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貧窮會對一個人的思維方式造成多大的影響?
想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搞清楚,窮人的問題在哪兒?
窮人嘛,就是缺錢的人。沒錯,所以呢?
多和少都是相對的,窮人缺錢,但窮人和富人擁有的時間完全一樣,所以,窮人就是那種錢“絕對”少,但時間相對“多”的人。
窮人思維的第一個影響,就是喜歡用時間換錢。
從經濟學的角度上講,你缺什么,就會把什么看得特別重,不缺什么,就會把這個樣東西的價值看得特別輕。
有一個有趣的“買鞋定理”,假設你在商場買了雙鞋,大小沒問題,但真正穿時卻發現夾腳,退又退不掉,于是,你會經歷下面的心理掙扎:
“不甘心定理”:這雙鞋對你而言越貴(換句話說,你越窮),你嘗試穿一下的次數也就越多(受的罪越多);
“僥幸定理”:你確定穿不了了,那么這雙鞋越貴,你放在家里占地方的時間越長;
“絕望定理”:無論你放多長時間,總有一天,你都會把它扔了,有多遠扔多遠。
世界清靜了。可早知今日,何必當初?
窮人的時間不值錢,所以愿意用時間換錢,這是一種“經濟行為”。但當你的口袋已走出窮困,卻仍然把自己的時間、別人的時間看得太不值錢的話,說明你的腦袋依然停留在“窮人思維”中。
有一句話,經常有人用這句話自嘲:貴?怎么會是產品的缺點呢?難道不是我的缺點嗎?
這句話其實頗有道理,在價值判斷上,“窮人思維”容易出問題。
超市里的被子打折,有大、中、小三種規格,原價是300、250、200,現價一律150。根據售貨員的經驗:窮人更傾向于買大的——省錢,有錢人更傾向于需要的尺寸——自己的需求。
這就是“窮人思維”造成的第二個更重要影響——“管窺效應”:指人們在資源匱乏的情況下會變得更為專注,但注意力過度聚焦會導致判斷力下降。
什么意思呢?因為“窮人思維”讓我們過于關注于擁有的資源本身,所以常常忽略了另外一些更重要的東西,比如——你的目標。
幾年前,一對夫妻想買套學區房,丈夫算了家里的錢,首付都不夠,想等錢攢多點再考慮,太太卻當即行動,七拼八湊,東挪西借,居然把首付給湊足了。
在這件事上,丈夫從一開始就陷入了“窮人思維”——不去思考學區房是不是一個必須而且合理的目標,而是首先考慮自己的錢夠不夠。
“窮人思維”的特點是量入為出,“富人思維”特點是目標導向。
窮人思維買房,先考慮我有多少錢付首付,月收入多少還貸?再倒過來推算,自己該不該買房,買什么房。
富人思維買房,首先問,我要不要買房,想買什么房?然后再算,還差多少,怎么解決。
如果一項任務的目標是合理的,那么就不該以“資源不足”為理由,去否定這個目標。這就是有錢人告訴我們的,至關重要的一條做事原則。
“窮人思維”最可怕的一點,它會消耗我們有限的自控力。
過去有一種看法,窮人的意志力會更強,而事實完全相反。
行為經濟學上有一個叫“決策疲勞”的概念,短時間內,你做出的決策越多,你的精力越疲憊,內心越不愿意再一次權衡利弊,導致你的決策越來越隨意。
有經濟學家發現“決策疲勞”對窮人的影響最大。美國的窮人更喜歡買垃圾食品,不僅僅是因為便宜,而且因為他們習慣每買一樣東西,都要反復比價。一方面,這占用了他們的大量時間,沒有精力去提高自己的判斷能力;另一方面,那些頻繁的、無意義的決策,使他們的大腦疲勞,無法抵御那些垃圾食品的誘惑。
美國的例子無感?想想自己減肥的經歷吧,在大量運動消耗了你的意志力之后,你是不是更抵擋不了冰激淋的誘惑了?總是想找機會“慰勞”自己一下,導致前功盡棄?
有句老話說:“窮人才留破爛,越留越窮。”其實,“窮人思維”才是我們最應扔掉的越留越窮的“破爛”。要擺脫“窮人思維”,這里有幾點建議:
1、建立“時間價值”的概念,減少做那些“時間花得多收益少”的事情;
2、牢記“沉沒成本”不可追,錢已經花錯了,再浪費時間,就是錯上加錯;
3、培養“目標導向”的思維,好項目永遠比錢少,只要目標正確,錢總有辦法解決;
4、減少無意義的頻繁決策,節省寶貴的意志力。比如說,我們可以在年初設立一個“享受一下”的基金,所有預算外消費都在這里開支,而不必每次反復權衡;比如說,需要意志力的活動(學外語、健身等等)只挑最重要的,多了會影響你重大決策時的判斷力;
5、拓展自己的視野,適當做一些眼前“無用”的事,防止進入只關注當下的“管窺”狀態,建立長遠規劃的戰略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