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年齡尚小,父母可以協助孩子來完成一些事情,從而引發孩子的思考,激發孩子的潛在能力。協助的目的,就是讓孩子能夠盡快掌握某項技能,能夠獨立的完成生活中的一些事情。而不是父母處于主導地位,以命令或者權威來要求孩子必須,應該怎么做。協助,主動權在孩子,父母把更多的機會提供給了孩子,父母所給予孩子更多的是行為上的支持和言語上的鼓勵,從而讓孩子在做事的過程中不斷積累成功的經驗,體會到完成一項事情的快樂與成就感。
可是很多父母對此卻不以為然,甚至會錯誤的認為,孩子再大也是孩子,所以會要事事處處主導孩子的言行,讓孩子說一些自己認為恰當的話,做一些自己認為合適的行為。至于孩子是什么感受,從來不去考慮。
不要剝奪了孩子的參與權,在家庭中如果父母總是處于主導地位,不給孩子表達的機會,不讓孩子發表自己的觀點與看法,當孩子說出自己的心聲時,總是拒絕、挖苦、貶低孩子,最終孩子不再有自己的想法,也不再愿意表達。
二、單一的教養方式:
家長教養孩子的方式走了兩個極端,一是好,一是壞。也就是一種方式溺愛的不要不要的;另一方式就是懲罰。這種非此即彼的教養方式,會讓孩子不知所措,讓孩子失去判斷是非的能力。
當孩子表現好,所言所行符合家長的意愿時,就會采取溺愛的方式,不管這種方式對孩子的成長是不是起到有效的促進作用;當孩子違背了父母的意愿時,不少家長就會“怒發沖冠”,在情緒的導引之下對孩子實施“家法”。
難道除了溺愛和懲罰就沒有更好的方式了嗎?有的,在這兩種方式中間一定會有一種對孩子成長有幫助的方法,那么為什么家長們不去探索這種更好的方式呢?是因為很多家長已經習慣于這種傳統的方式,因為它來得方便,用了之后即可見效。可是,卻忽略了這兩種方式對孩子成長帶來的不良的影響,這種影響是深遠的。
三、教育目的不明確:
教育孩子沒有明確的目的,沒有長遠的目標,是很多家長都有的通病。有人說孩子的教育是系統工程,需要父母有長遠的計劃,要有規劃。可是,今天的家長教育孩子都是想怎么教就怎么教,看別人怎么教自己也就跟著怎么教,不考慮孩子個體的差異性,不看家庭環境之間的不同,只要是別人有的我也要讓我的孩子有,只要是別人家的孩子學的,我也要讓自己的孩子去學習。
教育孩子要有明確的目標,你為什么而教育?有人說我教育孩子就是讓他能夠考高分,就是讓他上重點中學,上名牌大學。這是目標嗎?如果算是一個目標,也只是父母的一廂情愿,而非孩子的內心所需。
很多父母把孩子考雙百當做了培養孩子的目標,這種急功近利的想法,只能成為孩子成長中的障礙,讓孩子對自己所要走的路產生恐懼之感。教育孩子的目的就是讓孩子將來不管走哪條路,都能夠自己去走。如果求學之路走不通,也具有選擇走其他道路的能力,也能夠在其他道路上繼續走下去。
不要讓孩子在求學的道路上還沒有來得及走完,就已經倒了下去。那樣孩子才真的完了,他不僅不能完成求學之路,同時也失去了選擇其他道路的能力,教育的目的就是讓孩子學會具有選擇道路和繼續走下去的能力。
四、只養不教的錯誤觀念:
生而不養、養而不教、教而不嚴、嚴而不慈,已經成為家庭環境中的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一次在幼兒園講完課和園長溝通,園長說到一個孩子的家長,小兩口本來不想要孩子,可是由于家人逼的緊,就生了孩子,然后交給了老人來帶。很多年輕人不是給自己生孩子,而是給老人生了一個孩子。
很多家長由于迫于生活的無奈,不得不外出打工,對孩子的教育完全放手給老人。是的,為了生活沒有辦法,但是,這不能成為不對孩子教育的理由。孩子成長的重要期就是幾年的時間,在這個期間需要父母的陪伴。如果雙方不能陪在孩子身邊,也希望有一方能夠和孩子一起成長,不要為了自己私欲而找一個不盡職盡責的理由。
五、規矩雜亂無序:
規矩定了很多,卻沒有一個見效的,規矩越多,孩子往往越不去遵守。很多規矩其實都是父母為了方便自己而設立的,這就不能叫規矩,只能說是一種命令和限制。
很多家長自己設立了規矩之后,轉臉就會打破自己的規矩。比如,不允許孩子玩電子游戲,不許孩子看電視。可是,有的時候當家長自己心情好的時候,就會對孩子提出的請求給予滿足,同樣的事情,如果自己心情不好的時候,對孩子就會變本加厲,本應該看的電視也給取消了,本應該玩的游戲也給禁止了。
規矩不是限制某一個人的行為,而是家庭所有的成員都要遵守的,而不能因為你是家長就能夠“法外開恩”,就可以不去遵守。規矩就是要堅定的執行下去,不能違反,違反之后就要受到相應的懲罰,這對于每個人都是平等的。規矩的制定也不應該是家長一言堂,而是要聽從孩子的想法和建議,只有大家都參與而設立的規矩才會去毫無折扣的執行。
六、過高的期望與要求不匹配:
每一位家長對孩子都是滿懷期望,希望自己的孩子出色,優秀。可是,孩子不會自學成才。并不是有了期望,孩子就一定能夠達成你的期望。不少家長對孩子期望值很高,可是,平時卻疏于管理,甚至對于孩子的日常生活不管不問,這種情況下,孩子又怎么可能去努力,他又怎么會把你的期望當回事,因為你自己都不當回事。
一旦孩子沒有達成父母的期望,就會對孩子進行指責和懲罰,怪孩子不用心,不努力,辜負自己的一片苦心。只期望,而不為了期望去做一些必要的事情,當結果出來不滿意的時候,把責任都推給孩子,這種家長是不稱職的,也會給孩子帶來痛苦。
父母對孩子合理的期望,會成為孩子前進的動力,重要的是在過程中,父母要不斷的來修正自己對孩子的期望,要根據孩子的實際能力來調整,以及根據孩子所遇到的不同的問題給予幫助,孩子才會更加的努力,也更容易成功。
(本文選自劉平易家庭教育的博客,版權歸原創作者劉平易所有)
延伸閱讀
這5種家庭,最容易培養出優秀的孩子!越早看到越好
原創作者 | 睿媽
如何培養出一個優秀的孩子呢?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讓孩子好好學習,考入重點中學,重點大學,接受最優質高等的教育。
這種想法是正確的,可是很多家長都忽略了一點,那就是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而這種聯系有可能影響他一生。所以,父母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教育方式和處世方式,都會對孩子的性格、心理和行為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并且會產生長期、深遠的影響。
那么,究竟什么樣的家庭,才能培養出優秀的孩子呢?
01
懂得情緒管理的家庭
據調查顯示,90%的家長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會產生焦慮的情緒:怎么樣才可以和孩子更好地溝通?太忙沒時間陪孩子怎么辦?孩子考試成績下滑了怎么辦……
產生焦慮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很多家長無法很好地控制管理自己的情緒。長期處于焦慮中的家長,往往敏感易怒,經常對孩子發脾氣。
孩子長期處于家長的負面情緒下,一方面會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影響,也變得暴戾,亂發脾氣;一方面他們可能感覺不到父母的愛和關心,生活和學習中遇到困難,也不愿意告訴家長,導致親子關系疏遠。
而且,有的時候,無法控制情緒會讓自己和親人付出慘重的代價。前幾天,一個上海的新手媽媽由于疏忽,5個月大的孩子不慎從床上摔落。本就自責難過的她,不但得不到丈夫的安慰和體諒,反而被丈夫指責“不上班,在家連孩子都看不好”,一氣之下,她選擇帶著孩子跳樓。
這位媽媽,超載的憤怒像情緒炸彈般爆發出來,傷到了自己,也傷到了尚在襁褓的孩子,孩子顱腦重傷,直到現在也沒脫離危險。
如果一個家庭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讓孩子成長在一個正面積極、如沐春風的環境中,那么這個孩子一定也是一個會情緒管理的人,人際關系也一定不會差。當他面對問題時,他會用理智思考,而不是任由感情引導。
請相信,如果你給孩子帶來的是風雨、憂郁、黑暗和悲觀,那么他們也會報之于風雨、憂郁、黑暗和悲觀;如果你為孩子獻上歡樂、喜悅、光明和笑聲,他們也會報之以歡樂、喜悅、光明和笑聲。
02
好好說話的家庭
FACEBOOK創始人扎克伯格分享了一組關于親子教育的圖片,列舉了孩子不好的11種表現,其中有8種都是父母不好好說話造成的,例如:
如果你的孩子不能堅持自我,那是因為他們小時候你總是在公共場合批評教育他們;
如果你的孩子很容易生氣,那是因為你給他們的贊揚不夠,他們只有行為不當的時候才能得到注意;
如果你的孩子不懂得尊重別人的感受,那是因為你總是命令他們,不在意他們的感受;
如果你的孩子總是神神秘秘的,什么都不告訴你,那是因為你總是愛打擊他們;
……
現實中這樣的父母不計其數,明明是想幫助孩子改正錯誤,卻從不顧及孩子的想法、面子,用人前教子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和安全感;明明是善意關心的話,到了嘴邊就換了一種說出的方式;明明是想讓孩子進步,卻總是“打壓式”的教育刺激孩子。
家長們不知道的是,很多孩子是不會辨別弦外之音的,他們會單純地相信父母說的有關自己的話,并轉變為自己的觀念。
他們會陷入強烈的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的情緒中不可自拔,認為自己就如同父母所說的那樣,沒用、笨、愚蠢……一旦他們接受了父母給自己貼的標簽,就很有可能朝著這方面發展。
03
懂得放手的家庭
我們目之所及,大都是是對孩子萬般操心、千般憂慮的父母。
他們事無巨細,恨不得所有的事情都替孩子安排好,甚至要上哪所大學的哪個專業都考慮到了。他們就像直升機一樣盤旋在孩子的上空,時時刻刻監視孩子的一舉一動,隨時準備俯身為孩子掃清障礙處理,生怕他們行差踏錯,多走彎路。
殊不知,他們可以為孩子做事,但不能替孩子成長。他們越想填滿孩子的未來,孩子就越無法達到他們要求的完美。
孩子長大的過程,是一個社會化的過程。這個過程顯著的特點之一就是實踐性。他們通過親身體驗才能明白許多道理,而父母應該盡可能地為孩子提供體驗的機會。
如果父母一而再再而三地干預孩子的生活,替他們包辦一切,讓孩子按照自己設計的軌道發展,這樣不僅會剝奪孩子自我成長的權利,失去獨立成長的機會,把孩子培養成“啃老族”,還會讓孩子感受不到學習和生活的快樂,承受著被迫和無奈,讓雙方都感到痛苦和窒息。
很多父母聲稱不敢放手,害怕一放手孩子就會受到傷害,就會行差踏錯。溫室里的花朵是經不起風雨的,孩子獨立得越早,他們就離成為獨立的個體又近了一步,就越能承受住生活的風雨。要相信,對孩子放手,從來沒有孩子適應不了,只有父母做不到。
04
愛看書的家庭
根據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調查顯示,閑暇時父母經常讀書看報的家庭,孩子成績優秀的比例更高。
多年前看過一篇文章。講作者到一個朋友家里,看到朋友的孩子非常喜歡讀書,不僅喜歡童話與故事,連一本工具書,也讀得津津有味。他很訝異,問那對父母是如何培養的。
怎么培養的呢?根本沒有培養。
夫妻二人平時喜歡看書,沒事的時候,全家人就聚在一起讀書,大家都沉浸于各自的書海里。這一切都沒有刻意而為,父母熱愛,孩子喜歡,自然不抗拒,做得開開心心。孩子從一出生,就在這種氛圍中長大,自然,在他看來,讀書是和吃飯、呼吸一樣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我們現實生活中呢?有很多家長要求孩子多讀書,自己卻在一旁玩手機、看電視,而且不覺得有什么不妥當的地方。其實,這樣會嚴重影響孩子的學習態度。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孩子相處時間最長的人,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在潛移默化中給孩子刻下深刻的印記。
一些家長會說,我們每天都為生計奔波,哪還有心思和精力看書呢?并不是要求我們要博覽群書,也不強迫我們無時無刻不在看書,至少在孩子面前,在孩子學習的時候,我們要和他們一起,哪怕是看看孩子的課本,看看雜志,讓孩子知道他們不是孤軍奮戰,讓他們懂得學習是一件長期的事情,活到老學到老。
05
夫妻關系融洽的家庭
一個家庭首先要有良好的夫妻關系,才能建立健康的親子關系。夫妻關系是一個家庭的定海神針。
有句話說得好:一個爸爸對孩子最好的愛,就是好好疼愛孩子的媽媽;一個媽媽對孩子最好的愛,就是欣賞并推崇孩子的爸爸。
當媽媽得到爸爸的關愛時,母親和女性的魅力自然就會散發出來。當媽媽夸贊爸爸了不起時,爸爸自然就成了孩子心中的守護神,成了學習的榜樣。
這樣和悅的家庭關系,漸漸形成了一個陽光幸福的氛圍。在這種家庭中長大的孩子,不僅樂觀向上,也會相信愛,會自然地表達愛,因為他們知道,愛就是一件不必過多思量、自然而然的事。
在爭吵中長大的孩子,很沒有安全感。爸爸媽媽恩愛,能夠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會讓孩子變得勇敢,學會獨立克服困難和恐懼。因為他們知道,家,永遠是他的依靠和避風港。
和諧融洽的夫妻關系,還有利于孩子與人交往。爸爸媽媽恩愛有加,孩子的言行舉止也會由內而外地散發著友好,更容易受人親近和尊重。而那些動不動就惡語相向、拳腳相向的夫妻,培養出來的孩子往往也都暴躁不安,難以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