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1
前幾天去超市買拖鞋,看到一位爸爸和兒子也在挑選,兒子大概10歲左右,很快挑選到自己滿意的鞋子。
兒子說:爸爸,我挑選好了,我喜歡這雙,號碼也適合。
爸爸看到兒子挑選了一款竹席拖鞋,自己也試了一雙成人款的。
爸爸說:那我買這雙。
等爸爸選完,兒子拿著鞋馬上要走,奔向收銀臺。
爸爸說:別走啊,還沒給你媽媽買一雙呢?
兒子說:還給她買啊?你買的,她如果不喜歡,回頭又說你,我可不管!
爸爸沒有走,繼續挑,兒子也只好在旁邊靜靜地等著,不時幫忙看看,我走的時候,這位爸爸還在耐心地為媽媽挑選……
看到這一幕,我不禁在心里為這位爸爸點贊,心里想:孩子的媽媽是一位怎樣的母親呢?是不是像我們一樣,因為孩子的“調皮搗蛋”喜歡嘮叨,因為兒子不寫作業容易催促,因為孩子喜歡汽車模型、電子游戲,和爸爸有共同話題,她插不上嘴,習慣老念叨父子倆?
總之,感覺小男孩確實不喜歡被媽媽說,也不喜歡她說爸爸,但是爸爸的這個小舉動卻表現出對媽媽的在乎和尊重,使得孩子也沒那么大情緒了。
1
2
1
以前我們做過一個體驗游戲叫做“三人三角形”,游戲的規則是一個人心里默默地盯著兩個人,不能告訴他們,目標是要使得這三個人形成一個等邊三角形,但是游戲開始的時候,大家要在一個區域內跟著老師的節拍隨意走,而且老師的節拍忽快忽慢,大家也不停變換位置,最后老師突然說“停”的時候,很多人都沒有形成等邊三角形。
我覺得,這個三角形,就像我們家庭中的關系,這三個角就是爸爸、媽媽和孩子,我們希望家庭關系是和諧、融洽的,正如等邊三角形,但是很多時候我們控制不了別人的位置,我們能做的就是不斷地調整自己的位置,就像這位爸爸的做法,他可能不能馬上改變妻子的說話方式和兒子的態度,但是他知道孩子和媽媽的關系遠了,他會去重視和尊重妻子,慢慢地,我想孩子也會心里惦念著媽媽,即使不惦念著,至少不會不尊重媽媽。
1
3
1
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卻發現,太多父母,把這個和諧的關系扭曲了,破壞了等邊三角形的穩定性,最常見的就是夫妻之間當著孩子表達對對方的不滿,甚至讓孩子選邊站,比如媽媽抱怨爸爸,說:
你看你爸爸多懶,根本不顧家;
我一個人帶你多辛苦,你爸什么都不管;
你怎么這么粗心,肯定隨你爸……
開始孩子聽了,他會容易心疼媽媽,于是站在媽媽這一邊,和媽媽更親近,但是如果媽媽一直抱怨,有一天孩子發現爸爸也并非如媽媽說的一無是處,孩子就會陷入矛盾,最后甚至討厭媽媽,覺得媽媽只會罵自己和爸爸,他會同情爸爸,就像超市中的小男孩說的“你買的,她如果不喜歡,回頭又說你,我可不管!”,其實孩子的潛臺詞是:我不喜歡媽媽說爸爸,我希望提前幫爸爸避免這種情況。
所以說夫妻吵架對孩子的影響,不僅僅是讓孩子看到了爭吵,我們更應該看到家庭是一個系統,如果我們總是抱怨、諷刺、指責對方,其實影響的是這個家庭的穩定性,也就是等邊三角形歪曲了,最終夫妻關系遠了,孩子也和父母一方甚至雙方關系都遠了,所以說夫妻關系穩定是家庭和諧的基石。當然夫妻之間關系穩定,但是完全忽略了孩子也是一種不和諧的關系。
1
4
1
那么和諧、穩定的家庭關系是怎樣煉成的呢?
以前常看到朋友圈中情侶秀恩愛,大家常說羨慕嫉妒恨,后來看到朋友圈有人發父母秀恩愛的,這讓我們看到用一種幽默的方式展示的和諧家庭,看了真是心甘情愿地“被喂狗糧”,很多留言的孩子也是“委屈”中透著滿滿的得意!
彼此肯定,怎么夸你都不嫌多
我媽把我的自拍轉發給我爸,我爸對她說:“這是誰家閨女啊?一看這孩子就知道她媽絕對是美女。”
我媽問我為什么還不談戀愛,我說還沒遇到像您這樣的,我媽說:你還是實際點吧,你和你爸沒法比!
很多時候,我們都把肯定和好脾氣給了外人,對待家里人,反而滿是挑剔或者不用心經營這段關系,夫妻之間,在一起久了,好像忘了當初欣賞對方的好,所以如果讓我們家庭關系好,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說出你的贊美、感謝,大聲表達吧,怎么夸獎都不嫌多!
彼此照顧,每道菜都傳遞著愛
如果爸爸出差的話,我媽就會說“你爸不回來吃飯,我們就隨便吃點。”
晚上睡覺前,每次老媽說她餓了,老爸就立馬沖進廚房給老媽煮面條吃。有次,我說我餓了,老爸說:那趕緊去睡覺,就當減肥了!
表達愛意,有時候不在于節日的禮物,而在于平時一日三餐的照顧與付出。家人之間,最了解彼此喜歡吃什么,在對方累了、餓了的時候,端上一碗可口的飯菜,最能傳遞滿滿的愛意,所以說,生活就在這煙火氣之中。
彼此關愛,做了父母,我們還是夫妻
晚上一家三口一起看電視,突然我爸叫了聲“寶貝兒”,我一臉歡喜應了句“干啥?”,我爸接著說了句“我叫你媽呢。”
情人節那天,我爸大方地給了我一百塊錢,我尷尬地說:“我沒有女朋友。”我爸說:“我知道,給你一百塊,你出去吃……”
當我們做了父母的時候,很多人忘了自己也曾是孩子,更忘記了我們還是夫妻,對彼此的稱呼不再是老婆、老公,而是孩子媽、孩子爸,慢慢地,夫妻之間變得缺少關愛,更少有浪漫,所以提醒大家,家庭的和諧不僅在于為孩子付出,也別忘了給另一半更多的關愛和小驚喜。
彼此理解,尊重我們價值觀不同的地方
對彼此理解最好的詮釋之一,我想就是鄭國強給兒子鄭藝寫的一封信中提及的家庭故事,信的名字叫《其實父母也是裝的》,之前在電視節目《見字如面》中演員何冰讀過,其中有一段是這樣說的:
你媽當初聽到你不想讀書想寫小說,快瘋了,罵你長這么大就沒一次讓她省心過。也罵我,都是我不聞不問縱容你自由發展給慣的。
……
你當時質問你媽,為什么不尊重你的理想?你現在長大了,再回過頭來換位想一想,我們兩父子尊重過你媽的理想嗎?
是的。你媽沒有理想。
我跟你媽結婚的時候,我就問過你媽的理想,你媽說,賺錢好好過日子唄,講什么理想。……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她很可悲;但作為妻子和母親,她很偉大。她只希望你能好好讀書,考上好大學,找到好工作,娶個好老婆,然后生個胖兒子,接著為孫子操心。這就是她全部的理想。而你休學后,讓她在一堆中年婦女們吹牛自家兒子考了第幾名時一點都插不上話,她覺得很沒面子,她就是那種活在別人眼里的人,她是很累,但她一把年紀難不成我們倆還忍心強迫她改改價值觀嗎?
這封信的很多內容,讓我們聽完笑中帶淚,最感動的不僅是父親愿意和兒子平等交流的姿態,還有對妻子的理解和尊重,同時也引導兒子對媽媽換位思考,難怪兒子說“別人在拼爹,你卻讓我無往而不勝。”
1
5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