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咨詢階段包括建立咨訪關系、收集資料、澄清問題、確立目標、制訂方案、實施行動、檢查反饋、結束鞏固等。
支持性心理咨詢是最基本的方法,乃至可以廣泛地運用于許多領域中。它通過支持和鼓勵,使面臨困難而無所適從或情緒低落、抑郁者看到光明,得到依靠,恢復自信;通過細聽傾訴,使內心痛苦、怨恨、不滿者有機會宣泄心中積壓的情緒,從而減少其心理負擔;通過解釋指導,使因缺乏知識或受不正確觀念影響而產生煩惱、憂慮者調整原有的認知結構及觀念,培養合理的適應方式。
三、有效的共同因素歸納如下:
①與來訪者之間建立的和諧的、信任的關系。
②來訪者的強烈動機、積極態度。
③有一套雙方都相信的理論和方法。
④準確的共情、不求報償的熱情、誠懇的態度對于咨詢能否取得積極效果是很重要的。
⑤促進來訪者的認知轉變、情緒調節、行為改善。一切咨詢的最終目的都應在于啟發來訪者的主宰意識和激發應變能力。
四、意識是個體能夠知覺的精神生活,正常成人的思維和行為屬意識系統;前意識指雖然此時此刻意識不到,但可在集中注意、努力思索后回憶起來的那部分經驗;潛意識是個體不能知覺的精神生活,它由原始沖動和本能以及出生之后的多種欲望所構成,這些內容由于社會標準不容,得不到滿足,就被壓抑到潛意識之中,它們雖然不被本人所意識到,但并沒有被消滅,而是在潛意識中積極活動,總是力圖滲透到意識中去,以獲得滿足,從而構成了潛意識的矛盾沖突。沖突的結果可能發生神經癥、精神病病癥或夢和過失,這些是潛意識活動的表現。潛意識不僅是人的正常活動的內驅力,對人的心理活動起制約作用,而且也是一切心理疾患產生的深層基礎。許多神經癥(如抑郁性神經癥、焦慮癥、強迫癥、恐怖癥等)的病因在于壓抑到潛意識內的某些本能欲望、意念、情感、矛盾情緒與精神創傷等因素。這些被壓抑的東西并不被個體所知覺,但卻在潛意識里興風作浪,從而引起當事人的意識層面所難以理解的焦慮、緊張、恐懼、抑郁與煩躁不安,并表現出各種心理障礙。強迫癥或恐懼癥患者某些表面上顯得荒唐不可理解的行為,實際上都有“隱意”,只是自己覺察不到而已。精神分析的實質就在于揭示潛意識,使來訪者得到領悟,癥狀隨之就會消失。
五、根據一個人的外顯行為才能決定此人是正常還是異常,如果某人行為不正常,則這個人就是異常的。
所有的行為都是學習獲得的,并由于強化而得以鞏固,異常行為也是習得性行為,習得的方式跟正常行為一樣,與正常行為的區別在于它是非適應性的。一般說來,當某一行為的結果已不再具有社會適應性時,該行為就會減弱、消退,而精神疾病性行為與此不同,它們在喪失了適應性后仍不消退,這就需要通過行為療法來幫助來訪者改變這些行為。通過對個體的再訓練(再教育或重建條件反射)的方法(即教他對周圍環境中的刺激作新的適宜反應)和在某些方面改變他的環境的辦法把不正常的行為變為正常。
六、人的行為是基于他對自己的看法而定的,而人的自我概念是透過他與環境的作用所形成的,尤其是與自己人生中的重要人物的相交,逐漸形成了自我概念。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兩個自我:現實自我和理想自我,前者是個人看待自己的結果,后者是這個人自以為“應當是”或者“必須是”的自我。對于大多數人,這后一種自我實際上就是這個人的行為動機,如果它過于崇高而無法實現,就往往會使人陷入痛苦。導致個人心理失常的原因,主要是每個人內心世界中的自我沖突。現實自我和理想自我的重合狀況直接決定了人們心理健康的狀況,兩者間距過大,就難免會有心理失常感。希望獲得他人尤其是重要人物的接納是一個人的需要。如果得不到滿足,就可能產生憤恨、惱怒、失望、悲痛、敵視等。有些人為了博得別人的關心和贊揚而扭曲了自己的自我概念和個人價值,從而會帶來種種困擾,陷入不良情緒中。
七、人格由三種自我狀態組成,即P(parent父母)、A(adult成人)、C(child孩童)三種自我狀態。
P代表父母的價值觀和要求,是父母的內化作用或替代作用;
A反映出對環境要求的客觀評價,是人格的客觀部分,它不情緒化,也不作批判;
C代表人格中童年的本能部分,包括情感沖動及自發性行為。
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這樣三種自我狀態。一個人的任何行為都反映出并受制于人格中占主導地位的自我狀態。其中,批判和正統觀念與P有關,冷靜地估計行為的后果是A的作用,不理智的恐懼、自卑和歡樂則與C有聯系。每個狀態都由積極與消極兩方面的特征構成,比如父母自我狀態的積極特征是保護、支持、給予愛和給予理解等,消極特征則是懲罰、批評、指責等。
人生態度是在3至7歲間兒童的自我狀態中形成的,是人整個一生中的前意識結構,決定著一個人對自己和與人交往中的感受。
人生態度表現為4個類型:
①我好—你也好,是健康的態度,認可自己,也認可別人;
②我不好—你好,是自卑或抑郁癥患者的態度;
③我好—你不好,是自大者和獨斷者的態度;
④我不好—你也不好,是嚴重精神紊亂或厭世者的態度。
在這些態度中反映出父母對兒童的評價,被認為是形成兒童人生態度的基礎。比如,父母的權威性壓抑導致了“我不行—你行”的心理。這類自卑感很重的成年人,他們的父母通常是典型的管理型的父母式自我的人。父母的所作所為常表現為否定性的評價、斥責,如“你怎么這么笨”、“你將來一定沒什么出息”、“你真懶呀”等,從而有意無意地破壞了兒童最初的自尊心,抑制了他自信心的發展。
八、思想、情感和行動三者都是同時發生的,即當人在思想時,亦在感受和行動;當人在感受時,亦在思想和行動;當人在行動時,亦在思想和感受。人感受到自己所想的,一個人告訴他自己的東西與他感覺和行動的方式有著本質的聯系。那些有情緒問題的人正是不斷地用非理性的話自己對自己言語、暗示或指示的結果。
九、人有兩種基本需要,若不能滿足,就可能帶來這樣那樣的問題,這兩種基本需要是愛和被愛的需要、期望自己和他人都覺得自己有價值的需要。如果一個人無法實現或滿足上述的心理需要,人就會感到焦慮、自責、抑郁、憤怒,就有可能逃避社會,就會變得不負責任。而正是對自己或他人不負責任,才產生了行為問題。不負責任這一思想,是現實療法的重要思想。行為異常只不過是人不負責任的表現,而一個人是否心理健康,則取決于他能否負責地生活。
十、自我實現的人有以下一些共同特點:①良好的現實性知覺;②樂于接納自然、他人和自己;③自發性、單純性和自然性;④以問題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為中心;⑤有獨處和自立的需要;⑥自主的、獨立于環境和文化的傾向性;⑦保持新穎不衰的鑒賞力;⑧有神秘的感受和高峰體驗;⑨有社會興趣;⑩和為數不多的人發生深厚的友情;(11)有民主性格結構;(12)有創造性;(13)抗拒盲目遵從;(14)有強烈的審美感;(15)有幽默感,等等。
有以下五個特征:①樂于接受一切經驗;②時刻保持生活充實;③信任自己機體的感受;④有較強的自由感;⑤有高度的創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