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醫學領域有一句耳熟能詳的話——“人與動脈同壽”,是指人的衰老與血管老化程度密切相關。
人的骨骼大約可用200年,但中國人的心腦血管平均使用年限目前大約為75年,所以我們的平均壽命為75歲。
一般情況下,血管從20歲就開始老化,當存在高血壓、高血脂和高血糖的時候,這種衰老便會提前加速。
“30歲的人可能有60歲的血管,不可能吧?!”
不,這完全是有可能的。如果把血管比作自來水管,管道內壁有很多結垢、生銹,堵塞了50%,你可能完全沒有感覺,一旦在某種誘因下就可能誘發腦卒中、心肌梗死等心腦血管事件,許多猝死就是這樣發生的。
正常的血管壁是光滑的,管腔通暢,而且富有彈性。
當血管發生老化時,管壁增厚,不光滑,出現不同厚度的斑塊,管腔狹窄,血管彈性下降、變脆;
嚴重時,因斑塊破裂,繼發血栓形成,可造成管腔不完全或完全堵塞時,會出現胸痛、胸悶、頭暈、下肢活動時痛,嚴重者出現氣促、暈厥、一側肢體癱瘓、靜息時下肢痛等癥狀。
自測血管年齡法簡便易行,每個人都可以試試。下面有12個選項,看看你符合幾條。
1.情緒壓抑
2.過于較真
3.嗜吃方便面、餅干、點心
4.偏食肉類食品
5.不愿運動
6.每天吸煙支數乘以年齡超過400
7.爬樓梯時胸痛
8.手腳發涼,有麻木感
9.忘性大,經常丟三落四
10.血壓升高
11.膽固醇或血糖升高
12.直系親屬中有人死于冠心病或中風
在上面12條項目中,符合其中4項以下,說明血管年齡尚屬年輕;符合7項以下,提示血管年齡超過生理年齡10歲以上;符合8項以上,說明血管年齡比生理年齡大20歲以上。后兩種情況提示患糖尿病、心臟病、腦中風的可能性較大。
除了自測血管年齡外,還有很多種檢測血管年齡的方法和硬指標。
1.測量血壓。若高壓和低壓相差50mmHg以上,提示血管硬化,即老化。
2.檢測動脈硬化指數。該指數= [血總膽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
正常數值為<4。如果動脈硬化指數≥4,說明已經發生了動脈硬化,而且數值越大,動脈硬化的程度就越高,發生心腦血管疾病的危險性也越高。
3.由醫院專門設備檢測動脈脈搏波傳導速度(PWV)和踝/臂血壓指數(ABI)。若PWV≥12m/s,ABI<0.9,提示血管硬化,即老化。
4.X線或CT檢查發現動脈管壁鈣化。
5.血管超聲發現血管管壁增厚,出現不同厚度的軟斑塊、硬斑塊或混合斑塊,有的甚至引起管腔狹窄。
6.冠脈CTA或有創的冠脈造影檢查,可進一步評估冠脈管腔狹窄的程度。
近代著名的臨床醫學之父、英國醫生奚丁漢曾說過,“一個人的動脈有多老,他就有多老”。 由于血管肩負著全身營養物質的運輸和代謝產物的轉運等多項功能,一旦血管出現老化,預示其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就會明顯增加。
1. 合理膳食,包括低鹽少油、多素少葷、多食粗糧和蔬菜。
2. 減輕體重,使體重質量指數(BMI)控制在25以下。
3. 適量中等強度運動,如快步行走、踏車、跑步等,運動時心率達到最大心率的60%左右。
4. 戒煙限酒。
5. 心理平衡。
6. 控制血壓,使血壓達標,一般高血壓患者至少使血壓控制在140/90mmHg以下。
7. 降低血膽固醇水平,可服用他汀類藥物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以起到軟化血管的作用。
8. 堅持降糖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