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公司要發展,做強做大,在不同時期不斷尋找新的合伙人或資金是必經的歷程。從早期種子輪到天使輪,到成長期的VC輪,再到后期的PE融資,公司的股權架構也一直受到資金和人的沖擊調整,其中涉及到的利益分配的問題,是最核心的問題。
在現實中,因為股權架構的問題,幾位創始人同苦卻不能同甘,對關鍵價值點評估不同,最后反目成仇的事情并不罕見。
初創公司一般都是小團體在戰斗。公司在初始階段,出于現金流和降低固定開支的考慮,通常由一個小團隊開始運營,好比如小米的七位合伙人,阿里巴巴的十八羅漢。
對CEO來說,早期合伙人、員工是一把錘,后期合伙人、資金方、資源方是另一把錘,股權架構就是在這么敲敲打打中過來的。
總的來說股權架構要考慮三個方面,一是創始人持股,二是未來投資人或合伙人持股、三是員工持股。
越是發展初期,股東名冊越簡單越好,如果股東比較多,投資人的顧慮就會比較大,跟一個股東打交道還是幾個股東打交道,是有區別的。雖然這樣增加了早期合伙人的認同問題,不過這是必須解決的核心問題,沒法回避。融資中期或公司有明顯盈利的時候,可以考慮推行期權計劃,留住核心骨干。
天使輪最好是有協同效應,給予企業一些幫助,并且可以站在創始人這一邊的,否則一般不建議出讓超過20%的股權,否則A輪過后創始人很大概率會失去控制權。對于新加入的合伙人,可以考慮給與限制性股權,比如執行考核指標,設置解鎖期限。
隨著公司不斷擴大,業務不斷拓展,外部引入的新合伙人越來越多,這個時候創始人關注的重點在控制權。
股權生命線的前提是“同股同權”。67%的絕對控制權、51%相對控制權、34%的否決權等重要生命線,每一個都要創始人都要慎重思量。
要保持對公司的控制權,除了涉及到工商上的股權,還要看代持的期權池股權,或像京東和阿里一樣采取AB股的模式,由管理團隊持有B系列普通股(通常每股代表10票投票權),以此繼續控制公司的總體決策。
但公司隨你姓重要嗎?這個問題的答案是不一定,股權架構要根據公司的發展動態調整,而且隨你姓,你獲得的不一定就是最優的。
— — — — —
本人全部文章,均為本人原創作品。請任何和個人、組織,在經過本人授權后,方可轉載。本人長期為公眾號【毒金融】撰稿,如有興趣,可移步關注第一時間發布的文章,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