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07 | 作者:微軟亞洲研究院
e-Science這一術語最早由英國科學家于2000年提出,用以概括在信息化基礎設施支持下所開展的科學研究活動所需要的一系列工具和技術。如今,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科學發展正在邁入一個新階段,科研的方法也從之前的實驗型科研(Experimental Science),理論型科研(Theoretical Science),計算型科研(Computational Science)推進到第四范式--數據密集型科研(Data-intensive Science)。而早在大數據流行之前微軟就開始對之加以研究和利用,微軟研究院的部分基礎研究通過基于云的大數據處理和分析完成,并基于及與其它高校,科研機構的相關合作成果,匯編了《第四范式:數據密集型科學發現》論文集的英文版。這對于發掘研究人員新的科研方式,加速科學發現,以及實現消費者與數據間更自然的交互等方面都將產生重要影響。
本書中文版的編譯和組織者,中國科學院副秘書長潘教峰認為:"《第四范式:數據密集型科學發現》為我們打開了通向新的科學研究范式的大門,極大地提高了對數字科研和信息網絡革命的巨大影響的認識,也極大地促進了科研人員站在新的高度認識和思考科技革命的機制與方式的能力。科學革命還在提速,大數據及其革命化影響還在深化。例如,以開放互聯的大數據為基礎的新型知識基礎設施,不但是科學家開展科學研究的有力工具,而且也是協同創新的開放服務平臺,是開放科學,開放創新,用戶端創新的基礎支撐設施。這樣,當知識成為每一個人可方便應用的工具,當知識成為可以被及時更新,廣泛連接,靈活計算的活的生命體的時候,當知識可以個性化地,動態地,交互地,智能化地嵌入到我們的研究,學習,管理和生活中時,我們將擁抱無窮的可能性。許多激動人心的潛力將被進一步開發,許多未知的領域和方向將呈現在我們面前。我們期待著‘科學研究第四范式’繼續它對科學研究和社會發展的巨大貢獻,也期待微軟公司繼續和科技界一起推動‘科學研究第四范式’的發展,我們也愿意繼續參與在這個領域的探索。"
《第四范式:數據密集型科學發現》一書是由微軟研究院學術合作部的三位資深研究員共同合作編撰而成,其中一位編者是學術合作部的全球資深副總裁托尼.海(Tony Hey)博士,他表示:"任何學科的進步都取決于研究人員相互之間以及他們與計算科學領域技術專家的合作水平。微軟研究院作為計算機基礎研究發展的推動者,一直努力探索如何更好地將計算機技術應用到醫療,環境,生物,天文,人文等多個領域。我們希望通過《第四范式:數據密集型科學發現》中文版的發布,幫助中國各領域科研人員和領導者理解和把握科研環境與方法的革命性變化,為從事信息與知識管理的人士提供未來的戰略視角,同時也幫助有志于科學研究的學生了解未來的挑戰和需求,推進中國的計算機科學研究水平。"
微軟研究院一直致力于在eScience領域的探索,努力尋求進一步了解各領域科研所面臨的與計算數據相關的挑戰。目前,微軟研究院已將eScience項目延伸到基因組與機器學習,醫療健康,生物,天文物理,生態環境,人文和海洋等多個領域,例如,通過基于機器學習了解兒童哮喘,通過非侵入技術檢測血糖值,以及感知相機等。其eScience項目幫助眾多科學家輕松執行計算,最大程度地實現資源共享及利用。
為推動計算機技術在各學科的應用,微軟研究院與世界各地的眾多科研機構進行了密切的學術合作。2011年12月,微軟研究院與中國科學院簽署合作備忘錄,為中國的科研人員提供先進的云計算資源。根據合作備忘錄,未來兩年微軟將每年向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的研究項目捐贈200萬小時的Windows Azure云資源,以及15TB的Windows Azure存儲空間。此外,微軟還將向科研人員提供額外的300萬小時的Windows Azure資源和25TB的存儲空間。
目前,微軟提供的Windows Azure資源已由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完成測試,可以通過Windows Azure接口為中國的科研人員提供云資源平臺,從而讓他們將精力集中在各自學科的科學發現上,幫助他們更高效地完成研究工作。根據合作備忘錄,近期雙方將聯合發布Windows Azure云資源的學術合作計劃,向高校和科研機構征集云計算領域的相關項目,并通過評審最終資助6至12個研究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