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單叢茶的故鄉--廣東潮州鳳凰山,有句諺語:采茶不過日,做(造)茶孬過時。
意思是說,制茶“造”茶時,如果在采和制的過程中,錯過了最佳時機,或者在成品之前的任何一個環節不能精細求精,而出了問題,便難以做出上等好茶,更別說有“韻味”的茶。
鳳凰單叢“蘭香桂韻”的獨特品質,是歷代茶農沿用傳統的工藝,精心制作而成。在傳承工藝的歷程中,不斷的認識、改良、創新,茶人們總結出了一套有別于其他茶類的,獨特的單叢采制經驗。
你喝到茶百科的高山鳳凰單叢茶的繁復工藝制作流程是這樣的:
采摘→曬青→晾青→做青(碰青、搖青、靜置)→殺青→(散熱)→揉捻→解塊→初烘→攤涼→復烘→揀剔→炭焙→退火→復焙→退火→包裝成品上架。
純生態茶園茶樹
產區:鳳凰單叢核心產區,烏崠山。
生長環境:鳳凰單叢吻合《茶經》所言:“上者生爛石,中者生礫壤,下者生黃土”的條件。
茶樹品種:鳳凰水仙種,一個資源類型復雜、熟期遲早不一、葉片形態殊異的地方群體品種。具有天然的花香,湯色橙黃,滋味鮮爽甘醇,回甘力強,耐沖泡等特點,采制成品茶,具有獨特的花蜜香韻味。
海拔:高山海拔。海拔均在六七百米以上,所處山門、小環境不同,韻味特點也是明顯有別,這是鳳凰單叢眾多豐富變化的香型來源之一。
樹齡:老叢樹齡多在五六十年以上,春茶經精心制作加工后顯特有的“山韻味”。
高品質單叢的制作工藝是從鮮葉采摘開始的。
1、鮮葉采摘
鮮葉質量決定成品茶品質的基礎,在同等因素情況下,采摘標準起著決定成茶內質香味的主要作用。
而高山鳳凰單叢茶,只采春茶一季。
2、曬青
鳳凰單叢茶初制作過程中內質的形成,萎凋(曬青、晾青)是形成香味的基礎,做青(碰青、搖青)是它的決定因素;香韻、味韻以做青為主導形成,并在烘焙時誘發及充實其特征。
將采來的青葉,利于日光萎凋,稱之為曬青。
3.晾青
將曬青后的茶青葉連同水篩移入室內晾青架上,放在陰涼通風透氣的地方,使葉子散失熱氣,降低葉溫和平衡調節葉內水分,恢復葉子的緊張狀態,俗稱“回青”。
晾青是單叢茶初制的必要環節,是曬青的補充,同時也是在低溫條件下緩慢進行各種生化變化,繼續蒸發水分,增加水解物,發展香氣,增進內質。
4.做青(碰青、搖青、靜置)
做青,是香氣形成的關鍵工序。關系到成茶香氣的鮮爽高低,滋味的濃郁淡薄。
碰青和搖青是兩種不同的做青手法。做青,由碰青、搖青、靜置三個過程往返交替數次進行的。
整個過程中,最主要的就是“看青做青”。
碰青做青,有的師傅是全手工,有的是借用機械搖青機碰青做青。
每次碰青做青之后,使茶鮮葉繼續靜置一兩個小時,梗組織內的水分向葉片輸送傳導,葉片得新硬挺起來,稱之為“返活”,然后再碰青做青,重新變軟。如此循環,這就是茶師傅們常說烏龍茶制作過程中的“死去活來”。
碰青做青的次數,一般是五到六次。茶百科連續多年在鳳凰山、烏崠山、烏崠村行走、守著制茶而了解到,茶農家多是下午曬青、晾青后,晚上六七點碰青做青一次,八九點碰青做青一次,十點十一點碰青做青一次,十二點或凌晨一點碰青做青一次,凌晨兩點三點鐘碰青一次等。如此進行,也就基本是每兩個小時左右做青一次。
做青時基本整夜是無法休息的。
5、殺青
分為手工殺青和機械殺青兩種方式,就是利用高溫破壞酶的活性,迅速終止發酵,相對固定做青成果。
6、揉捻
炒青(殺青)后的茶葉,需要出鍋后稍攤涼,以使葉溫度降低些才適合揉捻。
目前鳳凰單叢茶的揉捻,基本都已實現了機械化代替人工,省時省力易成條。
7、解塊鋪篩
揉捻之后,及時解團解塊抖散,再均勻的撒在烘篩上,避免堆積過久,而過度氧化發酵,影響后續品質。
8、干燥(初烘、攤涼、復烘)
干燥,是茶葉的固形過程,是單叢茶的最后加工環節。通常采用地灶烘焙(炭焙)或者焙茶廚熱風烘焙。
好品質的單叢茶,用木柴烘兩次,稱為初烘、復烘。且初烘之后,要晾,讓其溫度退掉,同時使茶葉內部的水分由內向外走出來,再進行復烘。
市場上大多低品質的單叢茶,多采用電烘。
茶百科的高山鳳凰單叢,都是使用這種山里的木頭為火源進行初烘、復烘茶葉。
茶百科人及老茶客們,都較喜歡木柴烘,不止是因為傳統,也更多的是溫情,最重要的是:柴火的氣息和木柴的成分確實能更好的改善茶品質有利,更香甜、醇順。
將抖散解團后的揉捻后茶條索,及時薄攤在竹匾上,進行初烘或復烘。
兩次烘茶的時間長短、溫度是不同的。原則是先高后低,先短后長。
9、揀剔
經過以上繁雜的過程工序,鳳凰單叢茶毛茶就基本成型了。
此時就可以品試,茶底、茶工藝、未來是否可期、是否是一款好茶了。在鳳凰鎮烏崠山等各村山頭,茶百科人無數次的品試,時常是滿嘴起泡,因為此時火氣太大,也不是成品茶。
接下來,就是根據需要進行挑揀茶梗、茶葉末片、非茶之物等。
10、文火慢焙(初焙、退火、復焙)
揀剔之后,再進行焙火至足干,或炭焙,或電焙。
高山茶、上品質的鳳凰單叢茶,基本都是炭焙,文火慢焙,慢工出細活,以使茶慢慢吃火,俗稱“燉火”。
茶百科的高山鳳凰單叢,全是炭焙,并且至少炭焙兩次,其間間隔至少要一個月余,以便于退火。
炭焙“燉火”,發展和固定茶葉香氣成分和其他有效品質。降低茶苦澀味,提高茶湯甘醇度,增加茶湯濃度、色度,葉綠素破壞,形成獨特的烏潤、黑潤、黃褐、烏褐等獨特外形。
11、退火上市
兩次炭焙結束,雖已成品,但對于品飲來說,還不是最佳時機,此時火氣很大,燥感太強,滋味、香氣、韻味等協調性還不是最好,需要一段時間的退火及存放轉化,方能上市而為最適宜茶品。
一泡好茶,如此近20道繁雜的工序過程,每一道環節出了問題,茶就成不了高品質有“山韻味”的鳳凰單叢茶,真可謂“道道工夫深”。
茶百科人一直在宣講傳播:“好茶不怕晚”、“好茶不怕等”,就是這個意思,一道好茶,高山種、采時晚、制時精,需要給它以時間。茶等人,人亦等茶。
相關美文