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是中華文化核心的核心
《石門頌》局部
話說西漢初,丞相蕭何倡修山河堰水利工程,在褒斜棧道的南端,開鑿了一個石門隧道,這是世界上最早具備車輛通行條件的人工隧道。為了紀(jì)念開通,漢中郡守就下令刻了《漢中太守督軍開通褒斜道碑》,刻在隧道內(nèi)的石壁上。之后,過往的士官商賈、文人墨客,就不斷跟著留下來題詠、記事的墨跡石刻,從而就發(fā)起了一場跨時代的雅集,由石門隧道擴展到南北的山崖,由漢延續(xù)到明清,總共留下了一百零四件石刻書法作品,其中石門隧道內(nèi)壁是三十四件。
摩崖石刻是起源于遠(yuǎn)古時代的一種記事方式,與巖畫有關(guān),其盛期在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綿延不絕。
石門的摩崖石刻,我們把它比喻為雅集,這就是摩崖石刻的第一個重大雅集。可惜在1970年修建石門水庫,水就淹沒了大量的刻石作品,只有十三件精品遷到了漢中博物館,也就離開了它的山水環(huán)境。這十三件代表作品,最著名的有以下幾個,一個是我們俗稱為《大開通》的,漢中郡守刻的作品,也就是第一幅,屬于早期的摩崖石刻,其書體顯示了從篆到隸過渡時期的典型。
另外一個最著名的就是《石門頌》。《石門頌》被康有為稱是神品,最高級別。還有一個“三頌”的三個作品,就包括《石門頌》為首,然后還有《西峽頌》、《《郙閣頌》》。那么《石門頌》被人稱為是漢隸的極作,是最高的作品,就其風(fēng)格來看,是沉著、勁道、舒展而又放縱,素有隸書中的草書之稱。理論家劉熙載曾經(jīng)說,“秦碑力勁,漢碑氣厚”,我們從《石門頌》中間就能感覺到這種漢碑氣厚的風(fēng)韻。那么《石門頌》還有一種漢簡之風(fēng)。細(xì)看,它把隸書、漢簡的那種味道,尤其是那種靈動的味道,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
《石門頌》局部
另外還有一個《石門銘》。很多書家經(jīng)常把《石門頌》和《石門銘》合成“二石”。《石門銘》是后來的北魏作品,也被人稱為是不食人間煙火的仙品。此外還有四幅漢隸大字,分別是“石門”兩個字、“玉盆”兩個字,“石虎”兩個字,“袞雪”兩個字,最后一個“袞雪”署名為魏王,一般都認(rèn)為是曹操的作品。
《石門十三品》曹操書法
《石門十三品》經(jīng)常也被稱為是《漢魏十三品》,是篆走向隸,再走向楷的過渡時期的真跡,所以非常有典型性。
再說到漢中這個地方,很特別。在秦末的戰(zhàn)爭中間,劉邦被項羽分為漢王。劉邦就以漢中為根據(jù)地,初定三秦,殲滅項羽,就以“漢”為名建立了漢朝。其后才有了我們漢人、漢民族、漢文化,甚至我們的書體文字稱為漢字,都是從這個地方來的。
《石門十三品》堪稱是漢字書法的代表,所以充分體現(xiàn)了我們漢文化的風(fēng)范。每一年日本的書道,成群結(jié)伙的來到漢中瞻仰,而且給漢中留下了一個贈言,就刻在漢中的博物館。贈言是“漢中石門,日本之師”,可見他們對這個地方崇拜。有詩云:“長恨營營忘本真,雅集可以洗心塵”。當(dāng)年的商旅遷客到石門雅集,想必一下子就洗去了心塵,今天我們也應(yīng)該到古人雅集的遺跡前洗去我們的心塵。
好,今天的段子就講到這。聽段子,學(xué)書法,我們下次接著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