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見(DJ00123987)——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故事,數百萬人訂閱的微信大號。點擊標題下藍字“洞見”免費關注,我們將為您提供有價值、有意思的延伸閱讀。
作者:洞見Vivian
老家的房,是拔不走的根,是忘不掉的情。
離鄉20年后,拍攝了《小武》、《站臺》、《任逍遙》故鄉三部曲的導演賈樟柯,2017年離開北京,回到了故鄉汾陽。
他就住在村里,賈家莊。開了一家飯館,叫山河故人。
20年前,他想逃離故鄉。中年之后,卻將幾乎所有電影作品的語境都放在了汾陽。
賈樟柯與故鄉,始終有著一種精神連結。
華羅庚曾說:“錦城雖樂,不如回故鄉;樂園雖好,非久留之地。”
我們在城市拼搏、遠離故鄉,為在城市有套房子,能棲身立足,使盡渾身解數。
想回故鄉休憩時,卻無從歸去,因為老宅或已長滿雜草,或已成為一堆瓦礫。
近年來,卻有越來越多的中年甚至年輕人,開始回到老家建房。
這也許是因為,在多年的背井離鄉之后,我們越來越懷念故鄉;也深刻地感到,每個人都需要一個靈魂的安處。
落葉歸根,是中國人千百年的夢想。
01
在老家有房
有了一條退路
古時的商人,都會在老家留下一所住宅,讓在外面從商不順、無路可走的子孫有條退路。
無論遭遇何種變故,這間祖宅都絕不動用。
所以,他們心里不慌。因為明白,無論遇到什么,故鄉都有一個隨時待他歸來的老宅。
而如今的我們,充滿慌張,滿心焦慮。
因為我們只可成不能敗,我們退無可退,我們沒有故鄉那間老宅,若無法在這個城市立足,只有死路一條。
曾在網絡見到一則人物專訪。
一位90后學藝術的年輕女孩,在城市摸爬滾打幾年后回到故鄉,將家中老宅改造成自己的工作室,一邊追求著自己的理想,一邊過著愜意美好的鄉村生活。
而我們中的許多人,若也想效仿,卻實在回不去了。
如今許多家庭,父母在這個城市打工,子女在另一城市奮斗,多年前的老宅早已無法居住甚至倒塌。
想要暫時休息、逃離城市,卻又往哪里逃呢?
02
在老家有房
有了一個寄托
許多西方電影中,主人公回到父母的老宅,還能找到自己小時候的百寶盒,藏著幼時的玩具。
某間閣樓或車庫里,還留著爺爺奶奶年輕時的用物,甚至爺爺幼時的收藏。
他們的老宅,不僅是父親的童年所在,常常也是爺爺長大的地方。
而我們的父親長大的那間屋子,早已在這世上消失。我們自己度過童年的老宅,也大多已了無痕跡。
我們沒有了故鄉。
至少,沒有了精神上的故鄉。
老家的房子,不僅是一所房子,更是我們的精神家園,是我們的根,是我們內心的牽掛。
老家的房子,不僅是一所房子,而是一個家,一個我們遇到不順心事時總會想起的那個真正的“家”。
無論我們在城市中買下多大的房子,似乎都只是一個住所,而不是“家”。我們沒有歸屬感。
我們住在我們的城市套房中,從不會感到這個城市在擁抱我們。
而在老家的房子,我們會感到自己歸屬于這片土地,一草一木、大地藍天都在擁抱我們、屬于我們,安撫我們的慌張,拂去我們心頭的焦慮、彷徨。
網絡一篇文章的作者曾說,“我漸漸明白,我步履匆匆,腳步不停,其實不是為了走多遠,而是為了回家。”
也許,我們如今的奮斗,都是為了總有一天能擁有回到故鄉的能力。
若奮斗多年,老家的房子卻沒了,我們就成了無根的草,成了無家的旅人。
老家的房子,是我們奮力拼搏時的溫暖寄托。
03
在老家有房
保住了童年
電影《大河戀》中,湯姆·斯凱里特扮演的哥哥,布拉德·皮特扮演的弟弟,成年后各自離家。
相聚時,兩人還會去幼時常去的那條大河釣魚,那是他們一生中最為美好的回憶。
身邊許多朋友,也常懷念童年爬樹、釣魚的美好時光。他們成日你追我趕、快樂嬉鬧,野得不想回家。
追憶童年時,他們才感到自己生在鄉村是多么幸運。
鄉村里,沒有汽車的轟鳴、尾氣,沒有惱人的霧霾,沒有堵塞的交通。
鄉村里,有的是青山綠水,有的是鳥語蟬鳴。有的是金秋碩果,有的是淳樸民情。
春來花開,夏來葉綠,秋來稻黃,冬來大地白雪茫茫。四季都有不同的天地,四季都有醉人的風景。
在老家,自然的季節與我們融為一體,不似在城市中,天冷加衣才知道秋天到來,天熱脫衣才發現夏日臨近。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鳥倦飛而知還。
在城市打拼多年的我們,久在樊籠之中,都想年長年老之后,能歸去童年的家園、復返自然;
不再忙忙碌碌、晝夜拼搏,不再應對人心猜忌,不再疲于職場廝殺。
老家有了一所房子,我們將有著虛室余閑,我們將有了靈魂皈依之處,我們將能尋回童年的快樂時光。
04
在老家有房
給老人一個幸福晚年
有一個寫作的朋友,經過多年努力,去年出版了一部通俗文學作品,拿了一筆不多不少的版稅。
她說,她最遺憾的,是爺爺沒等到她有錢的一天。
她爺爺住在鄉下,家里的老宅倒了,父母只給爺爺建了一間小小平房,廚房就在床邊。
她抗議過,但在家里人微言輕。
她母親說,七八十歲的人了,能住幾年。他父親也無奈,不敢硬駁。
她一直拼命努力,希望早日掙到一筆錢,回老家建棟房子,讓爺爺能過上舒適些、體面些的晚年,她也能常常回去住上幾日,陪他幾天。
但是,她的爺爺卻應了母親的話,沒住上幾年,便離開了。
她說,我終于明白,什么叫“子欲養而親不待”。
鄉村的老人,住在逼仄的舊屋甚至危房中的,不在少數。
春節時,兒女或會希望接上他們到城市相聚,或是回到老家但借住在旁人家里。
所謂團聚,是個奢談。
在老家有所房子,是為我們與老人的團聚,提供了希望與基本的條件。
若老家只有一間矮小黑屋供老人居住,我們又如何能與他們時常相聚。
在老家有所房子,是給我們的老人一個幸福的晚年。
我們希望他們長命百歲,我們希望,他們有生之年,終究能享受到我們拼搏努力的成果。
在城市奮斗的我們,無論成就何等斐然,心中或多或少也感到一些背井離鄉。
疲于奔命時,也許會感到實在顛沛流離,滿心孤寂。
老家的那所房子,是我們拼命努力時的溫暖退路,是我們撫慰自心的精神家園。
是我們拔不走的根,是我們忘不掉的情。
所以年輕的時候,要在老家有所房子。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