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陽采擷》
(許文通)
玉粽襲香千舸競,艾葉黃酒可驅邪。
騎父稚子香囊佩,粉俏媳婦把景擷。
端午節
每年農歷五月初五
又名端陽節、午日節、龍舟節等
“端”古漢語有開頭、初始的意思
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
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
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
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
端午
據統計,端午節的名稱叫法達二十多個,如有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當五汛、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節、蒲節、龍舟節、浴蘭節、屈原日、午日節、女兒節、地臘節、詩人節、龍日、午日、燈節、五蛋節等等。
節日歷史起源
第一
源于浴蘭節說
古人五月采摘蘭草盛行以蘭草湯沐浴、除毒之俗。此俗流傳至唐宋時代又稱端午為浴蘭之月。
第二
“惡日”說
漢代人認為五月五日為惡月、惡日且有“不舉五月子”之俗即五月五日所生的嬰兒無論是男或是女都不能撫養成人。一旦撫養則男害父、女害母。甚至出現了“五月到官至免不遷”“五月蓋屋令人頭禿”等說法。這一習俗至遲從戰國開始流行迄至漢代盛行不衰。
第三
紀念屈原
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卻遭到人反對與陷害而去職流放。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國破家亡,屈原心如刀割,于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死。
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卻打撈不到,后將食物丟進江里,喂魚龍蝦蟹,如此屈原的身體在便不會受到傷害。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第四
迎接伍子胥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后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吳王闔廬死后,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后,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體裝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第五
紀念孝女曹娥
此說出自東漢《曹娥碑》。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于江中數日不見尸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民間活動
龍舟競渡
龍船競渡前,先要請龍、祭神。
鳳舟
與春節有舞龍也有舞鳳一樣,端午有龍舟也有鳳舟。
懸艾葉、菖蒲、蒜頭
艾、菖蒲和蒜被稱為“端午三友”。南北朝時,端午又稱為“沐蘭節”,荊楚一帶有采艾的習俗。采艾要在雞未鳴以前就出發,挑選最具人形的艾草帶回去掛在門上,有的還將艾草扎成虎形,再粘貼艾葉於其上。艾與菖蒲中含有芳香油,它們和蒜一樣都有殺菌作用。
江南地區,有的習俗是在端午節飲菖蒲酒,則其藥用效能就更為直接。通常是在節前,便把菖蒲切碎,伴上雄黃,浸入酒中,節日便可飲用。
射柳
北方人民的端午節慶游戲——射柳。據說,這項競技活動在遼時便已出現,一直延續至清末。
打馬球
打馬球,也是端午之戲之一。馬球,是騎在馬上,持棍打球,古稱擊鞠。也是北方端午節的主要經濟娛樂活動之一。
采藥
這是最古老的端午節俗之一。
沐蘭湯端午日洗浴蘭湯是《大戴禮》記載的古俗。當時的蘭不是現在的蘭花,而是菊科的佩蘭,有香氣,可煎水沐浴。后來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
采茶、制涼茶
北方一些地區,喜于端午采嫩樹葉、野菜葉蒸晾,制成茶葉。
“驅除”五毒
民間認為五月是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沒之時,民間要用各種方法以預防五毒之害。
“倒災葫蘆”
端午也以桃印為門飾。桃是民俗中驅鬼之物,源于神荼、郁壘之神話,以桃刻印,亦為祛攘之意。《續漢書·禮儀志》:“朱索、五色桃印為門戶飾,以止惡氣。”后世的昧符、吉祥葫蘆即源于此。
斗草之戲
漢以前不見斗草之戲。(《歷代社會通俗事物考·尚秉和》)起源無考,普遍認為與中醫藥學的產生有關。
躲端午
躲端午是端午節習俗,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節。簡稱“躲午”,亦稱“躲端五”。
端午雨
端午雨,時民間歲時占驗習俗。俗信端午節下雨,不吉;反之則吉。此種俗信在宋代即已存在。
吃粽子
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端午節的習俗大同小異,而端午節吃粽子,古往今來,中國各地都一樣。
飲雄黃酒
端午飲雄黃酒的習俗,從前在長江流域地區極為盛行。雄黃是一種礦物質,俗稱“雞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一般飲用的雄黃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釀的黃酒里加入微量雄黃而成,無純飲的。
吃五黃
江浙一帶有端午節吃“五黃”的習俗。五黃指黃瓜、黃鱔、黃魚、咸鴨蛋黃、雄黃酒。此外浙北端午節還吃豆腐。
吃十二紅
高郵等地有吃“十二紅”的習俗。十二紅指油爆蝦、炒紅莧菜、咸鴨蛋黃、朱砂豆腐等。
吃茶蛋
江西南昌地區,端午節要煮茶蛋和鹽水蛋吃。
吃打糕
端午節是吉林省延邊朝鮮族人民隆重的節日。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將艾蒿與糯米飯,放置于獨木鑿成的大木槽里,用長柄木棰打制而成的米糕。
吃煎堆
福建晉江地區,端午節家家戶戶還要吃“煎堆”,就是用面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調成濃糊狀煎成。相傳古時閩南一帶在端午節之前是雨季,陰雨連綿不止,民間說天公穿了洞,要“補天”。端午節吃了“煎堆”后雨便止了,人們說把天補好了。這種食俗由此而來。
(圖文整理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