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圖:來自 freestocks.org。
這是奴隸社會的第1110篇文章。歡迎轉發分享,未經作者授權不歡迎其它公眾號轉載。
作者:王小驪,英文專業畢業的會計師。做過銷售、中學教師、財務總監……跳傘、拍攝極光、雪山徒步......一位職業流浪漢,打魚寫作人。
“不久前,我和一個朋友聊起我戀愛上的屢屢失敗,她問我:你有過真實的關系嗎?
我問什么是真實的關系,她說就是彼此不畏懼暴露最真實和卑鄙的一面,我想了想,說:‘至少在兩性關系里面沒有過。’ 在兩性關系里,我基本上都表現得溫良恭儉讓,和對方攀比做道德高尚的人,最重要的是,從來不發火不生氣不產生負面情緒,整個人像是一個笑盈盈的不倒翁,或者是一個始終微笑著迎來送往的餐廳老板娘。”
這是青年作家蔣方舟的一段自述,年少成名,洞見犀利,溫柔秀美,她就像一群雌鳥中傲立樹冠高處、最光芒四射那幾只中的一只。她的話,令我意外。
一、在親密關系中如魚得水的人
想起我的一位表姑。
表姑年紀四十上下,身形在歐美人當中不算很胖,然而穿越回唐朝肯定碼數都偏大。她在本地一知名磁磚店擔任主管,銷售業績斐然。
前陣子因為裝修山里的房子,我去店里找她,還沒進店老遠就聽見她嘎嘎嘎的笑聲,我腦子里浮現出表姑擦了過多粉底的臉耐不住那么強大的顫動,雪花撲簌簌飄落的情景。待我進店,表姑告知剛才又簽一大單,我十分懷疑那位戴著眼鏡機關干部模樣的中年男顧客,完全是被表姑魔性的笑聲所迷惑。
最近還有一件大事發生在表姑身上,人近中年,迎來了一場雷霆萬鈞、電光火石的戀愛,昨天我在朋友圈發現她在香格里拉雪山下發出的一條信息:香格里拉的天氣真是孩子的臉,說變就變,凍死我了。我知道表姑是和那位一起被雷劈中的他一起去的。表姑丈在下面回復:多穿點。
表姑其實已經和姑丈提出分手,她什么都不要,兩人結婚多年也并沒有孩子,她丈夫無論如何不愿意分開,派婆婆來找表姑談話,模模糊糊傳達出一個信息,只要不分手,兩個人可以各自生活、互不干涉。
我只是在這里陳述了兩件事實,并沒興趣探討什么道德,愛情中自有其道德,卻決不該由道德來定義,說到底,愛是自由的產物。感情的事,不是當事人永遠不會知道她或他為什么會做出這樣七不搭八或匪夷所思的選擇。
我只是發現,一個人幸福與否,除了基本的一些物質條件外,最重要的一點是她(他)是否擁有(運營)親密關系的能力。
顯而易見,表姑在親密關系有種天然的、吸引人的能力。
圖片來自Tookapic
人和人之間的感情,是我們和這個世界最基本的聯結,親情、愛情、友情,和這個世界聯結的越多,我們就會擁有對這個世界最深切的熱愛,這也是為什么子女成行、妻妾成群的人一天吃八種藥丸想長壽,而煢煢孑立、踽踽獨行的人看這個熱鬧的世界常常處處冷清。
我需要你,并且確鑿地知道你也需要我。這個殘酷的世界里,我們至少擁有彼此。
只是人和人之間是有親疏遠近的,什么樣的人之間擁有親密關系?夫妻情侶之間、父母子女之間一定建立了親密關系?
不一定。
有的家庭妻子只管教養子女、丈夫負責掙錢養家,兩個人只機械地完成各自的功能性活動,配偶之間從不做深度交談,這樣也算不得親密關系,就像看上去又紅又大的蘋果,一口咬下去淡而無味那樣,很多事情都不是“應該”的那樣。
二、究竟什么是親密關系?
我認為它應該具備兩點:
1、法國哲學家福柯的觀點我非常贊同:親密關系的核心是“友誼”,婚姻關系、父子關系、戀人關系乃至朋友關系,都沒有根本區別:我們可以將親密關系定義為相互無限給予對方快樂的關系。
2、彼此信任。彼此信任的程度決定了一段交往的深度和質量。如果你們相互之間完全信任,于愛情,就是至死不渝,于友誼,便是生死之交;如果是另一個極端,完全不信任對方,那么基本可以歸為奸情或利益之交。
同樣一個濕漉漉、陰郁的雨天,就因為心里有個你,所以水滴在地上開花,水洼漫射出白光,云團在天空溫柔地翻身,葡萄芽卷曲著輕輕顫動,世上的一切,仿佛都被我們的情感打動了。
我信任你,并且因為你的存在而感受到這個世界的動人,這是世界在核威脅、種族歧視、性別不平等、內幕消息、幾十萬一方的學區房之外,我們賴以活下去的那一部分。
在蔣姑娘的自述里,我們可以看出雙方竭力只想展露自己優美、高尚的那一面(當然人同此心),然而這樣收獲的青睞,自己總會懷疑對方喜歡的是那個水里的月亮,是濾鏡里美化過的自己。
我表姑是不會的,她耿直爽朗的性情,令她與親近的人相處時,總是坦露相對真實的自我,她不會因為自己胖、不漂亮、談吐不高雅而自卑,“我一直都是這樣,沒什么不好啊,你看大家都挺喜歡我”,她說話的神情里似乎天然滲透著這么一句臺詞。
敢于在親密關系中坦露真實自我的人,擁有一種自信帶來的、鬼使神差的魅力,而心理學上判斷兩個人之間達到親密的標準是:你在和這個人相處的時間里 70% 到 80% 以上可以完全做真實的你。這也從另一個角度印證了信任在人際關系中的重要性。
沒有了信任,我們之間其實是空無一物的。
生活在人世間,渴了喝水、餓了吃飯,累了坐一坐,滿足身體的、心靈的需要,才會有幸福的感受。一個人在一生中擁有一段或幾段親密關系,就像香味之于桅子花、澆頭之于面條、文字之于書本那樣的意義。
圖片來自Pixabay
三、怎么擁有高質量的親密關系?
親密關系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一直穩定存在的,它需要習得和經營,要認識自己、自律,認識他人、包容,才能得以穿越人心幽長隱秘的深谷。我認為這五點在建立親密關系中最為重要:
1、真實。不過份虛飾自己。用 P 的鬼那樣白、眼睛牛那樣大、下巴能鑿穿巖石那樣尖的照片在網絡上交談過幾年,兩人甫一見面,結果其中一個借口去洗手間就沒再回來,你能怪他嗎?能說人家只看外貌嗎?你給人家呈 現的根本不是你自己,是你欺騙在先,又怎么能怪人家無禮在后。
只有他(她)喜歡真實的你,才是真的喜歡你,喜歡的才是你。這個比喻同樣也適合身高、性格、家勢、履歷等等各方面,一句話,你希望他看見的是你,愛上的是你 ,還是水里一個虛幻、皎潔無瑕的月亮?真實地呈現自己,也是彼此建立信任的基礎。相互欺瞞,則當然與建立信任的初衷南轅北轍。
2、坦誠。不要羞怯于表達自己的感受。我的親身經歷是,哪怕天天睡在一張床上的人,他也不可能猜到你的大部分想法,什么心有靈犀,大部本根本是純屬巧合。溫柔而清晰地告訴她(他),“你這樣說我真開心”“你那樣說會讓我覺得是在諷刺我,雖然知道你其實沒這個意思”。“這件事令我感到難過,我希望你能告訴我為什么會這么做。”表達自己的軟弱,很多時候是委婉的表白。
分享彼此的脆弱,是建立親密關系重要的途徑之一,潛意識里誰都知道,人只會在自己信任的人面前袒露弱點,就像武林高手只敢把命門告訴自己的心上人或嫡傳弟子那樣。如果你明確傳達了信息,他(她)仍然毫不在意,那么你也不用再把他(她)在心里揣得這么密實了,直接丟出去,象一塊過期的甜點那樣。
3、寬容。父母、愛人、子女也和你一樣,只是一個人,不是神也不是虛構人物,不要拿電影或文學作品里的形象來要求他,什么“他如果愛我,就永遠有時間”“父母就應該給子女他們所能給的全部”“孝順孝順,重點在順,孩子為什么就不聽我的呢”。不可能的!人最愛的那個人永遠應該是自己,無論對方是愛人、父母還是子女,一個人只有照顧好自己的生活和需要,懂得自愛,過得快樂,才可能愛他人、并擁有給予他人快樂的能力。
一個所有精力和寄托都放在孩子身上的母親,幾乎一定會遇到孩子獨立后的空虛。一個所有感情都投注在對方身上的愛人,也難免會遭遇對方無法反射同等亮度感情的失望。
我們不要成為這樣的人,也不要要求對方成為這樣的人。我們相識,彼此給予溫暖,用大家覺得舒服的方式相處,一起度過幸福、開闊的一生,無論何時回首,彼此才都會真心地說句,這一生有你真好。
4、共情。人和人是不一樣的,基因、成長的年代、生活的環境、后來的遭遇……我們之間的不同點,遠遠超過我們之間的相同點, 尤其是頭腦里庫存的東西,簡直比南極的企鵝和北極的熊差得還要遠,所以當你第 101 次看見父母總是把 5 個燈炮的吊燈關掉 3 個的時候,先想一想他們是從僅僅能吃飽穿暖的壞境里成長起來的,心里也就不會那么不耐煩;
當你看到兒子又在做作業的間隙偷偷看書,想想他白天已經上了一整天學,回來又做了二個小時作業,而那本最新的《哈利波特與被詛咒的男孩》寄到一周他才看了一半,你的手也就不會高高地舉起來了;當你抱怨她在心情低落的時候不關心你,而真相是她覺得你忙擔心打擾你的時候,你也就不會心有失落。
如果魔方能看到雞蛋是圓的,他就不會生氣她為什么老是沒來由的到處亂滾,假如雞蛋明白魔方的天職是變化,她也不會怪他總是變化多端、面目模糊、整天沒事忙著渾身亂轉。了解你愛的是個怎么樣的人,努力去理解他(她)。
我準備把這幾句話貼在家里餐廳的墻上,組織同志們每天飯前念三遍(咳咳咳,敲黑板):
你盡力了,我明白的。(信任)。
你有難處,我知道的。(共情)。
你這樣做,我不高興。(坦誠)。
你多好啊,我真想你。(表達)。
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像生活中其它項目一樣,需要投入時間和心力,還有一些智慧,而最后這一點,也許是人們情感交集中畫龍點睛的那一部分。
愿我們都能在親密關系中如魚得水,在有限的生命中,收獲無盡的喜悅和幸福。(當然人人都巴不得自己是魚,人家是水,想得美咧!)。
注:本文來自作者公眾號“驪歌”( ID:story222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