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挺好》正在熱播。
看著看著,一不小心對號入座,不禁讓人覺得汗涔涔了。
蘇家長子明哲,在美國定居實現了母親光耀門楣的愿望,卻在母親離世后,對自私小氣虛榮的父親盡著愚孝。
這讓自己的家庭和事業一度頻臨危險境地。
女兒明玉一直表態要和蘇家一刀兩斷,拼命地逃離,卻始終逃不掉親情的羈絆,在蘇家的一次次危機中出手相助。
她冷眼看著父母不幸的婚姻生活,一次次為自己和母親的相似驚恐不已,沒有勇氣去面對婚姻。
我們分明看到了原生家庭帶給子女的傷痛,潛滋暗長又揮之不去。
現實中,如果我們對原生家庭可能帶給自己的傷害一無所知,其危險不亞于在自己和孩子的生命中種下了一個毒瘤。
好在這世間的大多數“病”,都有治。
《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一書,恰如一道照進現實的光,給那些處于原生家庭陰影中的朋友帶去重生的希望;
同時,也給其他有緣人帶來一次刷新認知的機會,不至于失足闖進黑暗的角落。
你知道嗎?在我們成年人的世界,存在一種情感盲區。
那就是我們很難認識并肯定父母的行為有毒,對我們的生活產生了重大影響。
比如,面對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就很容易暴躁,導致與同事或者愛人相處不愉快;
沒有得到父母的肯定,你不會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在別人眼里你好像是一個木偶;
或者父母在生活上不如意,你就會陷入深深的負罪感,覺得這是你自己的不對。
當你身上出現這些問題時,你覺得與父母毫無關系,都是自己的原因。這就是情感盲區。
是的,我們大多認為,小時候父母不管如何對待我們,都是為了我們好。
實際上,你所認為的“為了我們好”可能都是錯的。
我來一一說給你聽。
第一, 父母打罵孩子,可能引起孩子內心的負罪感,長大了覺得自己不可能成功;
第二, 父母諷刺挖苦孩子,比如說“你真笨”、“你不用學了,學不好的”等等,會讓孩子自尊心受損,不敢嘗試新的工作和生活。
第三, 父母對女兒表現出“你沒有哥哥弟弟“重要”,可能會引起女兒長大后自我毀滅性行為,如自暴自棄,甚至自殺等。
什么樣的父母是有毒的父母呢?
要符合三個表現:
第一, 父母有負面行為。比如打罵、挖苦或者忽視孩子;
第二, 這種負面行為持續發生;一次兩次不算,隔三差五就發生才算;
第三, 父母的負面行為支配了孩子的生活,這一點可以從孩子的表現去判斷。
如果你身邊有父母對待孩子的行為符合這三條,你可以斷定,他們就是有毒的父母。
有毒父母的極端表現,就是他們給孩子設定了生活的模式。
比如必須讀哪所學校,上哪個培訓班,甚至穿什么衣服,只需用右手不許用左手寫字等等。
孩子就像是他們的傀儡,任由他們掌控和擺布。
雖然你已經成年了,有了獨立生活的能力,但面對有毒父母,建議你做到以下幾條:
一、不要合理化父母的有毒行為,如果你童年時受到了傷害,那么別用“為我好”這三個字來為父母辯解。
二、不要神化已經離開的父母。要知道父母制定的一些所謂規則,很可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發展。
三、務必看到父母的不作為也是一種傷害。
因為這種有毒行為不容易被察覺,所以更要引起警覺;
父母用忽視或者漠視的方式推卸了對孩子應盡的責任,這也是嚴重的錯誤,因為讓孩子失去了一個良好的榜樣。
先說說酗酒型父母、身體虐待型父母和言語虐待型父母。
酗酒型父母,這不難理解。
酗酒型父母可能對子女造成哪些危害呢?
一,使子女缺乏安全感。
二,子女習慣性壓抑自己內心的情緒。
三,子女在童年和成年后都很孤獨。
四,造成子女不相信他人或者不自信。
為什么父母酗酒,會造成子女成年后這些不良后果呢?
通常來說,酗酒型父母,為了家丑不外揚,會進行家庭偽裝。
比如,母親和孩子一起收拾父親酗酒后造成的殘局;子女和父母一起進入“共謀模式”,一起幫著隱瞞酗酒的真相。
在孩子幼小的心靈里,父母就是整個世界。因此,面對父母酗酒,還要幫著偽裝,這豈不是教會了他們不相信這個世界嗎?
在某些家庭,還會導致角色倒置,父母酗酒后,子女不但得不到應有的愛和照顧,反過來還得去照顧父母。
孩子扮演了照顧人的角色,這就被迫造就了“黃金孩子”和“家庭英雄”這樣的畸形形象。
孩子承擔起不該承擔的責任,使得他們帶著情感需求的不滿足,步入成年,于是開始報復性重復自己童年時的悲劇。
身體虐待型父母,他們的行為被稱為家庭屠戮。其實就是打孩子。
通常,父母打孩子會有這樣的借口:
第一,我工作和生活上麻煩事多,打你也情有可原;
第二,我這么做都是為了你好。還有,棍棒底下出孝子。
這樣做,其實是父母缺乏對沖動的控制力,父母中的另一方如果不作為,不制止家庭暴力,就會形成“施暴+不作為”組合模式。
其危害在于,孩子養成了自我厭惡,對父母的依附、恐懼,對他人不信任,或者缺乏安全感;
長大后,從被虐待變成施虐者。于是,導致悲劇一代地代重復上演。
當然,身體虐待型父母常常出現很溫柔的一面,間歇性恐懼和溫情時刻并存。
這樣的家庭環境長大的孩子,情感上因為沒有得到足夠的愛,成年后情感上依然處于嬰兒狀態,會以各種施虐行為,求得心理上的補償。
最后,給你說說言語虐待型父母。
什么是言語虐待?
就是對孩子的外表、智力、能力或作為人的價值,進行語言上的攻擊。比如,用丑陋、愚蠢、沒用等話語來形容孩子。
有時候,這種言語虐待還可能披上幽默的外衣。
比如取就孩子某一種身理上的特征取綽號,類似大鼻子、大象腿等;或者逗笑取樂,開玩笑。
作者把這些言語虐待稱為貶損性的幽默,意思是說給孩子帶來某種傷害,并不是正面的幽默。
言語虐待的極端表現是什么呢?
就是父母說出“希望你從未出生”這樣的話。這會令子女長大后發生自我毀滅性行為,以求得對父母的某種滿足。
不能忽視的是,追求完美,是引發父母激烈語言攻擊的一個常見原因。
一些父母為了達成理想中“完美的一家”,給孩子提出不切實際的期望、無法做到的目標和朝令夕改的規矩。
舉個例子來說,父母期望孩子每次考試都拿第一,就可能會說“又只考了90分,你跳不出這個圈了嗎?真沒用!”
作者認為,追求完美的父母,他們的言語虐待,會導致子女完美主義、進而造成拖延,最終產生心理癱瘓;對成功心懷畏懼。
比如,工作上為了達成100%的成功率,會強迫自己制訂完美的計劃,不允許有半點偏差,之后老是擔心自己出差錯,會把工作拖到最后一刻。
作者認為亂倫在法律和心理學上有著不同的界定。心理學上,判斷亂倫的標準,是看性侵犯這種行為,在施動那一方是否需要保密。
比如,父母在公開場合擁抱和親吻孩子,是愛的表現;但是,如果父母在隱秘的空間觸摸孩子的身體,并且不允許孩子說出去,就屬于性侵犯。
特別要注意的是,沒有發生實際的性接觸,也有可能是性侵犯,作者稱之為心理亂倫。如偷窺、說挑逗性話語等。
發生亂倫現象的家庭,往往披著美滿家庭的外衣。其原因就在于父母常常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和品格高尚的頭銜。
什么樣的家庭情況更容易發生亂倫呢?
存在嚴重的情感孤立、隱瞞、貧窮、壓力大以及缺乏尊重等問題的家庭,是亂倫的溫床。
孩子因為勢單力薄,沒有能力公然挑戰亂倫行為。
父母也常利用自己的能力優勢造成孩子的心理強迫,或者進行情感勒索,讓孩子迫于情感的依賴,無法擺脫被性侵的處境。
另外,有些子女在家庭觀念的影響下,追求完美家庭的神話,也對父母給自己的性侵保持再三忍受。
孩子成為有毒家庭的依附者,害怕自己說出來會帶來家庭的解體。
亂倫等性侵行為,會使得孩子成年之后,依然在內心深處懷有深深的自責、恥辱 孤獨,無法享受正常的戀愛感覺,甚至發生自我懲罰行為。
家為什么傷人?
因為有毒的家庭體系就像高速公路上的連環追尾,其惡劣影響代代相傳。
觀念是骨骼,規矩是血肉,盲目順從是肌肉。
比如,無論如何,孩子都要尊敬父母——這樣的觀念,就會體現出孩子不能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見這樣的規矩,子女盲目順從。
久而久之,最終導致成年后依然無法走出父母的控制,難以成為有主見的人。
本書所教的方法,并不會使你的問題一夜之間迎刃而解,但是會讓你發現與父母及其他人相處的新模式,你將重新建立自信和自我價值。
首先,我們要做的不是馬上原諒傷害過自己的父母,而是引導自己宣泄憤怒。因為原諒和忘記意味著假裝一切都未發生。
必須承認所發生的事實,將責任歸于那些應該負責的人。
從有毒父母的控制下走出來,解放自己,才能獲得內心的平靜。
作者指出,我們要擺脫原生家庭父母的某些控制,首先應當更清晰地了解自己來自原生家庭的潛藏觀念、感受和行為之間的關系。
由第八章的內容,我們知道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觀念就像是海水下的冰山,深藏于我們內心,很難看到。
所以通過自我審視,發現與父母之間是否存在糾纏關系就顯得很有必要。
比如:
讓父母高興是我的責任。
讓父母自豪是我的責任。
我是父母的全部。
父母沒有我活不了。
我沒有父母活不了。
作者列舉出16條觀念,如果有4條以上符合,就說明自己和父母之間仍然處于糾纏關系,它會阻礙我們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
在這些錯誤的觀念中,很多子女會把父母的感受看作是自己的責任。但作者認為,我們不必為父母所有的消極情緒買單。
因為任何人(包括父母),都有責任去化解自己的不良情緒。
認識到深藏在內心的錯誤觀念,并努力改變它,是停止自我毀滅性行為的第一步。
你必須重新擁有對父母的感受,才能獲得心里痊愈。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認識自我感受和父母之間的關系呢?可以用加上“因為……”的方式來尋找原因。
例如,當我說出令父母不愉快的意見時,我感到害怕,因為我和父母抗爭,就會永遠失去他們。
你會發現,原來自己的害怕是緣于“擔心永遠失去父母”這樣的錯誤觀念。
只要找到這些感受的根源,就可以逐漸控制自己的感受了。
當我們拋棄隱藏在腦海里的錯誤觀念和自我毀滅性行為之后,就開始擁有真正的自我。
情感上的獨立并不意味著我們要同父母徹底斷絕關系,而是說你既是家里的一分子,同時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當我們能夠撇開父母或他人的灌輸和影響時,自由的擁有自己的信念、情感和行為,那么就進行了“自我界定”。
首先,我們要將自己的需求和父母的要求區分開來。做決定的時候,要考慮自己的愿望和需求,而不是順從他人。
其次,采用委婉、幽默、態度堅決的方式回應父母的不當要求。比如,“很遺憾,我不贊同這一點,很抱歉讓你失望了。”
再次,努力用新的方式與父母相處。
當你表明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時,當你對自己不愿意和不愿做的事設定限度時,你與父母的關系必然會有所變化。
到這里,你已經做得很不錯了!
對于某些原生家庭受害者來說,還得學會不再自我懲罰。
在情感上,必須卸下為童年不幸而承擔的責任,歸還給應當承擔責任的人。
當然這并不是鼓勵你抱怨“全是他們的錯”,我們也要對自己負責,比如誠實地看待自己和父母的關系,找到合適的方式來治愈內心的童年創傷。
作者認為,要敢于直面你的父母,告訴他們實情,重建你與父母之間的關系。
你可能會擔心與父母對立,會帶來很多不良后果。但作者通過實踐和總結,告訴我們對立是有效果的。
你在什么情況下才能選擇與有毒父母對立呢?
作者認為必須滿足以下四個方面的基本要求:
1.足夠堅強——能應付與他們對立后父母可能出現的消極情緒。
2.你能從自己的妻子兒女等親近的人那里獲得支持。
3.你要將想對父母說的話寫下來。并提前演練一下與父母談話的場景。
4.你必須徹底改變觀念,不再繼續兒時的錯誤想法。
那么,如何實施與有毒父母之間的對立呢?
第一種,寫信。
要點包括:
這就是你曾經對我做的;這就我當時的感受;
它就是這樣影響我的生活;這是我現在對你的要求。
第二種,面談。
你需要選一個私密的空間,如果極度緊張,可以把事先寫過的信念給他們聽。
無論父母會出現何種反應,最關鍵的最重要的是,你要堅守自己的立場。
你可以說類似這樣的話來回應,“我知道你是這么想的“,“罵人和哭喊并不能解決問題”,“我不愿意接受你強加于我的標簽”等等。
當然,你要對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員的反應表示理解。因為,你選擇與有毒父母對立,這就像是投下了一顆情感原子彈。
選擇對立之后,如果父母愿意承認他們的責任,你就可以進一步指導他們如何平等地對待你了;
如果父母沒有任何改變,那就別抱有太大期望,與他們保持聯系即可。
最后一種,你可以選擇實驗性分離,也就是暫時中斷與父母的聯系,一旦拉開距離,可能重新對彼此產生好感。
當然,作者認為有些來自原生家庭的創傷需要專業的治療。
建議就是,選擇專業且有經驗的心理醫師,并且選擇更適合自己的單獨治療或小組治療。
治療的目的,就在于承認自己曾經懷有的憤恨情緒,釋放出來,建立一個全新的自我:一個有價值、討人喜歡的人。
如果需要用到寫信的方式來治療,可以給侵害者(自己)寫信;可以給沉默者(如沉默的母親)寫信;
還可以寫給內心深處曾經受傷害的孩子。
另外,寫治愈童話,也就是用童話的語言描述兒時受傷的生活。
除此之外,最有效的練習(治療方式),就是改寫歷史——什么意思呢?
回憶自己第一次受傷害的經歷,在想象中你要讓已經發生的事實發生改變。
比如,你可以閉上眼睛,在想象中對即將侵害你的人說出“不!你不能這樣么做!”
為了找到孩子的感覺,你可以坐在地上。
經過一系列治療,重建了自我。那么,要選擇打破原有的家庭模式了,終止它的循環。
作者認為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做出承諾。比如,你對自己的孩子說“我發誓不會和某某一樣!”
當你從內疚、自我仇視和憤怒的家庭遺毒中走出來后,你也就解救了自己的子女。
當你終止了舊有的家庭模式并打破循環時,也為你的孩子、你孩子的孩子以后的子子孫孫送上了一份無比珍貴的禮物。
你是在塑造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