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看圖說話,一個人類與一只狗坐地乞討,忙碌的機器人和機器狗穿梭在他身旁,一個女機器人,扔了幾枚硬幣給他。
在未來社會,人類的工作機會被不斷進化的機器人剝奪,機器人主宰了地球。
人工智能的概念一直以來都存在于大多數的影視作品中,如早期的《黑客帝國》,今年的《異形:契約》等。
在這些作品里,機器人代替人類工作,被人類奴役,反抗人類以及毀滅世界等早已屢見不鮮。
無獨有偶,BBC最近作了一項分析,統計了365個職業在未來的“被淘汰概率”。
按照概率大小,最容易被淘汰的工作是:電話推銷員、打字員、會計、保險業務員、接線員、前臺、客服、人事、保安、房地產經紀人,以及瓦匠、園丁、清潔工、司機、木匠、水管工等。
那干什么最不容易被淘汰? BBC給出的答案是:酒店管理者、教師、心理醫生、公關、建筑師、牙醫、理療師、律師、法官、藝術家、音樂家、科學家、健身教練等。
前后一對比,答案很明顯,那些低端的重復性的體力勞動工作,很容易被機器人代替。那些需要個性化服務、大量想象力的行業,機器人暫時干不好的,相對安全壁壘高一點。
我感覺還有一個行業是機器人無法代替的,那就是中醫。中醫的陰陽五行理論,還有“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的方法,應該會讓機器人的系統崩盤吧。
當然,我們討論人工智能對人類工作的威脅,目的不是造成我們自己恐慌。而是我們每個人要想想,該如何在未來的智能社會,更好的生存。
現在,每個行業的升級迭代都非常快,沒有較強自學能力的人,等不到人工智能來搶你飯碗,你也很快會被這個行業淘汰。
不管怎么說,未來你和人工智能比體力肯定是比不上的。《人類簡史》這本書中就分析,人類就是靠不斷進化大腦,才最終統治地球的。
所以大腦才是人類的核心競爭力。對個體來說,認知能力才是你的大腦的核心競爭力。
什么是認知力?通俗的講就是:使判斷更接近事實的能力。因為認知能力決定了做正確的事,這比正確地做事難很多。認知是智慧層面的問題,做事是方法層面的問題。
很多普通投資者為什么難有收益?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這些人靠自己的感覺來投資。
比如翻開一只股票的k線圖,看到股價相比歷史高位已經下跌很多,就感覺股票未來肯定還會漲。有的“更厲害”一點的,在大腦里面模擬莊家和散戶的對局博弈,好像他自己已經掌握了一切信息。
靠這種腦袋中虛構出來的事實去投資,怎么能賺錢呢?
巴菲特就是練習認知能力的高手!當計算機剛誕生的時候,有的人也預測,在投資領域,計算機將戰勝人類。
但巴菲特這幾十年的投資業績,就是靠一支筆和一張復利表算出來的。計算機只是巴菲特打橋牌游戲時的工具。
所以,不管未來人工智能如何強悍,提高認知能力,是我們每一個人戰勝AI的最好方法。而閱讀是提高認知能力最好途徑。
普通人每天努力勤奮工作,疲于應付大小瑣事,卻難有翻身之日。而有錢人都不像他們這般忙碌?窮人和富人的區別在哪里?
本·富蘭克林曾經說過:“知識是最好的投資”。也許巴菲特真正的財富不僅僅是金錢的復利,而是他知識的復利。
越是有錢人,越是認識到把時間花在閱讀上的重要性。
不像我們每天拿著手機,大量閱讀著碎片信息,這是信息焦慮癥。
閱讀是最值得投入時間的事情,是最符合低投入高回報的事情。
牛人幾乎都離不開閱讀:扎克伯格每兩周讀一本書;巴菲特每天閱讀500頁;查理芒格被戲稱為“長著兩條腿的圖書館”……
像復利是把利息一次次地滾入本金一樣,持續閱讀也是一次一次地把時間投入到產生高效益的事情上去。
你不要奢望一次性的幸運,只有重復地利用這些時間,堅持做一件事情,才能獲得巨大的效益!
也許,這才是每個人對抗未來人工智能最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