腧穴取穴法與常見穴位保健
目的與要求:掌握腧穴的定義;了解腧穴的發展概況、分類方法及命名;了解腧穴的治療作用和主治規律;通過學習重點掌握1-2種腧穴的取穴方法。
主要內容:
1、腧穴的定義、發展概況、分類方法、命名
2、腧穴的治療作用與主治規律
3、特定穴的意義
4、腧穴的定位方法
教學重點:
1、腧穴的治療作用及概要
2、腧穴的定位方法。
教學難點:
1、特定穴的意義
2、骨度分寸法
授課過程:
腧穴的概念、腧穴的發展、分類和命名
1、腧穴的概念
腧穴是人體臟腑經絡之氣輸注于體表的特殊部位。
腧,本寫作“輸”,或從簡作“俞”,有輸注之義,喻脈氣如水流輸轉、灌注。穴是空隙的意思,喻脈氣至此如居空洞之室。
古代醫籍中,“腧”、“輸”、“俞”三字常通用,現代應用有嚴格的區分:“腧穴”指穴位的統稱;“輸穴”是五輸穴的專稱及其第三個穴位名;“俞穴”專指背俞穴。
2、腧穴的發展
無定位、定名階段:這是腧穴發展的最初階段。古人當身體某一部位或臟器發生疾病時,在病痛局部砭刺、叩擊、按摩、針刺、火灸,發現可減輕或消除病痛,逐漸總結出“以痛為腧”的取穴方法,這一階段既沒有固定的部位,也無所謂穴名。
定位、定名階段:隨著醫療經驗的積累,逐漸明確了哪些病癥可在哪些穴位針灸,從而又認識到,某些穴位有明確的位置和主治病癥,進而發展到給腧穴確定位置并加以命名。
定位、定名、歸經階段:隨著醫療實踐經驗的日益豐富,人們對穴位的認識更加深入,不再把腧穴看成是體表孤立的點,并與經絡臟腑相聯系,通過總結、分析,分別歸屬各經,這是腑穴發展的成熟階段。
腧穴的歸經:
在《內經》一書中已奠定了基礎,論及穴名約160個,至晉代皇甫謐所著《針灸甲乙經》記載周身經穴名349個,除論述了腑穴的定位、主治、配伍、操作要領外,并對腧穴的排列順序進行了整理,為腧穴學理論實踐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北宋王惟一對腧穴重新進行了考定,撰寫《銅入腧穴針灸圖經》,詳載了354個穴名。元代滑伯仁著《十四經發揮》所載經穴名亦為354個,他將全身經穴按循行順序排列,稱“十四經穴”。明代楊繼洲《針灸大成》載經穴穴名359個,并列舉了辨證選穴的范例,充實了針灸辨證施治的內容。清代李學川《針灸逢源》定經穴名361個。
3、腧穴的分類:
1、十四經穴簡稱“經穴”,是指歸屬于十二經和任脈、督脈循行線上的腧穴,有固定的名稱、固定的位置和歸經,且有主治本經病證的共同作用,是腧穴的主要部分。
2、奇穴又稱“經外奇穴”,是指既有一定的名稱,又有明確的位置,但尚未列入或不便列入十四經系統的腧穴(包括近代發現認可的新穴)。這類腧穴的主治范圍比較單純,多數對某些病證有特殊療效,如四縫治小兒疳積、定喘治哮喘等。
3、阿是穴又稱“天應穴”、“不定穴”、“壓痛點”等,這類腧穴既無固定名稱,亦無固定位置,而是以壓痛點或其他反應點作為針灸施術部位。“阿是”之稱,始見于唐代孫思遞的《干金方》中
4、腧穴的命名:
腧穴的名稱均有一定的含意,《干金冀方》指出:“凡諸孔穴,名不徒設,皆有深意。”它是歷代醫家以其所居部位和作用為基礎,結合自然界現象和醫學理論等,采用取類比象的方法而定的。了解腧穴命名的含意,有助于熟悉、記憶腧穴的部位和治療作用。
1、根據所在部位命名即根據腧穴所在的人體解剖部位而命名。如腕旁的腕骨,乳下的乳根,面部顴骨下的顴髎,第7頸椎棘突下的大椎等。
2、根據治療作用命名即根據腧穴對某種病證的特殊治療作用命名。如治目疾的睛明、光明,治水腫的水分、水道,治面癱的牽正等。
3、利用天體地貌命名即根據自然界的天體名稱。如日、月、星、辰等和地貌名稱如山、陵、丘、墟、溪、谷、溝、澤、池、泉、海、瀆等,結合腧穴所在部位的形態或氣血流注的情況而命名,如日月、上星、太乙、承山、大陵、商丘、丘墟、太溪、合谷、水藥品數據溝、曲澤、曲池、涌泉、小海。
4、參照動植物命名即根據動植物的名稱,以形容腧穴的局部形象而命名;如伏兔、魚際、犢鼻、鶴頂、攢竹等。
5、借助建筑物命名即根據建筑物來形容某些腧穴所在部位的形態或作用特點而命名;如天井、印堂、巨闕、腦戶、屋翳、膺窗、庫房、地倉、氣戶、梁門等。
6、結合中醫學理論命名即根據腑穴部位或治療作用,結合陰陽、臟腑、經絡、氣血等中醫學理論命名;如陰陵泉、陽陵泉、心俞、肝俞、三陰交、三陽絡、百會、氣海、血海、神堂、魄戶等。
二、腧穴的主治特點和規律
主治特點:主要是近治作用、遠治作用、特殊作用3個方面。
1、近治作用是指一切腧穴均能治療其所在部位局部與鄰近組織、臟器的病證。
2、遠治作用是指十四經所屬腧穴,能治療本經循行所過處、遠隔部位的組織、臟器及經脈病證。
3、 特殊作用是指腧穴具有雙向性的良性調整作用和相對特異性的作用。
總結:十四經穴的主治作用,歸納起來是:本經腧穴能治療本經病,表里經穴能治互為表里的經脈、臟腑病,經穴還能治局部病。各經腧穴的主治既有其特殊性,又有共同性。如手三陰經穴各有其特殊作用,即手太陰肺經穴治肺、喉病及上肢內側前緣痹痛;手厥陰心包經穴治心、胃病及上肢內側中間痹痛;手少陰心經穴治心痛及上肢內側后緣痹痛。但它們又有共同主治特點,即均能治胸部病。
三、特定穴
特定穴:是指十四經中具有特殊治療作用,并有特定稱號的腧穴。
五輸穴:是指十二經脈分布在肘、膝關節以下的井、滎、輸、經、合穴。
原穴:是臟腑原氣輸注、經過和留止的部位。
絡穴:是絡脈由經脈別出部位的腑穴。
郄穴:是各經經氣深聚的部位。
下合穴:是六腑之氣下合于足三陽經的6個腧穴。
俞穴:是臟腑之氣輸注于背腰部的腧穴。
募穴:是臟腑之氣匯聚于胸腹部的腧穴。
八會穴:是指臟、腑、氣、血、筋、脈、骨、髓之氣所聚會的8個腧穴。
八脈交會穴:是十二經脈與奇經八脈相通的8個腧穴。
交會穴:是指兩經或數經相交會的腧穴。
四、腧穴的定位方法
腧穴的定位方法有體表解剖標志定位法、“骨度”折量定位法、指寸定位法、簡便取穴法4種。
1、體表解剖標志定位法,是以人體解剖學的各種體表標志為依據來確定腧穴位置的方法。可分為固定標志和活動標志兩種。
固定標志:指各部位由骨節和肌肉所形成的突起、凹陷、五官輪廓、發際、指(趾)甲、乳頭、肚臍等。如腓骨小頭前下方1寸定陽陵泉;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后方定三陰交,眉頭定攢竹;臍中旁開2寸定天樞等。
活動標志:指各部的關節、肌肉、肌腱、皮膚隨著活動而出現的空隙、凹陷、皺紋、尖端等。即需要采取相應的活動姿勢才會出現的標志,如在耳屏與下頜關節之間微張口呈凹陷處取聽宮;下頜角前上方約一橫指當咀嚼時咬肌隆起,按之凹陷處取頰車等。
“骨度”折量定位法,是以體表骨節為主要標志折量全身各部的長度和寬度,定出分寸用于腧穴定位的方法。
“骨度”折量定位法,是以體表骨節為主要標志折量全身各部的長度和寬度,定出分寸用于腧穴定位的方法,又稱“骨度分寸定位法”。即以《靈樞·骨度》篇規定的人體各部的分寸為基礎,結合歷代學者創用的折量分寸(將設定的兩骨節點或皮膚橫紋之間的長度折量作為一定的等份,每1等份即為1寸,10等份為1尺) 作為定位的依據。不論男女、老少、高矮、胖瘦,均可按這一標準在其自身測量。
3、指寸定位法,是指依據患者本人手指所規定的分寸來量取腧穴的定位方法。常用的有中指同身寸、拇指同身寸、橫指同身寸3種。(見課件圖片)
1、中指同身寸:以患者中指中節橈側兩端紋頭(拇、中指屈曲成環形)之間的距離作為1寸。
2、拇指同身寸:以患者拇指的指間關節的寬度作為1寸。
3、橫指同身寸(一夫法) :令患者將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并攏,以中指中節橫紋為標準,其四指的寬度作為3寸。
4、簡便取穴法,是臨床上常用的一種簡便易行的取穴方法
如立正姿勢,垂手中指端取風市;兩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在食指盡端凹陷處取列缺等。 此法是一種輔助取穴方法,為了定穴的準確,最好結合體表解剖標志或“骨度”折量定位等方法取穴。
補充課外了解內容:
腧穴在疾病診斷上的應用
1、捫穴檢查診斷疾病:以手指指腹按壓相應的特定穴,或觸摸其局部硬結、隆起、凹陷、條索狀、圓狀反應物等,推斷疾病所在經脈、臟腑。
2、探測穴位診斷疾病:即用電測定法、知熱感度測定等,探測體表相關特定穴,以判斷其經氣的失衡狀態及相關臟腑的病變。
3、腧穴是臟腑經氣匯聚之所,當人體各組織臟器和經絡功能失調時,可在相應的腧穴上有所反應。因此,通過對某些腧穴的檢測可以協助診斷疾病。《靈樞·九針十二原》記載:“五臟有疾也,應出十二原,而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應,而知五臟之害矣。”
4、按壓某些相應的特定穴,出現明顯壓痛時則可有助于診斷疾病。如腸道疾病患者,可在募穴天樞出現壓痛;肝病患者可在背俞穴肝俞出現壓痛,即所謂的“診募察俞”;又如急性闌尾灸患者,往往在足三里下1一2寸或大腸下合穴上巨虛找到壓痛。
課堂小結:
1、什么叫腧穴?腧穴可以分哪幾類?各有什么特點?
2、舉例說明腧穴的治療作用?
3、什么是特定穴?包括哪些種類?
4、腧穴的定位方法有幾種?
5、什么叫簡便取穴法?
6、舉例說明如何根據體表標志定取腧穴?
參考教材:
[1] 石學敏.針灸推拿學[M]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2,8.
[2] 趙長龍,李艷華..實用中醫針灸推拿教材[M] 中醫古籍出版社,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