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新生如何度過心理失衡期
在大學新生入學后,或多或少會產生心理失衡的問題。導致心理失衡的因素首先是新生心目中的大學與現實中的大學發生沖突,產生心理落差;其次是新生對新環境,尤其是復雜的人際關系、不同的教學模式不適應,產生困惑而導致心理失調;另外,新生作為大學中普通的一員,與其以前作為佼佼者的優越感沖突,也是導致問題產生的誘因。新生對新環境不適應,如不及時調整,會產生諸如失落、自卑、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
一般來說,這種因心理不適應而導致的心理失衡,其存在時間因新生心理素質的好壞,而有長有短。有些新生因心理素質較差,又得不到外部支持,很可能需要長期調適才能適應,度過心理失衡期。有的還可能長期不能適應,而導致一些心理問題和疾病的產生,有的甚至因此而退學。所以,應注重對新生入學后的心理調適,幫助其度過心理失衡期。
1、新生要正確認識、評價自我,給自己重新進行角色定位,揚長避短,發展自己
新生在中學階段,一般為佼佼者,有著一種心理優越感。而入學后,作為大學中普通的一員,許多新生心理很難接受這一角色,從而導致心理失衡。
對此,新生首先要逐步接受已成為普通一員的事實,能夠接納自我。畢竟能進入大學的都是強手,強手在一起,應該說大家都在同一條起跑線上,都已成為普通一員,都應從頭開始。新生應為成為勝利者的一員而高興,而不是相反。
其次新生入學后,心理要有目標準備,經常要問自己“我來大學干什么”,“我在今后應該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這樣有利于角色定位,適應新環境。
新生在認識自我的過程中,應積極與他人作比較,通過比較發現自己的優缺點,恰當地評價自我,發揮加強自身的長處,克服弱點,發展自身,這樣會獲得自信,減輕心理壓力。對自己的評價不要太高,也不要太低。這樣對自己有一個清楚全面的認識,才能準確地對自己進行重新的角色定位,也才能很快的適應新環境,克服心理失衡。
另外,新生在認識、評價自我時,也應對心目中的大學進行調整,使其回歸到現實中,以減少理想大學與現實大學間的沖突而導致的心理落差和失衡。同時新定位的角色也只有建立在現實大學的基礎上,才可能正確。
2、學會與人相處,調整人際關系
新生入學,常常會由于人際關系復雜,交往受挫而引發自卑、孤僻等心理問題。相對于中學的人際關系,大學人際關系顯得比較復雜。這主要是大學生來自祖國各地,生活習慣、家庭背景、性格、甚至語言等有一定差別,造成交往復雜困難。另外,在大學學習不再是唯一目標,大學生行為目標多元化,也是導致人際關系復雜難處的一個誘因。
為了與同學和睦相處,交往順暢,首先,新生與人相處應本著誠實的原則,以自己的誠心換取他人的誠心。其次要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優缺點和性格特性,找到相同點,交往起來就較容易方便。與人交往時,既要自尊,不要為了交往而有意委屈自己,同時也要尊重別人。在與同學交往時,應講信用,學會謙讓,積極關心別人。對一些不拘小節的人,要學會容忍,不要過于敏感。與同學發生不快和矛盾時,應通過換位思考,來冷靜處理。關心熱愛集體,正確處理個人與集體間的關系。總之,要以一種平等的姿態與人交流溝通、相處。
3、培養獨立學習、生活的能力,積極尋求外部支持
新生多為獨生子女,自理能力差,又遠離家庭,一般會不適應新的環境。所以入校后,新生應培育獨立生活的能力。在生活上,要逐步學會獨立自理,如在生活、學習作息上合理安排,學會自主理財。在為人處世上,也要有獨立能力,面對選擇,要獨立思考作出抉擇。與人交往時,不要人云亦云,唯唯諾諾。在學習上,要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索,學會獨立思考問題。
面對學習、生活的不適應,新生除自己積極調適外,應該積極尋求外部支持。如對老師上課方法不能適應,應積極向老生請教,還可向老師反映,取得老師的理解與幫助。可積極參加各種文體活動,在活動中體驗集體的力量和溫暖,認同新集體。參加各種學生組織,在組織中展現自己的長處,獲得自信。心理問題長久不能解決的,則應該尋求老師和心理醫生的幫助。
4、重新確立在大學的學習、奮斗目標
許多新生入學后,往往會有意放縱自己,導致目標、理想、方向的迷失,這是誘發心理問題的病灶。因此新生入學熟悉環境后,應立即確立一個新的學習、奮斗目標。有了一個明確的目標,可克服目標、方向、理想的迷失。同時從心理學角度來說,有一個明確的目標,會使心理指向集中于一處,這樣無形中會轉移注意力,削弱心理問題對心理的影響,擺脫因不適應而帶來的心理問題。并且有了明確目標,就有了內在驅動力,可促使人變得積極向上,從而更有利于克服各種心理問題和疾病.
大學新生如何管好自己的“錢袋子”
大學是很多人走上獨立生活的開端,理財的實踐也將從這里起步,因此,新生們在迎接新的學習生活的同時,也要學習好理財的本領,這不僅能給同學們的大學生活帶來裨益,更是將來走上社會后的一筆寶貴財富。對大部分大學生來說,在中小學時期缺乏理財能力的培養,更何況大多數同學又是第一次離開父母,自己獨立生活,所以在消費問題上具有很大的盲目性。根據一項調查顯示,理財觀念的匱乏是大學校園亂消費的主要原因,很多同學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有時候往往管不住自己,過早地把生活費花在一些不需要的地方。對于可獨立支配的這部分花費,不少學生還是無法做到科學合理安排,月初節余,月底拮據,幾乎成了一種普遍現象。
大學新生如何管好自己的“錢袋子”,避免開學不久就因花錢無度陷入“經濟危機”?
首先,學會簡單地記賬和編制預算,這是控制消費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有個記賬簿,就可以掌握自己的收支情況,看看哪些是不必要的支出,哪些是可以控制的支出,哪些是可有可無的支出,對癥下藥,對今后的開支作出必要的修改,達到控制的目的。比如,可以將40%的錢用作伙食費,10%的錢作通訊費,20%的錢作日常生活開銷,20%的錢用作社交活動費,5%的錢作為臨時備用,5%的錢存起來。
其次,謹慎辦理信用卡。學生畢竟沒有固定收入來源,使用信用卡容易陷入“以債養債”的惡性循環,若不及時償還還可能留下信用污點,影響將來的購房、購車消費。同時,要妥善保管各種銀行卡,注意密碼的保存和保密工作,防止銀行卡丟失或被盜。
第三,由于大學生的學雜費、生活費是一筆不小的支出,有些家庭可能一時拿不出這筆錢,不妨申請助學貸款,既可以減輕家庭負擔,又可以培養學生的獨立意識和責任意識。助學貸款一般分兩種,一種是國家助學貸款,對經濟確實困難的學生,經學校和銀行等部門的審批,政府給予貼息貸款;另一種是商業性助學貸款,由家長提出申請,只要符合銀行的貸款條件,就可獲得貸款。
第四,適當開源也關鍵。雖說尚不具備獨立收入的能力的大學生們,理財的主要內容還停留在管理好自己的日常支出方面,但是如果在不影響學習的情況下能適當地提高自己創收的能力,也是值得提倡的。如大學校園里就可以為學生提供多種勤工助學的崗位,大學生也可以通過BBS論壇、學院的助學平臺找到不少社會實踐的機會,適當地參與到這些兼職崗位中,不僅可以獲得開源的機會,也可以提高新生們與社會接觸的能力。當然,適當地開源與追求自己的學業并不矛盾,如果說為了獲得短時間內的財富,放棄了自己的專業學習,這樣無異于因小失大。
大學新生怎樣確保安全
新生開學,在努力學習的同時還應該注意校園安全。
一、防火
學生宿舍是住宿生的“家”,下課后、中午休息、晚上睡覺,住宿生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宿舍度過。一旦發生火災,特別是在夜間,將對學生的生命財產安全構成嚴重的威脅。
1、點蠟燭引發火災。一些學生考試前臨時抱佛腳,晚上在宿舍點起蠟燭“加夜班”,或是加班加點看小說,有的一不小心碰倒蠟燭,或是睡著了而蠟燭未熄,結果蠟燭燒到底,點燃了書籍、床板等可燃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