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在曼哈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心理咨詢師,連心理咨詢師都有自己的心理咨詢師。”這是《性與城市》中的一段臺詞,這是發達國家。但對于我們來說,去見心理咨詢師還是一件新鮮的事,也沒有經驗。作為一個來訪者,怎樣才能更好地得到心理咨詢的好處呢?
問:我們什么時候需要向心理咨詢師求助呢?
答:其實從廣義上說,沒有誰不需要心理咨詢師的。我們一般在三種情況下應該向心理咨詢師求助。
第一種是有心理困擾、出現心理危機時求助;
第二種是在面臨人生重要決定時,比如在選擇愛人、選擇工作時,因為心理學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盲點,這時就需要另一個受過專業訓練的人來幫助你更清楚地認識自己;
第三種是在有煩惱,而且這種煩惱不斷地出現,自己無法排解時;或者是更深層次意義上的,比如你老是在同樣一類問題上深陷泥潭,那就應該求助。
問:我應該期待和咨詢師形成一種什么樣的關系呢?
答: 心理咨詢就是靠關系起作用。關系是如何起作用呢?就是咨詢師作為一個活生生的真人,和來訪者,在咨詢室這樣一個有限的空間和有限的時間內,建立一種相當真實的、富含情感的、還具有幫助功能的關系。
心理咨詢師和來訪者之間的關系是很特殊的。這種關系既是人和人之間最親密的關系,在某種程度上,還是非常疏遠的關系。它的疏遠體現在,其中的一方(咨詢師)完全超脫了一般人際關系的是非、利害、好惡。
所以,來訪者和咨詢師之間是一種人和人之間最真實的關系,但同時它又不同于你以前擁有過的任何關系,它是一種職業的、專業的關系。所以為了保證這種關系的純正性,出了咨詢室,你和咨詢師之間就應當沒有任何關系,也不要尋求和咨詢師有任何私下的關系,包括請客、送禮等。
問:咨詢一般需要的時間和次數是怎樣的?
答: 正規的心理咨詢一般一次需要50分鐘左右的時間。需要的次數則和問題相關。
一般來說.一個短程咨詢50~60分鐘就可以解決了。比如我這里有時會來一些素質也比較高的來訪者,他可能就是有一點沒有“通”。那么一般咨詢一次,他就可以領悟了。
如果有些人想追求自身進一步成長,一般3~5次即可。
如果深層的問題.那么短程咨詢就不行了,起碼得通過20~30次的咨詢才能解決。
問: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咨詢師?
答: 從來訪者的角度來說,當你需要求助時,最好選擇聲譽好的專業機構。有些心理機構和咨詢師是不合格的,雖然他們也有國家的證書,也會滿腔熱情地幫助你,但是從專業角度看,這種“滿腔熱情”其實是新手常見的錯誤,我自己也經歷過這個階段。
所以在就診前,最好是通過第三方多方打聽。最好是通過已經接受過這個咨詢師幫助的來訪者來了解。
另外,求助并不意味著你就有精神疾病,也不要把醫生當作神,成功地解決問題不僅需要咨詢師的專業技術,也需要來訪者的自我努力,積極配合咨詢,自我矯正。
問:如何更好地利用咨詢時間?
答:從理論上講,對于來訪者來說,你敲開了咨詢師的門,你就沒有什么必須要做的事了。但是考慮到咨詢師可能并不是特別成熟,而且對于來訪者來說,來做一次咨詢的成本也比較高,所以來訪者如果更有經驗一些,效果會更好。
很多來訪者可能都會一直傾訴他們的問題,50分鐘的時間,他可能傾訴問題就說了45分鐘。有經驗的咨詢師是不會讓來訪者滔滔不絕的,比如我可能會巧妙地打斷他。但如果你的咨詢師不知如何打斷你,他就只有5分鐘時間來幫助你。
對來訪者來說,最好把自己的問題分三塊呈現:
首先,就是困惑、問題是什么,這也是一般人都會傾訴的那一部分。第二,就是這種情況持續了多長時間?在這種狀況出現之前,有沒有什么特別的事件發生?或者出現了什么狀況?
第三,就是你的家庭背景是怎樣的,這樣咨詢師可以了解到你的成長經歷和思維定勢。
如果你能夠比較好地呈現自己問題的這三個方面,那么對于一個稱職的咨詢師來說,就能夠比較快速地進入和你的深層溝通當中。
沒有光環的心理咨詢師
在聯系采訪時,楊鳳池說,他愿意讓大家了解心理咨詢師的現實生活狀態,就是作為一個咨詢師是如何生活和工作的。至于他更多的個人經歷,還是留到以后退休了再寫書吧!
咨詢室的門內和門外
所以,我們就著重問他如何應對這個職業必須每天面對的情緒和情感的壓力的?作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他是如何感受咨詢的過程,又是如何能夠不讓工作影響到自己的生活呢?
把問題留在咨詢室
作為好的心理咨詢師,必須要有足夠大的心理承受強度。每次幫人咨詢時,我都覺得來訪者像在發信號,而我自己就像個雷達,是個接收器。從他進門開始,不用講話,我就能感受到他發射的能量。作為心理咨詢師不僅是你的頭腦來思考,更重要的是用身體來感受,來訪者在哪里你就要到哪里。咨詢時,對他的問題要照單全收,有的時候會感覺好像五臟六腑都被扭轉到一塊,非常痛苦,做完咨詢會覺得疲憊不堪。
另一方面,作為咨詢師,“收”的快,“放”的也要快。我會保證把生活和咨詢分開。
比如,我有自己的辦公室,但我從不在這里做咨詢。我的咨詢室平常都是鎖著的,不允許一般人進去,進去的只能是我的來訪者。在咨詢室里我會接收所有問題,出了咨詢室的門我就會把這些問題完全清除。
“第三只眼”的睜與閉
受過心理咨詢專業訓練的人,好像擁有“第三只眼”,可以說,咨詢中的訓練,就是要訓練這“第三只眼”是否敏銳。但是在生活中,和一個專業人士相處是不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他會不會把你分析個底兒掉?很多人在和學心理學的人相處時,都有這種疑惑。且聽楊鳳池如何說。
和朋友家人相處,閉上“第三只眼”
以前有人問我,你跟朋友或家人在一起時,會用心理學的專業眼光去分析嗎?我當時回答:“那我不累死了。”其實還是那個原則,就是工作和生活要分開。不是職業關系,我從來不用心理技術。像和我教研室的同事在一起,我從來不從技術方面來分析他,而是以率真的自己來和他相處。在家庭中也是這樣,我和家人相處,也是一個真實的楊鳳池。
并不玄妙的心理咨詢
《心理訪談》成就了楊鳳池的知名度,也為他引來了不少千里迢迢慕名而來的來訪者。那種把專家當成能點石成金的魔法師的厚望期待,讓他很無奈。所以,他很希望破除掉大家心目中給心理咨詢蒙上的神奇色彩。
《心理訪談》的臺前和幕后
相當一些心理咨詢業內人士對《心理訪談》這個節目有點又愛又恨的矛盾心情。一方面,它增加了大家對心理咨詢的了解,但另一方面,電視上呈現的大專家手起刀落問題搞定的情景,其實也增加了誤解。所以,我們首先請楊鳳池說說《心理訪談》。
《心理訪談》不等同于心理咨詢
看過央視《心理訪談》節目的觀眾可能都覺得我們這些心理專家很“神”,寥寥幾句就能化解別人心中的苦悶。其實,這是誤解。
一期節目制作,實際有70~80分鐘的內容是咨詢用的時間,要播出,要再把它剪輯成20分鐘左右的節目,并不完整,相當多的期待、思考和點撥都被去掉了,所以會有觀眾覺得“太神了!”
《心理訪談》首先是個電視節目。既然是節目,肯定要求要好看。在正規的心理咨詢過程中,來訪者可能會沉默,這種沉默對咨詢是有意義的,但在片子里肯定會剪掉。在咨詢中,咨詢師很少給建議,而《心理訪談》中,專家卻必須給予大量的建議。
所以,我要強調的是《心理訪談》并不符合正規心理咨詢的過程。
盡管是節目,但我以及其他的專家,還是盡最大的可能來遵循心理咨詢的原則,在這個很短的時間內盡最大可能來幫助來訪者。
如果說它是咨詢,那它也是一種“短程焦點取向”的咨詢。比如,來訪者可能有一堆的問題,那么我就先幫他捋出個頭緒,比如說他有5個問題,那只能挑一個他最愿意解決、也有可能在這一個小時多的時間里能搞定的問題來做。
所以《心理訪談》先是一個電視節目,然后才是心理咨詢,并不是要徹底幫助這個人,而是通過幫他解決一個具體問題,引導他能把這次的成功經驗應用于其他的問題上。如果要有根本改變,還是需要找專業人士繼續咨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