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人過留聲,雁過留痕。”每個人在世間走一遭,或多或少都會留下痕跡。而墓碑,則是記錄下這些痕跡的最好證明。
其實,最初人們在墓地立墓碑只是為了標記逝者安葬的所在,至漢代,人們才開始在墓碑上題刻文字,銘記逝者的姓名、籍貫、駕駛、生平事跡等信息。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墓碑逐漸成為逝者證明自己的文化象征,并寄托了生者對逝者的緬懷和哀思,越來越為人們所重視。
在中國的傳統觀念里,選墓地、立墓碑是為逝者修建陰宅,他們希望逝去親人的靈魂也可以同生前一樣,享受優良的“居住”環境,所以在修建墓地墓碑時,要看陰宅風水,選擇有日光照耀,有背山擋風,環山抱水的自然環境作為逝者的安息之所。
陰宅風水
陰宅風水是中國獨有的土特產,也叫“堪輿術”、“相陰宅”,其本質是通過對“天時地利”等微觀和宏觀壞境進行研究和改造,從而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一種學說。在晉代郭璞《葬書》一書中記載:“葬者,乘生氣也。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則不散,行之使者止,故謂之風水。”可見,在為逝者修建陰宅時,要選擇避風聚水的地方才能獲得生氣。而生氣,則是可以促發萬物生成,使萬物獲得蓬勃生機的自然環境。
為了選擇能夠凝聚生氣的自然環境作為喪葬之地,有以下四個步驟:
第一、尋龍
在堪輿陰宅風水時,首先便是要尋龍望勢,勘察山脈地勢。在原始人類生活里,山就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因此在選擇適合建墓地、立墓碑的自然環境時,首先便是要尋山。在風水學中,“地脈之行止起伏曰龍”,故常山脈稱為“龍”,進行尋龍時,首先要觀山脈走勢,再結合八門方位和星云氣象來判斷一個山脈的好壞。
第二、察砂
尋完山脈,便要理氣察砂。所謂砂,即指山脈四周的形成明堂的峰巒小山。在風水學中,僅有“龍”還不能成為凝聚生氣的自然壞境,“龍”的周圍還需要各種“砂”來拱衛和呼應,才能有效的避風凝氣。如果在主山的兩側分別有上砂與待砂相合抱,能遮擋住外來惡風,增加小環境的氣勢,則是一個能夠凝聚生氣風水寶地。
第三、觀水
有山必有水,山水不分離。在風水學中,觀水定局,辨龍陰陽是堪輿風水寶地的關鍵。眾所周知,水乃萬物之源,動植物的生長立不開水,人類的生產生活也離不開水。而水源河流往往發源于山脈,其流向與流量會對山脈的形狀、土壤、植被和氣候產生重要影響。因此,在風水學中,把水視為福之所倚,財之所依,凡風水寶地必有水。
第四、點穴
通過尋龍、察砂、觀水確定好葬所的大致范圍后,再準確選定墓穴位置、朝向,點穴立碑。在風水學中,點穴是一個十分講究的工作,所謂“點穴要高不斗煞,閃不離脈,低不犯冷。”,意思是說墓地陰宅必須建立在恰到好處的位置,不高不低,不偏不倚。同時,對墓地陰宅的大小也有講究,太大的豪華墓容易破壞植被生長、地表生物的生存環境;太小的墓地容易被周圍的植被覆蓋,難以凝聚生氣;都違背了風水學陰陽相宜,人與自然和諧的準則。因此,墓地陰宅應不大不小,與周邊的自然環境和諧統一。
在現代,選墓地、立墓碑、看風水的方法更加系統化和科學化,必須統籌整體,把握好山脈水勢等各個子系統環境之間的關系,分析好水質、地表的自然環境,選擇依山傍水、風水朝南、適中居中的位置進行陰宅修建,才能順乘風氣,凝聚生氣,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