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NASA)負責開普勒太空任務的科學家們揭示了一項可能是太空望遠鏡在遙遠的星系中所做的最偉大的發(fā)現——這是一個直接源自《星球大戰(zhàn)》傳奇的雙星系統(tǒng)。
1977年,馬克·哈米爾(Mark Hamill)飾演的盧克·天行者(Luke Skywalker)在《新希望》(A New Hope)一片塵土飛揚的平原上望著兩個太陽,許多人認為《星球大戰(zhàn)》是科幻奇幻小說的巔峰之作。
星球大戰(zhàn)發(fā)現: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科學家發(fā)現了開普勒在現實生活中發(fā)現的星球大戰(zhàn)。
但40多年后,美國國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NASA)在開普勒太空探索任務中辛勤工作的科學家們已經證明,曾經被認為是科幻小說的東西現在更接近現實科學。
40年前,科幻迷們在電影院看到的是一個位于紋身地平線上的所謂的雙星系統(tǒng)。
雙星系統(tǒng)是由兩顆恒星圍繞一個共同的質心或質心相互繞轉而構成的。
今天我們知道,像《星球大戰(zhàn)》中所看到的雙星系統(tǒng)是絕對真實的,非常普遍。
美國宇航局艾姆斯研究中心的開普勒和苔絲任務調查員喬恩·詹金斯說,在宇宙發(fā)現這樣一個雙星系統(tǒng)可能是開普勒太空望遠鏡最大的發(fā)現。
詹金斯與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首席科學家吉姆·格林(Jim Green)一起出現在8月份的《重力輔助》(Gravity Assist)播客上,他坦率地談到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開普勒任務(Kepler mission)。
美國國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星球大戰(zhàn)發(fā)現:紋身上的雙星》存在于深空。
這位計算機科學家說:“開普勒發(fā)現的最引人入勝的發(fā)現之一是,行星不是圍繞單個恒星形成的,而是圍繞雙星系統(tǒng)形成的。”
格林博士發(fā)現了與《星球大戰(zhàn)》宇宙的明顯聯系,他說:“哇,紋身。”
詹金斯對此表示贊同,他說:“沒錯,就像《星球大戰(zhàn)》一樣。我記得在1976年,我父親帶我去看《星球大戰(zhàn)》,看到了紋身,看到了那顆行星背后的兩顆恒星。”
“事實上,我參與這項任務的部分原因是,我是一個非常小的科學家團隊的一員,他們試圖尋找圍繞CM Draconis軌道運行的行星,這是一個小型m級恒星對。
“我們相信,如果有恒星穿過這個系統(tǒng),一個類似地球的地方,一個宜居帶,將會在17天的軌道上運行。”
“因為它很小,我們可以從地面上判斷是否有像地球那么小的行星存在。”
雖然遙遠的雙星系統(tǒng)的發(fā)現可以追溯到17世紀伽利略·伽利雷對天空的觀測,但美國宇航局的開普勒望遠鏡給天文學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對恒星的觀測。
開普勒在開普勒-47星系的中心發(fā)現了一個這樣的恒星系統(tǒng),那里至少有三顆比地球大的行星圍繞著一對恒星運行。
這個雙星系統(tǒng)距離我們的地球大約3200光年,也就是30,274,337,512,258,560公里。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星球大戰(zhàn):雙星系統(tǒng)》是兩顆相互圍繞對方運行的恒星。
2009年3月7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與歐洲航天局(ESA)合作,將開普勒太空望遠鏡送入軌道。
自發(fā)射以來,開普勒項目的第一階段已經發(fā)現了一顆確認的2,327顆系外行星和另外2,244顆系外行星候選行星。
第二階段的任務被稱為K2任務,到目前為止已經確認了323顆系外行星,另有479顆候選行星在等候名單上。
詹金斯表示:“就我們所發(fā)現的行星而言,我們發(fā)現的小行星比發(fā)現的大行星要多。”這很有趣,因為要找到更小的行星要難得多。
美國宇航局發(fā)現:在太空深處有成千上萬的雙星。
開普勒太空望遠鏡:開普勒宇宙飛船在遙遠的恒星系統(tǒng)中搜尋系外行星。
“這就像你瞎了眼,伸手到池塘里釣魚,你真的想找到下面底部的那些又小又冷的魚。”
“但是,溫度較高的魚——因為頂部的水溫度較高,較大、溫度較高的魚更容易被你發(fā)現,因為它們離你更近,更容易被你觸及,也更容易被發(fā)現和捕獲。”小一點的魚比較難。
“它們從你的手中沖出來。這就是它發(fā)生的方式,以及當你在開普勒望遠鏡的數據中尋找像地球這樣的非常小的行星時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