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祖先很早就會觀測太陽運行的規律,《史記》記載黃帝迎日推策,最早或用手,以指縫迎日觀察太陽運行規律。夏朝時,有了“柱縫迎日推策”,觀察太陽的技術和水平得到提到。又來還有立桿測日,日晷等手段。因此,中國人很早就發明了歷法。
陽歷,就是公歷,是世界上多數國家通用的歷法。它是以地球繞太陽運動作為根據的歷法。它以地球繞太陽一周(一回歸年)為一年。一回歸年的長度是365.2422日,也就是365天5小時48分46秒,積累4年就會有23小時15分4秒,大約等于1天。所以每四年增加一天,加在二月的末尾,得366天,就是閏年。
當然,4年加1天,實際上使回歸年多了近45分鐘,積滿128年左右就會多出一天,到積滿400年就會多出3天。這就會用規定閏年的方法來解決。
太陰歷又叫陰歷,也就是以月亮的圓缺變化為基本周期而制定的歷法。它的特點是每個月的平均長度等于或接近于“朔望月”,一年十二個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一年計有354天。
月相變化的周期,也就是從朔到望或從望到朔的時間,叫做朔望月。觀測結果表明,朔望月的長度并不是固定的,有時長達29天19小時多,有時僅為29天6小時多,它的平均長度為29天12小時44分3秒。
今天我們陰陽歷都用,使我們的生活既能與時俱進,又能使傳統得到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