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熟人社會到法治思維
今天看到一個有關“熟人社會”的定義,很詩意。說:小規模群居社會,也可以稱為熟人社會,所有成員之間都不陌生,祖祖輩輩在同一片土地上,彼此陪伴。
不陌生,是熟人社會最明顯的特征,因為彼此之間不陌生,所以一旦產生糾紛,我們往往不愿意去法院解決問題。但這種思維模式、行為模式,顯然已經不適應這個時代了。
至少我們明顯已經感受到,一旦產生糾紛,已經沒有什么第三方機構愿意主動進行調解了。糾紛各方以及當地政府、基層組織、所屬單位都愿意、或者說都傾向于由法院裁決糾紛,定紛止爭。
任何機關、組織都逐漸清楚,自己沒有資格代替人民法院去裁決糾紛。當事人更應該明白這一點。絕不能舍近求遠,放棄司法來途徑維護自身權益。
所以,得調整我們的行為方式,來適應這個時代了:做決定前,得翻翻法律,不觸犯法律是行為的底線;行動時,心里要清楚自己的言行,得經得起人民法院的檢驗;糾紛產生后,不排斥去法院,得有到法院解決問題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