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一公布所謂的xx城市人均薪資水平,你去看評論吧,幾乎清一色的都是“又拖了后腿”??梢姡@些“平均收入”的水很深。
現實中,月薪不過萬的工薪族,依然占據了相當大的比重。
于是,“我月薪3000多塊錢勉強維持生計,拿什么錢投資理財?”、“每個月只有1000塊錢能攢下來,投資什么產品好?”的問題,就源源不斷地被問到。
小編認為,財富的積累并非是一場智商120的人一定能擊敗智商90的人的游戲。套用在理財上說,收入幾千塊錢,未必不能投資理財,而月入過萬的人,月光的也大有人在。
但是,對于月入幾k的小伙伴來說,在面對動輒就大幾千的生活成本時,常有一種“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憂傷。
假設你符合以下的生活狀態(tài):
● 月薪3K-8K,月支出2K-5K,結余1K-3K
● 無家庭負擔or家庭負擔較輕
● 暫無重大支出計劃,如結婚、買房等
● 有理財意愿但缺少投資知識
此時,該如何理財呢?
1. 不要去好高騖遠的想著理財的宏圖規(guī)劃;
2. 要有高效的利用錢財,以達到最大限度的滿足日常生活需要的目的。
具體地,你可以這樣做:
了解自己的財務狀況,而非“大概清楚”
你的月薪、負債、積蓄、外債、固定支出,都是你應該牢記于心的。如果還不清楚自己每月到底花了多少錢,有多少存款,那你要做的就是記賬了。
在這個基礎上,設定自己的理財目標。比如月薪3000,打算一年之后要攢下多少錢,2萬還是5萬?先有個整體的目標,再推算到每個月,你需要攢下多少,你又可以通過理財增加多少利息收入。
開源節(jié)流,是理財的基礎
月薪沒過萬,特別是還停留在三四千元檔位上的你,首先要做的就是原始財富的積累和理財知識的儲備。
盡量去開源吧,也就是想辦法讓自己的收入多一些。比如你可以做一個自媒體,獲得廣告、打賞收入,或者開個微店或者淘寶店,總之,多些收入的渠道。
如果沒有精力做副業(yè),那就好好的節(jié)流,算好每筆錢花在哪兒,怎么花,把現金流控制好。
控制現金流的具體做法,比如,你可以提醒自己不要撿便宜物件囤貨,所有的東西買回家就貶值,這是市場規(guī)律;只買必需品,避免重復采購。
雖說這樣過會比較累,但是你的收入不允許你肆無忌憚的花錢,也只能這樣了。
強制儲蓄,因為自律才有自由
如果你有一個殷實的家庭背景,那么你可以很任性。但大多數人只是一個普通的上班族,需要自己努力積累。
或許你了解很多理財牛人,也羨慕他們所獲得的理財收入,但你要知道一點,幾乎所有人的第一桶金都是靠“攢”得來的,沒有攢出來的第一桶金,就算你有再好的投資項目,也只能望而生嘆。
所以,在收入不多的時候,請堅定攢錢的重要。
另外,除了強制攢錢,消費方式的改變,也能幫你事半功倍。
比如從“收入-支出=結余(儲蓄)”,變成“收入-結余(儲蓄)=支出”,把順序換一下,產生的效果卻大不相同。
如果你還說,“我存不下錢怎么辦?” 解決方法很簡單:把工資卡交給你媽保管。
選擇適合自己的投資產品
想起以前有用戶問我“投資基金可以實現每年20%的收益嗎?求推薦?!?/span>
我問他為什么非要說20%?他說因為看到有文章里說,李嘉誠有一套理財理論,“一年存1萬4千元,并且獲得每年平均20%的投資回報率,40年后財富會增長為1億零281萬元。”
小編敲了敲計算器,這個結論是正確的。但問題的關鍵是,這40年間,每年的投資回報率都要達到20%!
這個誰能做到?李嘉誠可以,一些高收入高凈值的人群可以,一些專業(yè)投資人也可以,然而對于絕大多數靠著工資養(yǎng)家糊口的人來說,20%無異于癡人說夢,何況每年都需要穩(wěn)定在20%左右。
高收益的理財方案對你而言不一定是有效的,所以不要盲目選擇收益高的產品和投資組合,適合自己的,哪怕只能跑贏通脹也是好的。
月入幾千元,能最后拿來理財的錢其實很有限,因此投資上要盡量選擇門檻低、安全穩(wěn)健、方便操作的理財方式。比如貨幣基金、P2P、基金定投。
除了選對產品,投資能否成功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時間。理財不是今天給你做了規(guī)劃方案,明天你按我說的做了就能擺脫困境的事情,可能要花費很長時間才能看到效果。理財比的是耐力,而不是爆發(fā)力。
有人用微信聊天,有人卻在微信中學習,成長。下面是2017最HOT公眾號,趕快試試新的關注方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