楚自己是誰,有什么資源,擅長做什么,最喜歡什么,體制外的大開大合和體制內的旱澇保收哪個更適合你;
第六,企業所需要的人才特質,基本都是就業“軟技能”,“責任心”、“抗壓能力”、“人際溝通”、“邏輯思維”、“語言表達”這些東西,學校未必能教你,但你一定能想辦法有針對性地去鍛煉。
一份報告56個字:樣本較大范圍廣,數字未必夠客觀,高端行業收入多,穩定就業未必差,五年過后天地寬,就業性質造不同,橫向對此趣味足,自我定位最關鍵。你畢業幾年了,月薪多少?有沒有感受過被平均的滋味?來評論區聊聊吧。
微風不燥,陽光正好,你就像風一樣經過這里,愿你停留的片刻溫暖舒心。原創不易,期待你的點贊和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