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諾貝爾的遺囑,諾貝爾的獎項只獎給在物理,化學,醫學和生理學,文學以及推進人類和平事業5個領域內作出重大或巨大貢獻的人!
諾貝爾科學獎是獎給在某一領域內作出巨大貢獻的人,而一般來講獲獎的最重要條件就是要有創造發明的理論成果!
并且最重要的是首先提出或發現該領域的貢獻與成果。
袁隆平最大的成就是將雜交水稻的實踐工作,而雜交水稻的最初的理論研究成果并不是袁隆平本人開創的,并且在袁隆平之前已經有許多人去實踐過這項工作。
基本的思想和技術,以及首次成功的實現是由美國人Henry Beachell在1963年于印度尼西亞完成的,并由此獲得1996年的世界糧食獎。
由于他的設想和方案存在著某些缺陷,無法進行大規模的推廣。
后來還有日本等等一些國家的也先后嘗試培育,但效果不太理想,也沒能實現雜交水稻的產業化。
可糧食對于任何一個國家而言都是戰略資源了,尤其對于中國這樣的大國人口,雜交水稻如果不能大面積培育和高產,對于我們而言就隨時可能面臨著饑餓。
這里就不得不佩服袁隆平了,他從1964年開始研究雜交水稻。
1966培育出奇跡稻(IR8)袁隆平的雜交水稻研究。
1974年育成第一個雜交水稻強優組合南優2號。
1975年研制成功雜交水稻制種技術,從而為大面積推廣雜交水稻奠定了基礎。
繼而提出雜交水稻育種的戰略設想,為雜交水稻的進一步發展指明了方向。
最重要的還在野生稻中成功地找尋了一株野生的雄性不育株,這也算是前面所有其他科研人員,一直沒能找到的。
并且,袁隆平不僅在技術實踐中獲得了,還通過水稻實驗進行了改良。
1960年,中國發生了全國性的大饑荒,也正是在這個時候,他受到了一個啟發便是,改良品種,提高產量。對于戰勝饑餓有著重要的意義。
20世紀70年代,我國農業科技界的這項重大發明,掀開了水稻生產史上嶄新的一頁,以袁隆平為首的工作團隊取得的該項成果獲得了中國迄今為止唯一的國家特等發明獎。
雜交水稻的廣泛應用大幅度提高了水稻產量,為解決我國十幾億人口大國的糧食自給難題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而稻谷作為全球半數以上人口的主食,雜交水稻的出現和推廣,也為確保世界糧食安全帶來了福音。
最后,無論如何,向偉大的袁隆平老先生以及他的團隊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