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發展,腰椎間盤突出癥在人群中患病率是越來越高,也有越來越多的人現在開始關注腰椎間盤突出的預防、治療以及護理。我們需要做些什么呢?下面小編來給大家介紹下比較嚴重的腰椎間盤突出的三大癥狀。
1.間歇性跛行
腰椎神經分布密集,多部分為下肢神經,所以當腰椎出現病變是時,可累計人體下肢。腰椎間盤突出病情長期得不到控制的話,就會造成下肢疼痛及行走功能障礙。由于椎間盤突出物壓迫神經根,造成神經根的出血、水腫等炎性反應和缺血,因此患者在行走時,椎管內受阻的椎靜脈叢充血,加重了神經根的充血程度和脊髓血管的擴張。用時也加重了神經根的壓迫而出現間歇性跛行及疼痛。
2.肌肉癱瘓
腰椎間盤突出屬于慢性疾病,隨著病程的延長患者的神經根由于長期遭受到突出物的壓迫就會造成神經根缺血缺氧變性而出現神經麻痹、肌肉癱瘓、腰4—5椎間盤突出。可引起腰5神經根麻痹所致脛前肌、腓骨長短肌、伸拇長肌和伸趾肌癱瘓。腰5骶1椎間盤突出后,骶1神經根受累麻痹而出現小腿三尖肌癱瘓。
3.脊柱姿勢改變
側彎本身是減輕椎間盤突出對神經根壓迫的一種保護性措施。隨著病情的不斷惡化,多數腰椎間盤突出患者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姿勢改變這種,切多凸向患側。極少數會凸向健側,主要視突出物與神經根的關系。側彎能使神經根松弛,減輕疼痛。如果突出物在神經根前外側時,脊柱則凸向患側,突出物在神經根內側時,脊柱則凸向健側。
腰椎病的中醫辨證療法
西醫角度看,骨病的常規方法只是針對于病灶,沒有起到充分養骨,修復骨質,軟堅散結,促進骨膠原蛋白的增長的作用,中醫則不然,中醫善于選用地道藥材,內外同治,兼顧標本,通經活絡,增強機體抵抗力,激發骨骼活力,通過骨骼自身修復功能,讓腰突患者恢復正常生活。
中醫講究辨證治療,標本兼顧,直達病灶。對于腰椎病的中醫辨證,主要是筋骨緩弱關節失穩,加上慢性累積性勞損形態結構改變造成。|淮*盛 /堂|筋骨貼,可通過經絡的貫通運行,發揮藥物“歸經”和功能效應,從而發揮最大的全身藥理效應,我的一個朋友之前用過,效果不錯,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到網上了解一下,某寶上也能找到
腰椎間盤突出自我護理方法
腰椎間盤突出是西醫的診斷病名。中醫學典籍中無腰椎間盤突出癥之名,根據該病的臨床表現,可歸于“腰痛”、“腰腿痛”、“痹癥”等范疇。天氣轉涼后,隨著戶外活動減少,腰椎間盤問題更容易發作。
飛燕點水法
即早晨或晚上睡在床上使身體呈俯臥位,雙下肢伸直,雙上肢置于體側,掌心向上,此時腰肌、上肢肌及下肢肌同時用力收縮,盡量使上胸及下腹部離開床面,保持10~15秒,然后放下休息片刻,連續做5~10次。
仰臥抬臀法
亦稱拱橋式,即每天早晨或晚上仰臥在床上,雙肘撐于床面,雙膝微屈,頭置于枕上,此時背部肌肉以及臀部肌肉和大腿后側肌肉用力收縮,挺胸、抬臀,呈拱橋形,保持半分鐘左右,然后復原,如此連續做5~10次。
(1)仰臥位鍛煉法:雙肘屈曲向下支撐肘后,仰頭和抬起胸部。雙肩和足跟支撐時抬起臀部。交替直腿抬高或雙腿直腿抬高。頭、雙肘和腳跟支撐時抬起胸腹部和骨盆。
(2)俯臥位鍛煉法:雙前臂支撐時抬起頭與上身。交替直腿向后始起。兩手放背后,抬起頭及上體。飛燕,即上肢后伸,頭與背部盡力后仰,下肢直后伸,全身起,讓腹部著床。
(3)站立位鍛煉法:腰背肌伸屈運動。直腿前后擺動。側體運動。轉體運動。后伸運動。
(4)打太極拳:動作緩慢柔和,最適于腰椎間盤突出癥者。
(5)平時保持正確姿勢與體位。
如何科學預防腰椎間盤突出癥疾病呢?腰椎間盤突出癥是一種十分難治療的骨科疾病,而且治愈率比較低。它已經破壞了我們的身心健康。下面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腰椎間盤突出癥疾病的預防方法。
1、鍛煉時壓腿彎腰的幅度不要太大,否則不但達不到預期目的,還會造成椎間盤突出。這是腰椎間盤突出的預防中較為重要的。
2、提重物時不要彎腰,應該先蹲下拿到重物,然后慢慢起身,盡量做到不彎腰。
3、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防止腰腿受涼,防止過度勞累。
4、站或坐姿勢要正確。脊柱不正,會造成椎間盤受力不均勻,是造成椎間盤突出的隱伏根源。正確的姿勢應該“站如松,坐如鐘”,胸部挺起,腰部平直。這也屬于腰椎間盤突出的預防方法。同一姿勢不應保持太久,適當進行原地活動或腰背部活動,可以解除腰背肌肉疲勞。
通過上文的介紹,大家應該已經知道了腰椎間盤突出癥疾病的預防方法了。遠離腰椎間盤突出癥疾病的方法有許多種,大家要科學選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